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例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细菌群落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uzo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方法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梗阻性黄疸患者117例,其胆汁细菌常规培养和厌氧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每例抽取胆汁10 mL,提取胆汁细菌群落DNA,扩增胆汁细菌16S rDNA,进行终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构建克隆文库并行测序和系统分析.研究数据行卡方检验.结果 117例患者中50例胆汁细菌16S rDNA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2.7%.结石和肿瘤引起的梗阻中胆汁细菌16S r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7.3%(36/37)和17.5%(1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828,P<0.01).肝门部和肝门部以上及肝门部以下的梗阻中胆汁细菌16S r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3.3%(13/30)和42.5%(3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引起梗阻的细菌群落主要为肠杆菌科(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菌属)、链球菌科(链球菌属)、消化球菌科(消化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微球菌科(葡萄球菌属)、丙酸杆菌科(丙酸杆菌属)、奈瑟球菌科(不动杆菌属).肿瘤引起梗阻的细菌群落主要为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埃希菌属、伤寒沙门菌)和微球菌科(葡萄球菌属).结论 采用T-RFLP方法分析16S rDNA克隆片段能有效评估梗阻性黄疸患者胆汁中细菌群落的存在情况和多样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经皮微波消融脾脏治疗脾功能亢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11年5月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继发中重度脾功能亢进患者38例.行经皮分次微波消融治疗前,先经三维CT平扫计算脾脏体积,并行多普勒超声、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淀粉酶水平、血清脂肪酶水平检查.第1次操作的消融体积约为初始脾脏的1/3,1周后若无明显并发症,则再次消融1/3初始脾脏体积的脾脏组织.微波消
患者男,62岁,2009年6月4日第1次结肠镜检查,示盲肠底部最大径为0.5 cm 的溃疡,大部分被覆厚薄不均的白苔,无苔部分溃疡表面呈不规则颗粒状,溃疡边缘稍充血性轻隆起,隆起内缘呈星芒状(图1a)。内镜疑诊0-Ⅱc+Ⅱa早期癌。病理组织学提示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图1b)。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2010年1月11日第2次结肠镜检查(距第1次7个月7 d),示盲肠底部病变明显增大(图2a),呈广基饱
Vater壶腹部腺鳞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的Vater壶腹部癌,较为少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至201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例Vater壶腹部腺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期刊
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 in the upper esophagus,HGMUE)是在食管上段出现的岛状异位胃黏膜,因多出现在颈段食管,也被称为“入口斑”或“颈段食管入口斑”.少数情况下,异位胃黏膜也可出现在食管的中段或下段[1].之后发现异位胃黏膜可出现在消化道的多个位置,十二指肠、空肠、结肠甚至胆囊中都有发现。
期刊
患者女,52岁,入院前20 d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部阵发性隐痛不适,与饮食无关,无放射痛,偶有烧心感,无嗳气、反酸,无恶心、呕吐,无腹胀.既往曾行阑尾切除术.胃镜检查发现胃体大弯侧一息肉样隆起,表面充血、糜烂.病理检查结果示类癌(Ⅰ型).入院后查上腹部CT及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内镜提示病变位于黏膜下层.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后,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期刊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严重时常需要危重症监护、内科、外科在内的多学科协调诊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不仅消耗大量资源,而且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应尽早对 AP 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贲门胃底腺癌是指发生在食管胃交界线下、胃底近贲门区约2 cm范围内的腺癌,具有独特的解剖组织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1].其组织学类型主要有腺癌与黏液腺癌两类.手术是贲门胃底腺癌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放射疗法治疗几乎无效;全身化学疗法(以下简称为化疗)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毒性不良反应较重.因此,如何提高失去手术机会的贲门胃底腺癌患者的化疗效果对改善预后具
期刊
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黏膜上皮细胞,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每年新发胃癌100余万例,死亡约80万例,在全球肿瘤死亡中排名第二[1],文献资料显示胃癌5年生存率为10%左右,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尽管目前通过术前分期决定相应手术方案,尽可能完全切除原发灶和清扫淋巴结,但大多数胃癌患者仍然承受着转移和复发的巨大风险.在这些患者中,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外周血、骨髓等中的微转移可能正是恶性肿瘤转移和复
期刊
患者男,52岁,因间断黑便20d、呕血9d、发热2d于2013年4月1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0d口服阿司匹林、吲哚布洛芬后出现上腹不适,继而出现成形黑便,每日1次,量约200 g,入院9d前出现恶心呕吐,呕血约100 mL,伴心慌、乏力,2d前出现左侧腹痛并发热,最高体温40C.既往有结肠癌手术史.有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史及2型糖尿病史.半年前因胸腹主动脉交界处动脉瘤,行支架置入术.起病时在外院查胃镜示
期刊
目的 以气囊辅助式小肠镜(BAE)检查为参考标准,评估CT肠道成像对小肠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CD患者的CT肠道成像和BAE检查资料.将CD患者的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近段回肠和末段回肠4段.以BAE检查结果为参考标准,分析CT肠道成像各征象(肠壁增厚、黏膜强化、梳状征和肠外表现等)对小肠CD检出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纳入182段小肠肠段,其中十二指肠14段,空肠17段,近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