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社會发展过程中, 艺术设计已经成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形式, 它与作为社会存在表现形式的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针对其关系结合服装设计发展史进行了相关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艺术;经济;服装设计
一、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展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它的艺术的发展状况。在服装设计史上所展现出来的现象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经济发展会有所不同。就会产生符合这一时期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普遍服装样式和面料。反之,不同历时期的服装面料和样式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的发展状态。
在服装设计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发展无法离开经济基础作为先前条件,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在服装设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阅读完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历程后,我们发现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也会使得服装的样式和面料更加的多样化、精美。唐代的辉煌在历史上持续很长的时间,经济繁荣和政治开明曾达到顶峰,在服装上的反映则是,女子服装十分考究,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着装风格,也只有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才能产生如此华美的服装。李白有诗云“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描绘的则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石榴裙。不仅如此,与邻国经济文化往来密切促使女子穿胡衣,带胡帽也成为当时风尚。无论是从服装的样式和面料上看都是极为丰富多样的,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如果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下坡路在服装设计上也是得以体现的。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给人类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疮伤。这次大战几乎波及整个欧洲,男子们在前线顽强抵抗,在他们身后妇女则代替了男人们变成了战时的劳动力。在服装设计上的反映则为世界大战爆发分界点1914年前后,致使女人们举步维艰的霍布尔裙从此销声匿迹,裙子也变短了,腰松量也越来越宽松,变得越来越实用化。1919年的时候,出现的宽腰身直通型女装十分流行,外形呈现出扁平的“管子状”。服装从此由繁琐、不便利变得越来越具有实用性,穿着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阶层差异和性别差异,这便是战争引起的经济衰落所带来的变化。
二、从服装设计史中看艺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艺术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艺术对经济的发展也是具有推动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艺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在增长,艺术生产也越来越具有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总的来说,艺术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艺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艺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起到了优化的作用;三是艺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增强的同时,使得服装市场的需求量逐渐稳步扩大,这也加快了服装设计不断地跟新换代,新颖的设计源源不断。另外服装市场需求的扩大也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型服装材料的开发和制作工艺上的进步,为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激发了服装设计的活力。
服装的纺织技术不断发展,如“纺织之光”长丝织造清洁的先进生产技术在不断地推广,使化纤长丝面料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社会新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刚刚过去的北京时尚服装消费月,期间时尚类消费总额比去年同比增长20%,可见服装艺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再如,意大利米兰、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中国上海等这些世界时装之都每年都会举行时装周使艺术与经济互惠互利、互相渗透。艺术与产业之间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艺术生产力提供的新生产要素与资源给城市经济带来活力,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则为艺术再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三、艺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服装设计史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的蓬勃发展必将促成艺术的繁荣。然而,经济的发展对艺术的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不是一种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参杂各种因素、涵盖差别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社会济发展水平高,艺术的发展水平就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艺术形态的发展水平就低。在社会发展的某些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有时候甚至会呈现出相反的方向。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服装上并没有封闭的发展自己的服装,而是放眼世界,大胆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服装式样,使服装快速的向现代化前进。但是却并没有像盛唐时期那样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腾飞却并没有使我们的服装找到自己的定位,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已经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持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道路。我们坚信,在服装发展中,我们也将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服装之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持续吸引着国际关注。有很多国外的品牌,例如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驰”也在挖掘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在服装设计上,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我们自己的服装,那只是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服装设计,所以这仍然是西方人的服装。我们需要有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的服装设计,需要能够真正表达中国人独到的意韵和地域性文化特点的服装设计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可以在服装中得到明确体现。沿海的经济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的较快,所以沿海的服装发展的也比内陆地区的发展的要快。同时,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服装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道理。经济基本成为领先服装发展的强大力量。
服装是一种艺术形式,服装内部的变化也受到经济的影响。新中的成立标志着旧社会的结束迎来新社会的开始,那些在旧社会存在的文化现象也随之销声匿迹,在服装设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作主人,大家都积极地投身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去,此时长袍马褂和西服的着装便已经很少见了。发展到50年代的时候,男装则流行中山装以及由中山装发展而来的军便装等。女装则以苏联流传过来的列宁装和苏联花布裙等为风尚。
参考文献:
[1]尚慧杰.浅析现代艺术与经济科学技术的关系[J].魅力中国,2014
[2]冉国洪.浅谈艺术与经济的两重性关系[J]. 美术大观,2010 年04期
[3]简洪强.浅析地籍调查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关系[J].低碳世界,2014
关键词:艺术;经济;服装设计
一、经济基础决定艺术的发展
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它的艺术的发展状况。在服装设计史上所展现出来的现象是,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的经济发展会有所不同。就会产生符合这一时期的为人们所接受的普遍服装样式和面料。反之,不同历时期的服装面料和样式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的发展状态。
在服装设计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发现艺术的发展无法离开经济基础作为先前条件,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在服装设计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阅读完中国古代服装的发展历程后,我们发现繁荣的经济和开明的政治,也会使得服装的样式和面料更加的多样化、精美。唐代的辉煌在历史上持续很长的时间,经济繁荣和政治开明曾达到顶峰,在服装上的反映则是,女子服装十分考究,体现出雍容华贵的着装风格,也只有在经济繁荣的背景下才能产生如此华美的服装。李白有诗云“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描绘的则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石榴裙。不仅如此,与邻国经济文化往来密切促使女子穿胡衣,带胡帽也成为当时风尚。无论是从服装的样式和面料上看都是极为丰富多样的,让人叹为观止。
同时,如果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下坡路在服装设计上也是得以体现的。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规模之大,给人类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疮伤。这次大战几乎波及整个欧洲,男子们在前线顽强抵抗,在他们身后妇女则代替了男人们变成了战时的劳动力。在服装设计上的反映则为世界大战爆发分界点1914年前后,致使女人们举步维艰的霍布尔裙从此销声匿迹,裙子也变短了,腰松量也越来越宽松,变得越来越实用化。1919年的时候,出现的宽腰身直通型女装十分流行,外形呈现出扁平的“管子状”。服装从此由繁琐、不便利变得越来越具有实用性,穿着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阶层差异和性别差异,这便是战争引起的经济衰落所带来的变化。
二、从服装设计史中看艺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艺术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艺术对经济的发展也是具有推动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艺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在增长,艺术生产也越来越具有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总的来说,艺术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艺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二是艺术对经济发展的环境起到了优化的作用;三是艺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人们的购买能力增强的同时,使得服装市场的需求量逐渐稳步扩大,这也加快了服装设计不断地跟新换代,新颖的设计源源不断。另外服装市场需求的扩大也促进了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相关科技产业的发展,新型服装材料的开发和制作工艺上的进步,为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激发了服装设计的活力。
服装的纺织技术不断发展,如“纺织之光”长丝织造清洁的先进生产技术在不断地推广,使化纤长丝面料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社会新需求,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在刚刚过去的北京时尚服装消费月,期间时尚类消费总额比去年同比增长20%,可见服装艺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再如,意大利米兰、美国纽约、法国巴黎、英国伦敦、中国上海等这些世界时装之都每年都会举行时装周使艺术与经济互惠互利、互相渗透。艺术与产业之间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模式,艺术生产力提供的新生产要素与资源给城市经济带来活力,而城市经济的发展则为艺术再生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与环境。
三、艺术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服装设计史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的蓬勃发展必将促成艺术的繁荣。然而,经济的发展对艺术的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是绝对的,它不是一种绝对平衡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参杂各种因素、涵盖差别的关系。也就是说,并不是社会济发展水平高,艺术的发展水平就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艺术形态的发展水平就低。在社会发展的某些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和艺术的发展有时候甚至会呈现出相反的方向。
中国历经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服装上并没有封闭的发展自己的服装,而是放眼世界,大胆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服装式样,使服装快速的向现代化前进。但是却并没有像盛唐时期那样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的腾飞却并没有使我们的服装找到自己的定位,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们已经在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坚持走出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道路。我们坚信,在服装发展中,我们也将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服装之路。中国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持续吸引着国际关注。有很多国外的品牌,例如意大利奢侈品牌“古驰”也在挖掘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在服装设计上,但这并不能称之为我们自己的服装,那只是从外国人的视角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服装设计,所以这仍然是西方人的服装。我们需要有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的服装设计,需要能够真正表达中国人独到的意韵和地域性文化特点的服装设计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也可以在服装中得到明确体现。沿海的经济因地理位置的优势发展的较快,所以沿海的服装发展的也比内陆地区的发展的要快。同时,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服装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道理。经济基本成为领先服装发展的强大力量。
服装是一种艺术形式,服装内部的变化也受到经济的影响。新中的成立标志着旧社会的结束迎来新社会的开始,那些在旧社会存在的文化现象也随之销声匿迹,在服装设计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作主人,大家都积极地投身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当中去,此时长袍马褂和西服的着装便已经很少见了。发展到50年代的时候,男装则流行中山装以及由中山装发展而来的军便装等。女装则以苏联流传过来的列宁装和苏联花布裙等为风尚。
参考文献:
[1]尚慧杰.浅析现代艺术与经济科学技术的关系[J].魅力中国,2014
[2]冉国洪.浅谈艺术与经济的两重性关系[J]. 美术大观,2010 年04期
[3]简洪强.浅析地籍调查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关系[J].低碳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