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语境下学院策展思考与实践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gt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持续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日渐频繁,在交流广度上不断延伸的同时,其深度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国家鼓励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文化领域的“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交流活动日趋丰富。近年来,作为全国重点美术院校之一的广州美术学院在赴国外举办学术展览方面多次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院策展这种主动式的自我发声对传递学院艺术主张、促进学院教育发展、增强中外艺术交流和搭建跨语言跨文化学术讨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广州美术学院在2014年至2015年期间赴海外举办的三场学术展览,探讨在针对多元文化语境下所开展的学院策展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院策展;广州美术学院;海外展览
  在全球化不断加强的今天,学院艺术与学院教育不再孤立地存在,学院与外部世界发生愈发重要的联系。学院除了承担本身的教育教学功能之余,还应积极投身参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去。学院参与对外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多维的价值和意义。学院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同时也是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学院教师需要打开眼界,学习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创作观念,以更加深远的目光进行教学和创作;同时学院也应抓住各种机会,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教学教育和艺术创作成果,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在国际语境下构建“看”与“被看”的意义。“看”是一种态度,一种正视异域文化差异,吸收外部先进理念的姿态;“被看”是一种自信,一种愿意展示自我独特魅力,乐于对外分享成果的信心。对美术(设计)实践者而言,参与国际讨论更是通过在作品展示过程中的“看”与“被看”的双重意义下听到外界不同的声音,打破熟悉环境对自己的禁锢,从而在交流中更好認识自己、提升自己。因此,通过学院策展方式的海外展览对于学院艺术教育和学院教师自身创作,以及中外文化艺术交流都具有别样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学院相比于美术馆等文化机构与画廊等商业机构,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和展览策划全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如何将这些有利资源有效整合,并且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中是学院策展面临的首要问题。广州美术学院近几年通过自身在对外交流过程中所建立的学术交流与对外合作平台,以策展人负责制的形式,先后组织策划了以学院教师为主体赴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举办的三场重要的学术展览,成功地探索出学院策展的交流机制。在面对多元的文化语境,广州美术学院尝试以学院的视角为中外艺术交流和学院艺术教育开辟一条别致的路径,并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展览交流展开新的思考和实践。
  一、散点: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
  2014年10月,应澳大利亚南澳大学邀请,广州美术学院组织了邓箭今、范勃、冯峰、黄一瀚、黄勇、蒋剑韬、林蓝、龙虎、宋光智、王绍强、张彦和左正尧共12位骨干教师作品远赴澳大利亚南澳大学举办展览。展览以“散点: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为题,以多元艺术形式来呈现学院艺术家和设计家在视觉艺术与设计的思考和实践,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当下艺术院校的艺术生态。
  本次赴澳大利亚举办展览是具有跨越空间、地域和文化的意义,它将东方艺术家的观察与表现方式带进西方的视野和审视。长期以来,东西方在文化上存在本质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上的不同。如何使东方艺术在西方艺术语境中得到有效呈现,激起长期习惯于自身艺术语言的西方观众的兴趣,并且达到双向交流之目的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策展的核心内容与主要挑战之一。以“散点”这一东方所特有绘画视角概念向西方观众呈现东方艺术的维度,恰恰是在主题上表明自身的文化特点和艺术主张。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散点透视的绘画概念,更是来自东方的艺术家在探索中西文化交融的多元化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性实践。同时对于参展艺术家而言,将东方图示语言置于西方语境的经验也具有独特的意义,其所带来的思维碰撞,使得艺术家们更能冷静地思考和审视自身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在展览过程中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更加直接地带动西方观众对东方艺术的理解,以及东方式图像背后艺术家的思考与追求。
  策展人赵健在展览前言中提出:“‘散点: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以及同名画册,以多元的图示和多种要素,在呼应和诠释着上述文字的所指和他指,在标明着每位作者对现实场域、视知觉心理经验以及主客体对应方式的姿态、立场和价值观。”正如展览标题所示,本次展览所强调的是艺术家们以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散点透视”的方式的观察结果,并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所创作而呈现出极其多元形式与丰富观念的视觉艺术和设计作品。展览集体呈现出来自中国南方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为配合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代表左正尧还在南澳大学举办了一场题为“母语文脉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专题学术讲座,以中国当代艺术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向南澳大学师生和澳大利亚艺术家同行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最新状况。在主动展示自身艺术创作的同时,通过中国当代艺术的直接参与者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式,有利于不熟悉东方艺术的西方观众能够不受自身已有的经验所困,更好地解读和理解中国艺术,也对中国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在西方世界的传播有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讲座和讨论所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深远的。
  二、心·目:关于视觉艺术与设计的实验
  2015年4月1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和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心·目: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在德国柏林开幕。柏林是欧洲艺术重镇,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众多艺术家、策展人到此举办各种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毗邻德国多个文化艺术机构,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作为我国驻外文化阵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自2008年启用以来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得到德方主流社会的关注和欢迎,成为我国在欧洲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次展览被列为2015年中国文化部和广东省合作的部省文化项目,其官方属性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和重要性。   本次展览延续了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举办的“散点: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览所探索的展览策展人负责制模式,由策展人组建策展团队和学术委员会负责确定展览主题和作品挑选。作为一次学院策划,展览充分体现了策展团队的学术导向与艺术趣味。展览以“心·目: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为题,展出广州美术学院12位中生代核心骨干教师的23件作品。展品题材多样,风格各异,包含了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影像、书籍设计等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多元化创作和实验性探索的状态,集中反映作者“目”之所及与“心”之所思。特别是在当下的数码时代,视觉艺术与设计不再单纯依靠精湛的技艺进行呈现,作者们心中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视网膜所观照的客体具有更进一步的实验性。广州美术学院所呈现的“心·目: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展览正是在这个意义下,来自中国南方的艺术家们关于“心”和“目”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
  文化中心不同于艺术院校和专业的艺术研究机构,它的受众很可能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有兴趣但又是艺术圈以外的人士。基于这个前提,策展的核心考量之一是如何将中国艺术和中国艺术家的思想既在学术上得到有效的呈现,又能较好地兼顾非艺术专业人员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兴趣。策展团队选取了包括版画、油画、雕塑、书籍设计等德国观众所熟悉的艺术样式,同时也选取了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艺术,中西艺术杂糅整体呈现在德国观众面前,试图让德国观众在了解中国艺术家如何进行观察,并通过西方人或熟知或陌生的媒材介质上如何表达他们的想法。艺术家代表张彦和林蓝在开幕式现场进行了中国绘画现场挥毫,向德国观众直观地展示笔墨在宣纸上跳动的中国绘画形式。
  此次赴德国柏林展览也受到德国观众的普遍认可与欢迎,开幕式上观众与艺术家代表进行了热烈而友好的交流,并积极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状况。展览对于展示广州美术学院教师创作状态和广东省文化建设成果,促进中德文化艺术交流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院策展所彰显的学术高度在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三、北纬23°/北纬35°:广州美术学院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联展
  2015年10月,由广州美术学院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联合策划的“北纬23°/北纬35°:广州美术学院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联展”在日本东京举行。有别于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展览以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家为展览主体,此次展览是广州美术学院与国外院校共同组织和参展的联合性展览,展出了广州美术学院52位教师和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29位教师合计81件(套)作品。双方参展艺术家代表还参与一场对话交流会,以艺术教育和创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深度交流。
  本次展览最直接的意义就是在中日学院艺术直接交流的情境下,广州美术学院和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两个不同载体的艺术家作品的并置与对话。早期的日本艺术深受中国艺术的直接影响,而中国近现代艺术又向日本学习,两国艺术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广州美术学院多位教师早年赴日本求学或访问,在他们的作品中同时呈现出中国和日本的印迹。正如联合策展人赵健在展览前言中所述:“或许,纬度的差异可作为‘座标’——我们借助于它,能观察并探究各自的艺术成因,以及其最原本的基因和最自然的生存养份;或许,纬度的差异可作为‘方位’——我们能借助于它,比照并相反相成地组接各自的艺术矩阵,既相互理解和参照,又自然地保存不同和特点。”本次展览所关注的是地处广州和东京两个不同纬度艺术家的思考与艺术实践。由于他们身处不同艺术生态,接收不同的艺术滋养,故此在艺术表现艺术观念上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之处和各自独特魅力。在全球化的当下,着力呈现艺术家的地区性思考和表达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也为全球化和本土化提出了新的审视。展览以学院策展的方式将不同地域艺术家的作品集体并置和比对,进行直接的交流与讨论。
  纬度的差异之于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的影响除了可以直接从展示的作品窥探一二,更可以通过现场的讨论会进行深度研讨。展览所构建的“看”与“被看”的关系在这个情境中尤为清晰与深刻。学院策展所关注的地域性问题的学术高度和集体意识并非商业性展览能比拟。学院除了在关注艺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之余,更加以独有的视觉关注诸如全球化与区域化的社会性议题。
  日方聯合策展人保科丰巳在接收媒体采访中指出“北纬23°/北纬35°:广州美术学院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联展”展览作为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举办最大型的交流展览,对促进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为观察两校乃至两国在当下问题的思考和艺术再现的实践上提供了较为直接的路径。本次展览在日本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包括《新美术新闻》和《月刊美术》等日本主流艺术报刊媒体都进行了系列报道,展览所产生的效应持续发酵。学院策展有利于全方位向外部世界介绍学院自身的艺术发展状况,对于进一步打开对外交流的局面和深化全方位合作产生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中外双方对在相同或相似议题上构建跨语言跨文化的学术讨论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结语
  广州美术学院这几场展览将学院艺术家作品带到澳大利亚、德国和日本,与国外艺术界同行进行深度交流,相互探讨诸如当下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这对于拓宽参展作者的视野,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促进中国艺术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展览以自身方式呈现了美术学院开放、包容的学术气质,积极主动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以学院策划促成国际学术交流。学院策展在传递学院艺术主张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学院教育发展,增强中外艺术交流,搭建跨语言跨文化学术讨论。学院策展在面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有针对性地策划不同的展览内容,对学院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的双层领域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更有利于促进学院构建良好健康的艺术生态,加速文化艺术双向交流合作。
  注释:
  *本文系广州美术学院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X JA039)。
  参考文献:
  [1]左正尧.学院态度:“散点——多元的视觉艺术与设计实验”展[J].美术学报,2014(7).
  [2]高士明.行动的书[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
  [3][瑞士]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策展简史[M].任西娜尹晟,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艺术是美的,艺术是神秘的,它的美在于它的神秘,它的神秘在于它的美。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执着决斗心智与寂寞,让艺术之花绽放,视觉艺术是需要设计的。  [关键词]视觉艺术;行为语言;艺术智力;艺术载体;视觉精神  艺术是美的,艺术是神秘的,它的美在于它的神秘,它的神秘在于它的美。视觉艺术就是眼睛的艺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视觉艺术以其独特的形态存在,感动了无数的眼睛和心灵,在艺术的范畴里具有绝对的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马库斯·吕佩尔茨在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所画的《酒神赞歌》系列作品做一考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这些作品以寓言的组织形式来表达作者对德国历史所进行的关照。  [关键词]马库斯·吕佩尔茨;新表现主义;酒神赞歌  马库斯·吕佩尔茨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巴塞利兹、彭克等人成名于20世纪70年代。他的绘画注重对艺术本体发展的探寻,他习惯就同一个主题进行多种尝试,“酒神赞歌”系列
期刊
李瑞是我从本科到研究生的学生,在上学期间一直潜心于中国画水墨人物画研究,刻苦钻研中国绘画的传统,并且借鉴西方写实绘画,学习西方艺术的造型技巧。在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的时候,她又开始系统地思考中国人物画传统的笔墨程式、构图章法和线条美学的关系,探索着中国人物画在传统和西方理念基础上的新路子。中西绘画在观念上和技法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但也有相同交汇之处,如何有效地、更加丰富地运用这两种绘画语言表
期刊
王菂是当代优秀的青年画家,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良好的学院研习为他成就了朴素纯熟的写生造像功力和守正求真的为人绘事品格。他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方向已颇有心得并成果斐然,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王药深研学理又能面向生活,注重形式语言的推敲和笔墨运用的锤炼。技巧娴熟自如,写景状物栩栩如生。立意诗情匠心别具,经营位置出人意表,银钩赋彩浓淡相宜、清雅大气。他在当下青年画家中能够如此潜心创新亦实为难得。  
期刊
吉林長春人,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艺术与传媒系造型基础教研室主任、讲师。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期刊
【摘要】黔东南侗族作为中国古代“百越”的分支,对龙的崇拜有其历史渊源。因其族群所处地域偏僻、封闭,进入封建社会较晚,所以较为完整地保留下大量原生古文化信息。服饰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其形制、色彩、图案纹饰记录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试图从侗汉服饰中龙纹的艺术特征角度去比较、分析、研究两者的差异性,探求表象背后隐藏的远古文化秘义,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起到传承与保护的作用。  【关键词】侗族服
期刊
广东英德人  广东工业大学绘画创作與理论硕士研究生师从吴彩好  作品多次参加美术展览并获奖
期刊
1991年出生于廣西河池。2014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油画方向,同年考取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绘画专业油画方向研究生。
期刊
与作燃师弟相识于十年前,当时我们都是2005级新生。内向少言的他学习特别专注,四年的大学本科学习,在同龄人中他已经渐渐露出了超人的绘画创作天赋,曾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奖项。及毕业,适逢学校获批“推免生”政策,作燃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画学院“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的第一人,共入语华庭园门下学习,遂成为名正言顺的同门兄弟。  本科学习期间,作燃师弟已经掌握了中国工笔画的各种技法,并对中国画的各种材料运用进行了实
期刊
初次见到汪辉的作品,是在1996年的“首届江西油画年展”。他的《往日》《静静的村庄》《毛栗子》三幅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尽管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当年三幅作品悬挂的位置,以及画面中打动我的每一个细节。画面的制作精良考究,散发着一种浓郁的古典气息,对那个年代的江西油画来说,这种经典的品格是较为罕见的。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在北京举行,因为被派去为江西展区布展的缘故,我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