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兔深度烧伤切痂创面的影响。
方法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造成Ⅲ度烧伤后第3天切痂,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治疗组各6只,于切痂后第7天处死。在切痂即日及切痂后第7天分别观察和测定创面大体情况、创面组织菌量计数、创周组织干湿比、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组织成纤维细胞计数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切痂后第7天负压治疗组创面基底最佳;传统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治疗组切痂后第7天创面组织菌量分别为(9.4±1.5)×104、(8.1±2.7)×104、(3.9±0.7)×104 cfu/g,负压治疗组均显著低于传统敷料组和生物敷料组(均P<0.05),且三组均显著低于切痂即日的(576.9±169.5)×104、(589.9±99.6)×104、(583.0±160.4)×104 cfu/g(均P<0.05);三组各时相点组间及组内创周组织干湿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物敷料组切痂后第7天的IL-6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组[(94±10)比(76±8)ng/L,P<0.05];切痂后第7天三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分别为(60±9)、(55±12)、(77±17)个/视野,负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组和生物敷料组(均P<0.05),且三组均显著高于切痂即日的(39±6)、(39±11)、(38±6)个(均P<0.05);切痂后第7天三组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42±6)、(53±4)、(82±10)个/视野,负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生物敷料组,生物敷料组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组(均P<0.05),且生物敷料组、负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切痂即日的(36±5)、(36±5)个/视野(均P<0.05)。
结论在抑制创面细菌增殖、促进胶原纤维沉积及组织血管化方面负压治疗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不同方法对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反应的作用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