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令我惊讶的是关门的(商学院)这么少。我本以为被淘汰掉的学校会多一些。”印度最有名的商学院之一印度商学院院长阿吉特·郎内加面对国内同行接二连三的倒闭,并没有过多的惊讶。
根据印度负责教育机构认证的法定机构—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统计,过去两个学年内印度关闭了逾160所管理院校。但这仅仅是泡沫破灭的开始。
而在此之前,印度和中国一样,同为所谓的“金砖四国”“奔跑的大象”。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的时候,GDP增长率振奋人心、资本充裕、投资者垂涎经济前景—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有抱负的中产阶层不断壮大。在孟买和北京,对于许多企业家来说,能够上商学院是商业精英和高薪的象征,商学院所标榜的资源和人脉看似都可以转化成不菲的商机,而且对另一些大学而言,不论其背景和经历如何,创办商学院看起来都是一个黄金投资机会。
这一切看似一场狂欢节,如此美好。
但残酷的事实,也在呈现出商学院的硬币另一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商学院的头衔并不买账、商学院文凭也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无法招到规定数量的学生继而陆续开始倒闭。在不少国家,经历爆发式的发展后,商学院的热潮正在降温,并且在我们隔壁,印度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第一个倒下。那么,下一个会是谁?
对于印度之前的商学院热潮,阿吉特·郎内加指出:“教育市场受到了诱惑。很多机会主义者以及一些假充内行的人—历来如此—创办了各种各样的商学院……以为自己找到了点石成金的神奇咒语。”
在印度,高等院校被要求以非营利方式运营,这一规定经常因为抑制了教育方面的投资而遭到批评。不过评论家指出,许多院校实际上盈利极为丰厚,为投资者悄悄带来巨额回报。同时,办学的低门槛意味着,任何能获得土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创办学校。
教育咨询公司巴特农集团资深首席咨询师阿米特·加尔加表示:“这是地球上资本效率最高的行业之一。你可以在没有债务的情况下获得30%~35%的股本回报率。”
根据印度负责教育机构认证的法定机构—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数据,2008年~2012年期间印度管理院校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2385所,录取学生总数也从114803人增长到313920人。
在这段印度商学院高烧期,全国各地冒出很多低质量的管理学院,往往造就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同时,学位供应量的增长恰逢印度进入经济放缓时期,这加大了企业在招聘和薪酬方面承受的压力,铺天盖地的MBA毕业生使得这一学位变得不值钱,进而导致人们不愿意申请商学院。
根据印度工商业联合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报告,在印度,剔除顶尖的20所院校之后,商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立刻找到工作的只有10%,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为54%。
教育咨询公司巴特农集团资深首席咨询师阿米特·加尔加表示,“对管理和工程类学位学生的需求始终在以每年6%~7%的速度稳定增长。然而,几年前这一需求被增速达两位数的学位供应量超过,造成目前的学位过剩现象。”据估计,印度的管理学院目前共有40万个学生名额,然而每年每八个学生名额中就有一个空缺,迫使那些无法盈利的学院关门。加尔加解释说:“如果头两三年的报名人数不够,你的投资就失败了。”
总部设在孟买的经纪商科塔克证券分析师更是直接指责,印度这些商学院不仅在浪费资源,还在输送大批因无法找到与学历相称的职位而心怀不满的年轻人。
印度商学院泡沫的破裂已经成为许多其他国家的一面警醒自我的镜子。
印度的商学院泡沫破裂不由得让人想到另一个商学院发展的热土—中国。曾几何时,和印度类似,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加深,与之相应的管理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能够实现在国际环境中高效经营的管理人才更加稀缺。中国不断引进国外师资与经验,大力发展MBA、EMBA教育体系,希望依靠商学院提供大量能够适应国际化经营环境的管理人才,E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EMBA院校从2002年的30多所,发展到了今天的64所。虽然 EMBA生源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但却赶不上“扩招”速度,申请人数在也持续下降,师资和其它教学资源将更为紧缺,这使得市场竞争态势雪上加霜。
“我们100人的名额,往年要招60~70人,今年招了不到40人。”在一所高校EMBA中心办公室,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叹息着。他的同事经常到新疆、湖南等地出差招生。“说实话,这些年不好招生。我们经常出差招生、谈合作,几乎每周都在飞机上。”在某高校EMBA中心办公室一位老师很无奈地说道。
目前,国内各高校EMBA分化越来越明显,中欧、长江、北大、清华等一流EMBA班学费一涨再涨,依旧报名火爆。但一些EMBA班的招生却越来越难。据西北大学EMBA中心工作人员边先生介绍,东部民营企业家能占到学员的70%,陕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家数量本来就少,读EMBA的意愿没有发达地区那样强烈。“对西部院校来说,比较痛苦的就是生源了。近期不少国企还在压缩学历培养计划,经费和支持可能越来越少了。”而除此之外,他说还不断有外省高校抢生源。
另外,一些学校对市场过度开发,储备了过多不符合要求的学员,但指标和师资又不够,这些高校已开始在一些城市收缩招生网点。
对此,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认为,国内商学院EMBA项目品牌将出现分化,呈现“三个世界、两极分化”之势。处于“第一世界”的是名校,生源充足,选择余地大,教学从简单引进到有机整合;处于“第二世界”的是有特色和地域性的项目,普遍具有价格优势,占领一定细分市场;处于“第三世界”是少量发展差的第一批批准项目和大部分刚批准的项目,面临生源紧张、收费低、师资不稳定等问题,将会陷入竞争红海甚至可能被淘汰。
从EMBA学费上,也基本将这一格局体现出来,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内项目EMBA的指导价格为20万元,综观国内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64个EMBA项目,其中25个EMBA项目学费超出了20万的指导价,占39.06%;6个EMBA项目学费执行20万的指导价,占9.37%;33个EMBA项目学费低于20万的指导价,占51.57%。
浙大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也认为,从长远看,EMBA会出现分化,师资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项目难以达到让企业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标。有的学校项目没有特色,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越来越差,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根据印度负责教育机构认证的法定机构—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统计,过去两个学年内印度关闭了逾160所管理院校。但这仅仅是泡沫破灭的开始。
而在此之前,印度和中国一样,同为所谓的“金砖四国”“奔跑的大象”。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的时候,GDP增长率振奋人心、资本充裕、投资者垂涎经济前景—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以及有抱负的中产阶层不断壮大。在孟买和北京,对于许多企业家来说,能够上商学院是商业精英和高薪的象征,商学院所标榜的资源和人脉看似都可以转化成不菲的商机,而且对另一些大学而言,不论其背景和经历如何,创办商学院看起来都是一个黄金投资机会。
这一切看似一场狂欢节,如此美好。
但残酷的事实,也在呈现出商学院的硬币另一面: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商学院的头衔并不买账、商学院文凭也不再是高薪的通行证、越来越多的商学院无法招到规定数量的学生继而陆续开始倒闭。在不少国家,经历爆发式的发展后,商学院的热潮正在降温,并且在我们隔壁,印度的多米诺骨牌已经第一个倒下。那么,下一个会是谁?
对于印度之前的商学院热潮,阿吉特·郎内加指出:“教育市场受到了诱惑。很多机会主义者以及一些假充内行的人—历来如此—创办了各种各样的商学院……以为自己找到了点石成金的神奇咒语。”
在印度,高等院校被要求以非营利方式运营,这一规定经常因为抑制了教育方面的投资而遭到批评。不过评论家指出,许多院校实际上盈利极为丰厚,为投资者悄悄带来巨额回报。同时,办学的低门槛意味着,任何能获得土地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创办学校。
教育咨询公司巴特农集团资深首席咨询师阿米特·加尔加表示:“这是地球上资本效率最高的行业之一。你可以在没有债务的情况下获得30%~35%的股本回报率。”
根据印度负责教育机构认证的法定机构—全印度技术教育委员会的数据,2008年~2012年期间印度管理院校总数增加了一倍,达到2385所,录取学生总数也从114803人增长到313920人。
在这段印度商学院高烧期,全国各地冒出很多低质量的管理学院,往往造就一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同时,学位供应量的增长恰逢印度进入经济放缓时期,这加大了企业在招聘和薪酬方面承受的压力,铺天盖地的MBA毕业生使得这一学位变得不值钱,进而导致人们不愿意申请商学院。
根据印度工商业联合会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报告,在印度,剔除顶尖的20所院校之后,商学院毕业生在毕业后立刻找到工作的只有10%,而在2008年这一比例为54%。
教育咨询公司巴特农集团资深首席咨询师阿米特·加尔加表示,“对管理和工程类学位学生的需求始终在以每年6%~7%的速度稳定增长。然而,几年前这一需求被增速达两位数的学位供应量超过,造成目前的学位过剩现象。”据估计,印度的管理学院目前共有40万个学生名额,然而每年每八个学生名额中就有一个空缺,迫使那些无法盈利的学院关门。加尔加解释说:“如果头两三年的报名人数不够,你的投资就失败了。”
总部设在孟买的经纪商科塔克证券分析师更是直接指责,印度这些商学院不仅在浪费资源,还在输送大批因无法找到与学历相称的职位而心怀不满的年轻人。
印度商学院泡沫的破裂已经成为许多其他国家的一面警醒自我的镜子。
印度的商学院泡沫破裂不由得让人想到另一个商学院发展的热土—中国。曾几何时,和印度类似,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加深,与之相应的管理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能够实现在国际环境中高效经营的管理人才更加稀缺。中国不断引进国外师资与经验,大力发展MBA、EMBA教育体系,希望依靠商学院提供大量能够适应国际化经营环境的管理人才,E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
EMBA院校从2002年的30多所,发展到了今天的64所。虽然 EMBA生源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但却赶不上“扩招”速度,申请人数在也持续下降,师资和其它教学资源将更为紧缺,这使得市场竞争态势雪上加霜。
“我们100人的名额,往年要招60~70人,今年招了不到40人。”在一所高校EMBA中心办公室,一位负责招生的老师叹息着。他的同事经常到新疆、湖南等地出差招生。“说实话,这些年不好招生。我们经常出差招生、谈合作,几乎每周都在飞机上。”在某高校EMBA中心办公室一位老师很无奈地说道。
目前,国内各高校EMBA分化越来越明显,中欧、长江、北大、清华等一流EMBA班学费一涨再涨,依旧报名火爆。但一些EMBA班的招生却越来越难。据西北大学EMBA中心工作人员边先生介绍,东部民营企业家能占到学员的70%,陕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企业家数量本来就少,读EMBA的意愿没有发达地区那样强烈。“对西部院校来说,比较痛苦的就是生源了。近期不少国企还在压缩学历培养计划,经费和支持可能越来越少了。”而除此之外,他说还不断有外省高校抢生源。
另外,一些学校对市场过度开发,储备了过多不符合要求的学员,但指标和师资又不够,这些高校已开始在一些城市收缩招生网点。
对此,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戴亦一认为,国内商学院EMBA项目品牌将出现分化,呈现“三个世界、两极分化”之势。处于“第一世界”的是名校,生源充足,选择余地大,教学从简单引进到有机整合;处于“第二世界”的是有特色和地域性的项目,普遍具有价格优势,占领一定细分市场;处于“第三世界”是少量发展差的第一批批准项目和大部分刚批准的项目,面临生源紧张、收费低、师资不稳定等问题,将会陷入竞争红海甚至可能被淘汰。
从EMBA学费上,也基本将这一格局体现出来,国务院学位办对国内项目EMBA的指导价格为20万元,综观国内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64个EMBA项目,其中25个EMBA项目学费超出了20万的指导价,占39.06%;6个EMBA项目学费执行20万的指导价,占9.37%;33个EMBA项目学费低于20万的指导价,占51.57%。
浙大管理学院副院长卫龙宝也认为,从长远看,EMBA会出现分化,师资与办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项目难以达到让企业家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的目标。有的学校项目没有特色,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越来越差,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