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0月8日,央视《新闻联播》节目播放了《大国工匠——王伟:敲出大飞机精美弧线》的专题报道。而就在当晚直播之前,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与中宣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八集新闻专题片《大国工匠》最后一集《大任担当》,也详细讲述了王伟的不凡经历。
这部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专题片,从2015年“五一”开始,至今已经推出四季。一个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们,唤醒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敬畏之心。
截至2016年10月9日,《大国工匠》共完成8场直播,观众人数近1100万,在微博、今日头条等客户端触达用户3320万,网友弹幕热评,大国工匠的故事甚至赢得了“90后”、“00后”的强烈心灵共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王伟相信“中国的大飞机一定会跻身世界一流”,而他,更是具有同样品质与情怀的大飞机人中的一员。
航空世家之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一系列民用飞机项目陆续下马,上飞遇上了一次产业工人转岗潮。身为钣金工的王伟也在其中,但临走时,他带上了一块废弃的金属板,平时在家用木锤练习,锻炼基本功。
“受我爸影响,我也喜欢飞机,相信国家以后还会造飞机,这份手艺不能丢。”王伟的父亲,如今已经81岁高龄,在他家那间没多少装饰物的客厅内,“王世达同志,光荣退休”的证书被挂在墙上,十分抢眼。
这位原上飞厂的退休工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自己参加过的“708”工程,在“运10”起飞时,跑道两旁人群欢呼的身影。“天道酬勤,做人、学本事都要脚踏实地。先做人,再做事,要尊重师傅,千万不能骄傲!”这是当时身为木模八级技工的父亲常常教育王伟的话。长期的耳濡目染,让王伟渐渐对飞机有了兴趣,也植入了一种精湛技艺的基因。
“知道我爸是造飞机的,当时我很自豪!”王伟为自己的父亲骄傲,“小时候就在想,长大了要么去开飞机,要么去制造飞机。”在与网友对话时,王伟透露了他小时候的梦想。几番磨砺之后,王伟重新选择了民机事业,这是事业的传承,也是匠心的传承。
“看到我们的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运营,看到C919大型客机下线,我爸很高兴。他至今仍然有这么一个愿望,希望他在‘708’工程上的遗憾,我可以帮他在大飞机项目上实现。”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这是我国民机人共同的梦想。
2007年底,得知中国重新启动大飞机项目,王伟用最短的时间联系上自己当年的师傅。他回来了,钣金工,打造大飞机零件,他喜欢这个事业。
挑战“不可能”
“钣金的技巧在于对金属成形的控制,手上工具的应用,以及力的掌握,平时不断练习,可以锻炼钣金工的基本手艺——‘收’和‘放’。”
在钣金成形中,对伸展、膨胀的金属进行收缩,简称“收”;而对收缩、拉紧的金属进行延展,简称“放”。这个基本加工技艺,王伟练得很熟。
通过社招进入钣金制造车间,面对新的标准和任务,这位当时已经40岁的中年工人,并没有一丝手法上的生疏。过往的经验和没有丢弃的手艺,加上新入职后的勤奋与实践锻炼,王伟在当年公司的劳动竞赛中就获得了优胜个人奖。
2011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他面前,王伟报名参加了全国技能竞赛。从报名那天起,每天晚上,车间总有他苦练基本功、钻研钣金加工技术的身影。4月28日,他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在2012年度以一个工人的身份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当时,不管是车间领导还是班组长都很信任我,把困难的活交给我。”挑战难活,从王伟入职伊始,就成了他习以为常的事情。
2014年,钣金制造车间接到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一处蒙皮的制造任务,项目节点要求很紧,除检验夹具和简易卡板之外,连申请任何辅助工装的时间也没有,但零件的制造难度却很高:不仅是长达3米的大尺寸变厚度蒙皮,而且采用了新材料铝锂合金。这种材料的塑性和成形性能相对更低,对于需要成形的钣金零件来说,并不是理想材料,加工误差要求在0.25mm以内。
“没有任何以往的生产经验可供借鉴,但活还要做。”这个“烫手山芋”,王伟接下了,他要挑战的是别人眼中的“不可能”。
讨论确定制造工艺后,王伟带领团队成员从摸清铝锂合金的成形性能入手,先后找了五六种成形垫料进行变厚度零件的轧压成形试验,确定辅助垫料。没时间通过软件做模拟仿真,王伟一方面依靠前期试验所积累的一些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自身从业经验,给出较为合适的成形补偿量,成功轧压出蒙皮的大致弧度。
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最为困难的。由于零件不同厚度区域多,应力分布不均,单纯依靠机械轧压无法完全成形到位,还必须手工校形。“只有一次机会,校形过头就救不回来!”王伟的话语很重,这对于校形者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凭借爱钻研的劲头以及几十年实践所练就的校形真功夫,通过细抠每一锤的力度和着力点,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校形工具和手法,边校边量,边量边校,谨慎细致地对待每一锤,2天之后,王伟用塞尺进行检验。
“零件在检验夹具上与卡板的间隙是0.09mm,小于工程允许的0.25mm公差。”王伟敲击的舱体与工装之间的缝隙,让9丝的塞尺都无法通过,他已经将公差缩小到接近标准公差的三分之一。
“带教三步法”
现已为钣金四组组长的陈胜超至今仍然很感激王伟,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师傅,他用了“睿智”一词。
“记得在2013年一场公司级比赛中,我因低级失误无缘前六,以为寄予我厚望的师傅肯定会责骂,可他却说了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也因如此,我后来更加看清了自己,更加努力,最终夺得了国家级比赛的冠军。”令陈胜超记忆深刻的,是王伟的言传身教,“以你的入职时间来说,这不算失败,是我没把你教好。”
从刚入职时的中级工,到如今的钣金高级技师、钣金七组组长,王伟不仅在个人技艺上有着突出成绩,而且已经成为徒弟们心中的好老师,一位称职的班组长。
自2009年组建以来,从该班组先后走出了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1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为车间培养输送了5位班组长和2名生产骨干,钣金七组已经成为钣金制造车间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班组管理关键在人,把人带好了,班组也就好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王伟总结出自己的“带教三步法”。
在如今的钣金制造车间,午餐后的休息时间,乒乒乓乓的练习声最响的班组,一定是钣金七组。这是王伟培养人才的第一步——自主训练。在指派骨干作为带教师傅之外,王伟常常与每位新人谈心沟通,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带教方式,通过每周布置练习作业,让新人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C919大型客机全机系统支架生产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钣金七组负责制造的零件近4000项。由于时间有限,工作难度不小。“全组人员一起上,这对新人們也是一次实战机会,我相信他们。”王伟敢于给新人压担子,这是基于对他们基本功的信任。事实上,徒弟们也干得很漂亮——这些零件的一次提交合格率达到100%。项目的实践引领,这是王伟培养人才的第二步。
而第三步,就是技能竞赛。“参与比赛不仅可以同台竞技,相互交流,比赛中所暴露出来的短板,也可以为他们指明努力提升的方向。”王伟鼓励组员们积极参与,自2012年起,在车间每年两次举办的技能竞赛中,钣金七组共有42人次获得各级比赛的前六名,约占车间获奖总人数的61%。在前两届全国钣金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有6人次获得前六名,其中3人比赛成绩突出,直接晋升为技师。
这部名为《大国工匠》的系列专题片,从2015年“五一”开始,至今已经推出四季。一个个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们,唤醒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敬畏之心。
截至2016年10月9日,《大国工匠》共完成8场直播,观众人数近1100万,在微博、今日头条等客户端触达用户3320万,网友弹幕热评,大国工匠的故事甚至赢得了“90后”、“00后”的强烈心灵共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王伟相信“中国的大飞机一定会跻身世界一流”,而他,更是具有同样品质与情怀的大飞机人中的一员。
航空世家之梦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一系列民用飞机项目陆续下马,上飞遇上了一次产业工人转岗潮。身为钣金工的王伟也在其中,但临走时,他带上了一块废弃的金属板,平时在家用木锤练习,锻炼基本功。
“受我爸影响,我也喜欢飞机,相信国家以后还会造飞机,这份手艺不能丢。”王伟的父亲,如今已经81岁高龄,在他家那间没多少装饰物的客厅内,“王世达同志,光荣退休”的证书被挂在墙上,十分抢眼。
这位原上飞厂的退休工人,至今仍然记得当年自己参加过的“708”工程,在“运10”起飞时,跑道两旁人群欢呼的身影。“天道酬勤,做人、学本事都要脚踏实地。先做人,再做事,要尊重师傅,千万不能骄傲!”这是当时身为木模八级技工的父亲常常教育王伟的话。长期的耳濡目染,让王伟渐渐对飞机有了兴趣,也植入了一种精湛技艺的基因。
“知道我爸是造飞机的,当时我很自豪!”王伟为自己的父亲骄傲,“小时候就在想,长大了要么去开飞机,要么去制造飞机。”在与网友对话时,王伟透露了他小时候的梦想。几番磨砺之后,王伟重新选择了民机事业,这是事业的传承,也是匠心的传承。
“看到我们的ARJ21新支线飞机交付运营,看到C919大型客机下线,我爸很高兴。他至今仍然有这么一个愿望,希望他在‘708’工程上的遗憾,我可以帮他在大飞机项目上实现。”让中国的大飞机早日翱翔蓝天,这是我国民机人共同的梦想。
2007年底,得知中国重新启动大飞机项目,王伟用最短的时间联系上自己当年的师傅。他回来了,钣金工,打造大飞机零件,他喜欢这个事业。
挑战“不可能”
“钣金的技巧在于对金属成形的控制,手上工具的应用,以及力的掌握,平时不断练习,可以锻炼钣金工的基本手艺——‘收’和‘放’。”
在钣金成形中,对伸展、膨胀的金属进行收缩,简称“收”;而对收缩、拉紧的金属进行延展,简称“放”。这个基本加工技艺,王伟练得很熟。
通过社招进入钣金制造车间,面对新的标准和任务,这位当时已经40岁的中年工人,并没有一丝手法上的生疏。过往的经验和没有丢弃的手艺,加上新入职后的勤奋与实践锻炼,王伟在当年公司的劳动竞赛中就获得了优胜个人奖。
2011年,一个新的机遇摆在他面前,王伟报名参加了全国技能竞赛。从报名那天起,每天晚上,车间总有他苦练基本功、钻研钣金加工技术的身影。4月28日,他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在2012年度以一个工人的身份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当时,不管是车间领导还是班组长都很信任我,把困难的活交给我。”挑战难活,从王伟入职伊始,就成了他习以为常的事情。
2014年,钣金制造车间接到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一处蒙皮的制造任务,项目节点要求很紧,除检验夹具和简易卡板之外,连申请任何辅助工装的时间也没有,但零件的制造难度却很高:不仅是长达3米的大尺寸变厚度蒙皮,而且采用了新材料铝锂合金。这种材料的塑性和成形性能相对更低,对于需要成形的钣金零件来说,并不是理想材料,加工误差要求在0.25mm以内。
“没有任何以往的生产经验可供借鉴,但活还要做。”这个“烫手山芋”,王伟接下了,他要挑战的是别人眼中的“不可能”。
讨论确定制造工艺后,王伟带领团队成员从摸清铝锂合金的成形性能入手,先后找了五六种成形垫料进行变厚度零件的轧压成形试验,确定辅助垫料。没时间通过软件做模拟仿真,王伟一方面依靠前期试验所积累的一些数据,另一方面通过自身从业经验,给出较为合适的成形补偿量,成功轧压出蒙皮的大致弧度。
最后一道关口,也是最为困难的。由于零件不同厚度区域多,应力分布不均,单纯依靠机械轧压无法完全成形到位,还必须手工校形。“只有一次机会,校形过头就救不回来!”王伟的话语很重,这对于校形者的技术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凭借爱钻研的劲头以及几十年实践所练就的校形真功夫,通过细抠每一锤的力度和着力点,在不同部位采用不同的校形工具和手法,边校边量,边量边校,谨慎细致地对待每一锤,2天之后,王伟用塞尺进行检验。
“零件在检验夹具上与卡板的间隙是0.09mm,小于工程允许的0.25mm公差。”王伟敲击的舱体与工装之间的缝隙,让9丝的塞尺都无法通过,他已经将公差缩小到接近标准公差的三分之一。
“带教三步法”
现已为钣金四组组长的陈胜超至今仍然很感激王伟,问及如何评价自己的师傅,他用了“睿智”一词。
“记得在2013年一场公司级比赛中,我因低级失误无缘前六,以为寄予我厚望的师傅肯定会责骂,可他却说了一句让我难以忘怀的话,也因如此,我后来更加看清了自己,更加努力,最终夺得了国家级比赛的冠军。”令陈胜超记忆深刻的,是王伟的言传身教,“以你的入职时间来说,这不算失败,是我没把你教好。”
从刚入职时的中级工,到如今的钣金高级技师、钣金七组组长,王伟不仅在个人技艺上有着突出成绩,而且已经成为徒弟们心中的好老师,一位称职的班组长。
自2009年组建以来,从该班组先后走出了2名全国技术能手、1名上海市杰出技术能手、1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为车间培养输送了5位班组长和2名生产骨干,钣金七组已经成为钣金制造车间名副其实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班组管理关键在人,把人带好了,班组也就好了。”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王伟总结出自己的“带教三步法”。
在如今的钣金制造车间,午餐后的休息时间,乒乒乓乓的练习声最响的班组,一定是钣金七组。这是王伟培养人才的第一步——自主训练。在指派骨干作为带教师傅之外,王伟常常与每位新人谈心沟通,根据需要及时调整带教方式,通过每周布置练习作业,让新人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C919大型客机全机系统支架生产是一项繁杂的工作,钣金七组负责制造的零件近4000项。由于时间有限,工作难度不小。“全组人员一起上,这对新人們也是一次实战机会,我相信他们。”王伟敢于给新人压担子,这是基于对他们基本功的信任。事实上,徒弟们也干得很漂亮——这些零件的一次提交合格率达到100%。项目的实践引领,这是王伟培养人才的第二步。
而第三步,就是技能竞赛。“参与比赛不仅可以同台竞技,相互交流,比赛中所暴露出来的短板,也可以为他们指明努力提升的方向。”王伟鼓励组员们积极参与,自2012年起,在车间每年两次举办的技能竞赛中,钣金七组共有42人次获得各级比赛的前六名,约占车间获奖总人数的61%。在前两届全国钣金职业技能竞赛中,共有6人次获得前六名,其中3人比赛成绩突出,直接晋升为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