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造园风格因各地差异也各有特色,是东方园林的代表,是华夏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所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以及巧夺天工的艺术灵感,让我们领悟到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兴衰以及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宇宙观的演变,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精粹,是我们作为中国人的骄傲。本文通过对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概括,阐述了中国园林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及特点,突出了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告诫现代园林发展行业人士,不要丢弃我们中国园林的本土文化,应该努力学习汲取本土园林文化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而不应一味的随波逐流抄袭仿造国外的园林文化,丢弃了中国园林的地域文化特色,失去了设计的最基本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近现代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 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概况
从时间发展上讲,可分为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照纵向的历史发展分析,简述如下:
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园林形式是殷商时期建立的“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初期的园林目的是为了帝王狩猎活动的场所。他们通过范围广阔,风景自然的“囿”来蓄养禽兽。用土堆筑成的“台”来登高观天象、通神明。在商末周初时期,不光帝王有囿,等而之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所区别。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是皇家园林形成的前身,统称“贵族园林”,即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秦汉时期“囿”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在其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帝王寝居、静观活动的内容,形成了皇家园林的基本形式宫苑。其后帝王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其中以秦最为有名的阿房宫和西汉最大的建章宫为代表。此时的私家园林仅是模仿皇家园林,尚无形成自己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转折期。这个时期园林风格得到了发展,园林形式变得多样。由于社会长期动乱,思想、文化、艺术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文人雅士建造私园,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以山水为骨干作为园林布局的基础。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南北朝时期道、佛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形成寺观园林。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步形成风景游览的圣地。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如私家园林盛行,但势必影响到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从此以后,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与寺观园林三大园林并行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形成,不仅表现为规模宏大 ,而且反应园林在总体布局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出现了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的代表作品。私家园林以文人参与造园,他们以诗入园、因画成景,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融入于造园思想中,深化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观,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发挥出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促进原始旅游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宋代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前期。这个时期文人园林兴盛成为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皇家园林较多的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寺观园林也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在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后期。这个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私家园林是其代表。皇家园林的规模趋大,皇家气派浓郁,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集权的政治地位。此外,皇家园林引进江南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的大融合,出现了避暑山庄、颐和园、精宜园等大型优秀园林作品。明末清初,江南一批优秀的造园家出刊著书,使江南民间造园艺术达到了顶峰,如《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等。明末清初,叠石假山流行,促使写意山水园的开辟和发展,丰富了造园技巧。但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在某些发达地区,利用废旧水渠、运河、废园等加以改造修建成公共园林。这些公共园林不是主流,但其绿化空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开发的、多功能的性质。
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尾声,是中国由古典园林转入近代园林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清末后期园林设计中出现了程式化严重、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问题,桎梏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再加之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经济水平严重倒退,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使中国古典园林无法再现夕日的辉煌,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进入近现代园林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西方造园艺术的进一步传播,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租界公园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并在租界建立公园,如上海的外滩公园、虹口公园等;自建公园为中国人选择自然山水良好以及沿海、长江流域的城市自己修建的公园,如无锡城中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转型公园是皇家苑囿或旧时衙署园林、孔庙等园林的开放,形成大众公园,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城市园林形成中国现代园林。建国之初,中国园林还处在一个调整、恢复的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大量建造了一批新公园,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上海的长风公园等。
2 中国园林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近三千余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囿苑、林苑、皇家宫室园林、皇家离宫园林、私家别业园林、私家宅邸园林、寺庙园林等园林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园林。它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它的各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以自然风景的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构成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基本要素,有意识地利用模仿自然,并加以改造,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即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园林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都力求把山、水、花木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整体协调的效果,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运用各个艺术门类,融会贯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创造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发和理念的联想,便形成了园林意境的空间。
3 结束语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国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是一部与中华民族兴衰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我们应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当代及未来的园林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所造成的历史经济文化环境中,我们要将希望与困难并存,既要接受文化碰撞带来的冲击,又要继承中国园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把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安怀起.中国园林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4]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近现代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1 中国园林历史发展的概况
从时间发展上讲,可分为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园林具有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按照纵向的历史发展分析,简述如下:
史籍记载的最早的园林形式是殷商时期建立的“囿”,园林里面的主要构筑物是“台”,可以说中国古典园林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初期的园林目的是为了帝王狩猎活动的场所。他们通过范围广阔,风景自然的“囿”来蓄养禽兽。用土堆筑成的“台”来登高观天象、通神明。在商末周初时期,不光帝王有囿,等而之下的奴隶主也有囿,只不过在规模大小上所区别。殷周时期的王、诸侯、士大夫所经营的园林,是皇家园林形成的前身,统称“贵族园林”,即殷纣王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的“灵囿”。秦汉时期“囿”除游乐狩猎的活动内容外,在其中开始建“宫”设“馆”,增加帝王寝居、静观活动的内容,形成了皇家园林的基本形式宫苑。其后帝王连续不断的营建宫、苑,其中以秦最为有名的阿房宫和西汉最大的建章宫为代表。此时的私家园林仅是模仿皇家园林,尚无形成自己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转折期。这个时期园林风格得到了发展,园林形式变得多样。由于社会长期动乱,思想、文化、艺术等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引起园林创作的变革。文人雅士建造私园,把自然式风景山水缩写于自己私家园林中,以山水为骨干作为园林布局的基础。如西晋石祟的“金谷园”是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南北朝时期道、佛盛行,作为宗教建筑的佛寺、道观大量出现,形成寺观园林。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步形成风景游览的圣地。这一时期皇家园林不如私家园林盛行,但势必影响到园林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从此以后,私家园林、皇家园林与寺观园林三大园林并行发展。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全盛期。这个时期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形成,不仅表现为规模宏大 ,而且反应园林在总体布局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出现了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的代表作品。私家园林以文人参与造园,他们以诗入园、因画成景,把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融入于造园思想中,深化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园林观,为宋代文人园林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寺观园林进一步世俗化,发挥出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促进原始旅游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生态环境。
宋代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前期。这个时期文人园林兴盛成为古典园林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皇家园林较多的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寺观园林也由世俗化进一步文人化。对于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处理技法更加精湛丰富,进一步提升了园林设计的精致程度。“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在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
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成熟后期。这个时期园林出现地域的划分,形成了江南、岭南、北京三大风格的鼎峙局面。文人园林涵盖了民间的造园活动,导致私家园林达到艺术成就的高峰,江南私家园林是其代表。皇家园林的规模趋大,皇家气派浓郁,反映了明以后绝对君权集权的政治地位。此外,皇家园林引进江南造园技艺,形成南北园林的大融合,出现了避暑山庄、颐和园、精宜园等大型优秀园林作品。明末清初,江南一批优秀的造园家出刊著书,使江南民间造园艺术达到了顶峰,如《园冶》、《一家言》、《长物志》等。明末清初,叠石假山流行,促使写意山水园的开辟和发展,丰富了造园技巧。但清代中后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许多精湛的造园艺术仅停留在口授心传的原始水平,未能系统总结提高升华为科学理论,从而造成造园文化技艺的失传。在某些发达地区,利用废旧水渠、运河、废园等加以改造修建成公共园林。这些公共园林不是主流,但其绿化空间具有非常明显的开发的、多功能的性质。
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的尾声,是中国由古典园林转入近代园林的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清末后期园林设计中出现了程式化严重、过分拘泥于形式和技巧的问题,桎梏了园林艺术的发展,再加之中国封建王朝的腐败,帝国主义的入侵,经济水平严重倒退,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使中国古典园林无法再现夕日的辉煌,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进入近现代园林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西方造园艺术的进一步传播,人们开始认识到园林是为公众服务的,公园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近代园林的形成。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公园类型有三种:租界公园、自建公园、转型公园。租界公园为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并在租界建立公园,如上海的外滩公园、虹口公园等;自建公园为中国人选择自然山水良好以及沿海、长江流域的城市自己修建的公园,如无锡城中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转型公园是皇家苑囿或旧时衙署园林、孔庙等园林的开放,形成大众公园,如北京的颐和园、北海公园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城市园林形成中国现代园林。建国之初,中国园林还处在一个调整、恢复的阶段。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新城开发和市政工程建设,大量建造了一批新公园,如北京的紫竹院公园,上海的长风公园等。
2 中国园林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在近三千余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了囿苑、林苑、皇家宫室园林、皇家离宫园林、私家别业园林、私家宅邸园林、寺庙园林等园林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体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园林。它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它的各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本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蕴涵。以自然风景的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构成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基本要素,有意识地利用模仿自然,并加以改造,从而表现出一个精炼概括的、典型化的自然,即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园林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都力求把山、水、花木等其他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整体协调的效果,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合起来;运用各个艺术门类,融会贯通,熔铸诗画艺术于园林,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创造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发和理念的联想,便形成了园林意境的空间。
3 结束语
纵观中国园林发展史,中国园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是一部与中华民族兴衰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史。我们应传承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创造出适合中国当代及未来的园林发展方向。在当今全球化所造成的历史经济文化环境中,我们要将希望与困难并存,既要接受文化碰撞带来的冲击,又要继承中国园林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把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安怀起.中国园林史.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4]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