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00)
摘 要:本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和观察法对大学生三级跳远的助跑、起跳踏板的准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大学生基础弱、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少的特点,为了使大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笔者就针对影响大学生三级跳远助跑起跳踏板准确性的因素,提出提高三级跳远助跑、起跳准确性的若干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助跑;起跳;准确性
高校田径训练,不像专业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以逐步提高为根本,大学生所面临的紧张的学习任务和较少的训练时间。高校大学生在三级跳远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三个平跳技术,该技术难度在于保持平衡和三跳距离差别不大,大学生采用这种方式较为经济。根据具这一实际情况,并联系跳远项目的实际特点,在技术训练中就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抓住“起跳”这一关键环节进行训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广州体院运动训练系田径运动会三级跳远运动员。据笔者统计,在此次三级跳远比赛中,参赛男女运动员共试跳50人次,其中起跳犯规竟达26人次,未踏板起跳8人次,两项共计即未能准确起跳共12人次,约占总试跳次数的36.7%。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2提高大学生准确起跳的方法
2.1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助跑、起跳在三级跳远技术中的核心作用
助跑起跳是三级跳远技术的主要环节,对三级跳远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助跑不仅要求运动员获得一个理想的水平速度,还必须为起跳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能够跳跃更远的水平距离,三级跳远运动员就必须把助跑和起跳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在起跳时既要保持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又要重视发挥垂直速度,保证有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争取优异的跳远成绩。
2.2重视助跑节奏的训练
助跑节奏训练的方法和要求:①因为助跑时开始的几步是整个助跑稳定的关键,因此开始时要采用简单的,单一的和固定的助跑出发姿势,建议大学生采用站立式起动技术。②设置第二标志。控制助跑最后6m的距离。教师或教练员采用标记的形式,在助跑道上的最后段用白灰画5~6个标记,标记的距离因人而异,按照标记做助跑,该方法主要是解决最后几步助跑的节奏的稳定性和上摆的连贯性。③熟悉助跑动作特点。④听不同节奏的击掌声跑。⑤按确定的助跑节奏模式反复练习助跑起跑。
2.3科学地确定助跑距离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采用不合理的助跑距离(过长或过短)。助跑距离过长会使最大速度在起跳前受到损失;助跑距离过短又使潜在最大速度在起跳前发挥不出来。助跑距离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身高、腿长等)、准备活动水平和短跑加速能力而定。这一能力可依据每名学生的40米跑和100米跑的成绩来进行合理评估。一般的,以下方法可以作为粗略的指标来进行评估:(见表1)。助跑可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增加1到2步。
2.4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级跳远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项目,素质练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保障。在教学或训练的实践中,素质训练一般可安排在课的后半段,可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素质情况有选择地安排。主要的内容与手段有跑的训练、力量训练和跳跃训练。
2.4.1跑的训练。快速助跑是取得三级跳远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应重视对学生速度耐力、速度快速助跑能力的培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多样化,以及跑的距离长短结合。基本手段有:跑的专门性练习、加速跑、变速跑、行进间跑、上坡跑和下坡跑。
2.4.2力量训练。三级跳远运动员应以发展快速力量(爆发力)为主。重点发展肩带肌、躯干肌、髋部肌肉和腿部肌肉的力量。经常采用的手段有:负重的提踵练习(中等重量)、负轻杠铃的原地跳、负重弓箭步走、负重弓箭步跳、自身重量的下蹲起等。练习时尽可能与三级跳远相技术结合。
2.4.3跳跃练习。跳跃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弹跳力,弹跳力是学习和掌握三级跳远技术的基础。经常采用的手段有:连续单脚跳、跨步跳、三个单腿跳接一个跨步跳、连续蛙跳(可过栏)、跳台阶、各种形式的跳深、各种跳跃及组合练习。
2.5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快速、准确上板的保障,所以,在训练中应把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列为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
3结论与建议
3.1随着三级跳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三级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因素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想不断地提高成绩,必须具备正确的助跑起跳技术。
3.2运动员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掌握完整正确的助跑技术和准确的助跑步点,并通过训练不断深化固定,达到提高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目的。
3.3造成准确性差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运动感知觉、注意力、情绪变化、环境因素、意志努力等,心理因素是造成助跑踏板不准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一樣要经历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现代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钟日强(1977.11— ),男,汉族,广东廉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任职于广州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摘 要:本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和观察法对大学生三级跳远的助跑、起跳踏板的准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大学生基础弱、学习任务重、训练时间少的特点,为了使大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提高三级跳远成绩,笔者就针对影响大学生三级跳远助跑起跳踏板准确性的因素,提出提高三级跳远助跑、起跳准确性的若干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助跑;起跳;准确性
高校田径训练,不像专业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以逐步提高为根本,大学生所面临的紧张的学习任务和较少的训练时间。高校大学生在三级跳远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采用的三个平跳技术,该技术难度在于保持平衡和三跳距离差别不大,大学生采用这种方式较为经济。根据具这一实际情况,并联系跳远项目的实际特点,在技术训练中就必须“突出重点”、牢牢抓住“起跳”这一关键环节进行训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2年广州体院运动训练系田径运动会三级跳远运动员。据笔者统计,在此次三级跳远比赛中,参赛男女运动员共试跳50人次,其中起跳犯规竟达26人次,未踏板起跳8人次,两项共计即未能准确起跳共12人次,约占总试跳次数的36.7%。
1.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
2提高大学生准确起跳的方法
2.1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助跑、起跳在三级跳远技术中的核心作用
助跑起跳是三级跳远技术的主要环节,对三级跳远成绩起着决定性作用。助跑不仅要求运动员获得一个理想的水平速度,还必须为起跳做好充分的准备。为了能够跳跃更远的水平距离,三级跳远运动员就必须把助跑和起跳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在起跳时既要保持助跑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又要重视发挥垂直速度,保证有较大的腾起初速度和适宜的腾起角,争取优异的跳远成绩。
2.2重视助跑节奏的训练
助跑节奏训练的方法和要求:①因为助跑时开始的几步是整个助跑稳定的关键,因此开始时要采用简单的,单一的和固定的助跑出发姿势,建议大学生采用站立式起动技术。②设置第二标志。控制助跑最后6m的距离。教师或教练员采用标记的形式,在助跑道上的最后段用白灰画5~6个标记,标记的距离因人而异,按照标记做助跑,该方法主要是解决最后几步助跑的节奏的稳定性和上摆的连贯性。③熟悉助跑动作特点。④听不同节奏的击掌声跑。⑤按确定的助跑节奏模式反复练习助跑起跑。
2.3科学地确定助跑距离
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经常采用不合理的助跑距离(过长或过短)。助跑距离过长会使最大速度在起跳前受到损失;助跑距离过短又使潜在最大速度在起跳前发挥不出来。助跑距离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身高、腿长等)、准备活动水平和短跑加速能力而定。这一能力可依据每名学生的40米跑和100米跑的成绩来进行合理评估。一般的,以下方法可以作为粗略的指标来进行评估:(见表1)。助跑可随着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增加1到2步。
2.4良好的身体素质
三级跳远属于体能主导类速度力量项群项目,素质练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保障。在教学或训练的实践中,素质训练一般可安排在课的后半段,可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素质情况有选择地安排。主要的内容与手段有跑的训练、力量训练和跳跃训练。
2.4.1跑的训练。快速助跑是取得三级跳远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应重视对学生速度耐力、速度快速助跑能力的培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多样化,以及跑的距离长短结合。基本手段有:跑的专门性练习、加速跑、变速跑、行进间跑、上坡跑和下坡跑。
2.4.2力量训练。三级跳远运动员应以发展快速力量(爆发力)为主。重点发展肩带肌、躯干肌、髋部肌肉和腿部肌肉的力量。经常采用的手段有:负重的提踵练习(中等重量)、负轻杠铃的原地跳、负重弓箭步走、负重弓箭步跳、自身重量的下蹲起等。练习时尽可能与三级跳远相技术结合。
2.4.3跳跃练习。跳跃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弹跳力,弹跳力是学习和掌握三级跳远技术的基础。经常采用的手段有:连续单脚跳、跨步跳、三个单腿跳接一个跨步跳、连续蛙跳(可过栏)、跳台阶、各种形式的跳深、各种跳跃及组合练习。
2.5重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运动员快速、准确上板的保障,所以,在训练中应把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列为训练计划的重要内容。
3结论与建议
3.1随着三级跳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三级跳远助跑的准确性因素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要想不断地提高成绩,必须具备正确的助跑起跳技术。
3.2运动员在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掌握完整正确的助跑技术和准确的助跑步点,并通过训练不断深化固定,达到提高三级跳远运动成绩的目的。
3.3造成准确性差的心理因素主要是:运动感知觉、注意力、情绪变化、环境因素、意志努力等,心理因素是造成助跑踏板不准确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运动技能的形成一樣要经历一个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贵敏.现代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钟日强(1977.11— ),男,汉族,广东廉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任职于广州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