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扎实:以生为本,重在增量
2013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定义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中,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知一个自然数的后续数,如:九百九十九添上一是一千。这时老师需要追问:为什么是一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主动动手操作。通过计数器的演示,明白连续进位的意义:个位满10个一进1个十,十位满10个十进一个百,百位满10个一百进1个千;从而体会到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
面对错误,不要急着评判他们的错误。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体验”。无数名人故事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学生的错误,不要觉得是浪费时间。这个“浪费”是值得的,从“足下”开始,从“失败”开始。
华应龙教师执教《找次品》一课时,问学生:“8个球用天平去称,最少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孩子们都说起码三次,华教师并没有立即反驳他们,而是接着讲:“9个球最少几次找处次品?”當孩子们在思考中得出结论:9个球用天平去称,最少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时,就有学生“回味”了之前8个球的错误,他发现其实8个球称2次也够了。孩子们自己的“回味”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会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教师去告诉的,去填埋的。
二、厚实:厚积薄发,重在积累
数学素养的养成靠好习惯积累。
一位保送清华大学的孩子说:“我们是学生,学习是不分年级的,初中也可以看看大学的书”。比如,他玩电脑,但玩之前一定先读一本相关的课外书;读英语,而对英语的认识是“英语是拿来交流、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考试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制定目标并积极完成的。所以他的优秀是一种习惯。
科学证明,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坚持21天的话,就是习惯了。记得刚教一年级,领着孩子们读数的分与合,从刚开始读的声音三三两两、疙疙瘩瘩,到一个月以后,孩子们可以娴熟地有节奏地背出分与合,再到后来,练习10以内口算,孩子看见口算卡片,可以很快说出结果。口算不以手写计算的形式练习,把孩子们从枯燥的笔算形式解放出来。每天随着新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口算卡片并练习,到后来的任意取60张口算卡片,在5分钟内,看一题迅速说出答案。最后,当口算比赛时,这个班的孩子成绩全是优秀。口算练习每天去做,踏踏实实、不折不扣地去做,使之成为常态,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坏习惯是可怕的。比如一个班孩子的等号从不整齐,你就会发现他们不用尺画等号。再深究,你还会发现原来教师上课也不用尺画等号。你去听课,发现一个班的孩子上课回答问题,说半截话。原来,教师从不要求他们上课把话说完,总是急着打断学生自己小结归纳。时间久了,孩子们就条件反射般等教师来讲,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数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数学教师应从一年级开始,语言、书写、操作、思维的训练样样抓,不放过任何细节。
“四基”目标的掌握靠学生体会的积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教师就要学会“等待”,不急于求成。华应龙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授业解惑,我们还要留给孩子们时间、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让他们思考一筐鸡蛋是放在一起,还是分三筐放的好。是啊,让孩子们去多想想,我们可以作引路人。我们把所有鸡蛋放一起,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孩子们说,万一碎了,就全碎了。那如果分在三个筐里的话呢?孩子们就说,可能有一个筐会不碎。”的确,孩子还小,还在成长,在这一路上,我们教师做到不抛弃不放弃,静待花开,多点耐心,可能他就是那个许三多,可能他就是那个傻郭靖,大器晚成。如果不让孩子们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怎会有思考,有火花,有绽放的智慧之花呢?“而且学生需要对一个看似寻常的数学现象作出进一步的体会和反思,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明确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数学规律,既提高了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数学独特的魅力,这将是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持久动力。”
三、朴实:浑然天成,返璞归真
教育,有时不妨“卸下面具”。在课上,我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喜欢的,然后解释原因。比如,苏教版一下《认识钟面》,我让孩子们分别介绍自己一天中最喜欢的整点时刻,然后把所有时刻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比较、分类、整理、归纳,整点时刻特征就这样体会得到了。即使个别孩子说错了,其他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指出他的错误,并且纠正。引导学生从“特殊”中找“共性”,再从“共性”中发现“特殊”,从而让学生体会“归纳”的基本思想。
求真,才是数学教学的王道。求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教学。在教学苏教版《统计》——“统计抛硬币正反面的数据”时,有些教师怕一旦操作,放开手脚,课堂纪律无法控制,便会常常给个数据,就敷衍过去。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数学教师的品行,是求真。让孩子们真正投入统计的全过程,形成统计观念,重视对数字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认识到求真才是统计的意义与价值。
总之,我认为现代数学课堂需要“扎实、厚实、朴实”,现代教师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尊重、接受、欣赏每一位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关注孩子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经历了,有了体验,也就形成了经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些经验是具体的、具象的、丰富的、鲜活的,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具有情境性和现场感。这些经验,是学生认识的门径,是理性认识和理论思维的基础。经验,不可或缺。”我们以扎实的精神,静待花开,不拔苗助长;我们以厚实的精神,静待花开,积少成多;我们以朴实的精神,静待花开,返璞归真。和学生一起修炼,磨炼我们的耐心、决心、仁心,和孩子一起同行,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
2013年版《数学新课程标准》将数学定义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而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也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千以内的数》中,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得知一个自然数的后续数,如:九百九十九添上一是一千。这时老师需要追问:为什么是一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主动动手操作。通过计数器的演示,明白连续进位的意义:个位满10个一进1个十,十位满10个十进一个百,百位满10个一百进1个千;从而体会到十进制计数法的位值原则。
面对错误,不要急着评判他们的错误。错误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体验”。无数名人故事告诉我们,“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害怕学生的错误,不要觉得是浪费时间。这个“浪费”是值得的,从“足下”开始,从“失败”开始。
华应龙教师执教《找次品》一课时,问学生:“8个球用天平去称,最少几次可以找出次品?”孩子们都说起码三次,华教师并没有立即反驳他们,而是接着讲:“9个球最少几次找处次品?”當孩子们在思考中得出结论:9个球用天平去称,最少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这时,就有学生“回味”了之前8个球的错误,他发现其实8个球称2次也够了。孩子们自己的“回味”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会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教师去告诉的,去填埋的。
二、厚实:厚积薄发,重在积累
数学素养的养成靠好习惯积累。
一位保送清华大学的孩子说:“我们是学生,学习是不分年级的,初中也可以看看大学的书”。比如,他玩电脑,但玩之前一定先读一本相关的课外书;读英语,而对英语的认识是“英语是拿来交流、拿来用的,而不是用来考试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制定目标并积极完成的。所以他的优秀是一种习惯。
科学证明,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坚持21天的话,就是习惯了。记得刚教一年级,领着孩子们读数的分与合,从刚开始读的声音三三两两、疙疙瘩瘩,到一个月以后,孩子们可以娴熟地有节奏地背出分与合,再到后来,练习10以内口算,孩子看见口算卡片,可以很快说出结果。口算不以手写计算的形式练习,把孩子们从枯燥的笔算形式解放出来。每天随着新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口算卡片并练习,到后来的任意取60张口算卡片,在5分钟内,看一题迅速说出答案。最后,当口算比赛时,这个班的孩子成绩全是优秀。口算练习每天去做,踏踏实实、不折不扣地去做,使之成为常态,优秀就是一种习惯。
坏习惯是可怕的。比如一个班孩子的等号从不整齐,你就会发现他们不用尺画等号。再深究,你还会发现原来教师上课也不用尺画等号。你去听课,发现一个班的孩子上课回答问题,说半截话。原来,教师从不要求他们上课把话说完,总是急着打断学生自己小结归纳。时间久了,孩子们就条件反射般等教师来讲,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数学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数学教师应从一年级开始,语言、书写、操作、思维的训练样样抓,不放过任何细节。
“四基”目标的掌握靠学生体会的积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教师就要学会“等待”,不急于求成。华应龙老师说: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授业解惑,我们还要留给孩子们时间、空间,让他们有足够的思考。比如让他们思考一筐鸡蛋是放在一起,还是分三筐放的好。是啊,让孩子们去多想想,我们可以作引路人。我们把所有鸡蛋放一起,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孩子们说,万一碎了,就全碎了。那如果分在三个筐里的话呢?孩子们就说,可能有一个筐会不碎。”的确,孩子还小,还在成长,在这一路上,我们教师做到不抛弃不放弃,静待花开,多点耐心,可能他就是那个许三多,可能他就是那个傻郭靖,大器晚成。如果不让孩子们去发现、去感受、去体会,怎会有思考,有火花,有绽放的智慧之花呢?“而且学生需要对一个看似寻常的数学现象作出进一步的体会和反思,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明确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数学规律,既提高了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数学独特的魅力,这将是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持久动力。”
三、朴实:浑然天成,返璞归真
教育,有时不妨“卸下面具”。在课上,我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喜欢的,然后解释原因。比如,苏教版一下《认识钟面》,我让孩子们分别介绍自己一天中最喜欢的整点时刻,然后把所有时刻放在一起,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比较、分类、整理、归纳,整点时刻特征就这样体会得到了。即使个别孩子说错了,其他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会指出他的错误,并且纠正。引导学生从“特殊”中找“共性”,再从“共性”中发现“特殊”,从而让学生体会“归纳”的基本思想。
求真,才是数学教学的王道。求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进行统计教学。在教学苏教版《统计》——“统计抛硬币正反面的数据”时,有些教师怕一旦操作,放开手脚,课堂纪律无法控制,便会常常给个数据,就敷衍过去。在以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数学教师的品行,是求真。让孩子们真正投入统计的全过程,形成统计观念,重视对数字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认识到求真才是统计的意义与价值。
总之,我认为现代数学课堂需要“扎实、厚实、朴实”,现代教师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尊重、接受、欣赏每一位学生,不仅关注学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还应关注孩子的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学生经历了,有了体验,也就形成了经验。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这些经验是具体的、具象的、丰富的、鲜活的,具有个性和独特性,具有情境性和现场感。这些经验,是学生认识的门径,是理性认识和理论思维的基础。经验,不可或缺。”我们以扎实的精神,静待花开,不拔苗助长;我们以厚实的精神,静待花开,积少成多;我们以朴实的精神,静待花开,返璞归真。和学生一起修炼,磨炼我们的耐心、决心、仁心,和孩子一起同行,一起欣赏美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