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27日,第三届“金鸡归巢”——鸡西市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对接洽谈会如期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四川、辽宁等地的300余名鸡西域内外企业家和市县乡村干部会聚一起,洽谈合作、商讨村级集体增收致富的良方。
“近年来,鸡西市委、市政府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和‘自转’能力,村集体有了积累,企业有了收益,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得到彰显。”市委书记张常荣在开幕辞中对三年来的工作做出概括。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而鸡西重点打造的“金鸡归巢”计划,正是该市三年来系统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关键一招。
三年来,这项工作具体成效如何?农民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鸡西域内一些乡村,近距离感受这里富民强村的发展脉动。
“果蔬合作社已经成立,养牛批发市场、艺术围栏生产等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正逐步产生效益,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超过35万元。”自2017年起,密山市黑台镇塔头村陆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望着即将完工的施工现场,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眼里满是憧憬。
而就在三年前,塔头村的集体经济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担任村支书多年,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林秀芳尝试过很多办法,但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太弱,经常陷入“无钱办事”的窘境。林秀芳坦言:“时间长了,党员干部们也没了发展的心气儿。”
而放眼鸡西全市,类似塔头村的情况也绝非个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历史负担沉重、农村增收渠道狭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困扰,鸡西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质量普遍不高。截至2016年年底,在鸡西市459个行政村中,有88个资不抵债,负债最多的达333万元,还有72个村完全没有集体收入,全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一些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村级组织运转基本靠‘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公益事业基本靠‘捐’。”在谈及当时问题的严重性时,鸡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钢直言:“这种情况下,又何谈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
为走出困境,鸡西市委决定集中力量打一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攻坚战”。
2017年,鸡西市委成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深入9个县(市、区)、290个村实地调研,逐级研究发展思路和目标,制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做到路径到村、项目到村、指标到村、任务到村、责任到村。
为解决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鸡西市大力实施“金鸡归巢”计划,建立了域内外鸡西籍企业家信息库和产业项目库,帮助村集体与域内外企业家对接,着力吸引本土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创业,让外力、外资、外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鸡西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采取直接注资和担保放大银行贷款等方式,建立“金种子”资金,市、县、乡三级政府投入资金450万元、银行贷款307万元,重点扶持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薄弱村启动集体经济项目。
与此同时,市委组织部经过专项部署,通过及时跟进、持续加压,在全市形成了大抓村级集体经济的浩大声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被列入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各县(市、区)进一步将其列入党建考评指标体系,与村干部补贴挂钩,最高权重可达30%。
在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的推动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集结号”在鸡西大地嘹亮响起。
位于密山市连珠山镇西南两公里的新发村,此前一直是全市的“明星村”。早在2014年,该村便利用闲置的旧校舍和场地成立了鑫源制管有限公司,年赢利近100万元。但随着钢管市场的需求饱和,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令村“两委”班子心急如焚。
2017年,随着“金鸡归巢”计划的实施,新发村与本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潘荣秋取得联系。经过实地考察,潘荣秋决定投资4000万元成立迦宝新能源有限公司。村集体将1800平方米库房和5000平方米场地出租给企业,年增加收入12万元。与此同时,在村会计丁庆波的建议下,制管厂新上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家用小锅炉生产项目,迦宝新能源有限公司平价供应1500吨颗粒燃料,并推广到全镇300个农户,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清洁能源示范村也呼之欲出。
这样的成功案例在鸡西市并不少见。据了解,通过三届“金鸡归巢”项目对接会,全市累计落地“金鸡归巢”产业项目260个,完成投资10.2亿元,增加集体收入1425萬元。
在“金鸡归巢”计划方兴未艾的同时,各地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地域特色,深度发掘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独特资源,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更多路径。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是简单的‘输血续命’,更应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将村里‘沉睡’的资源利用起来,使其焕发生机。”在王钢看来,优化物业利用,引进低能耗、高技术、高产出企业,提升土地产值,或通过规划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土地价值,或统筹土地、资金、厂房等关键要素,挖掘资源潜力,都能再造村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随着土地确权政策的全面落实,集体土地发包成为一些村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攻方向。
据虎林市宝东镇共乐村党支部书记张长德介绍,这两年,共乐村从收缴集体耕地承包费入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将土地确权后新增的5000余亩耕地对外发包,村集体年增收67.8万元;向外发包村内闲置场地,引进一家杂粮加工企业,村集体在每年收取2万元租金的基础上,年底还可获得红利3万元,并吸纳20余人长期就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市委组织部对一些村具有启示意义的成功做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出入股保底分红、PPP合作等“富村十八法”以及74个相应的成功案例,供全市各村借鉴,成为村干部因地制宜研究出路的“富村宝典”。
虎林市虎林镇耕农村,一度受制于“人多地少”的困境。而如今,那里已是另一番景象。
耕农村党支部副书记郑甲辉掀开一栋大棚的门帘,兴冲冲地向记者介绍本村的“订单农业”:“年初,我们通过微信、网络限时限量的方式,推送蔬菜大棚的订购信息,用户下单后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每个时节种植的农作物。”
耕农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用户通常会在节假日驾车与家人一同前来采摘,用户自得其乐,村里无形中也省去了一笔运输和采摘费用。
“訂单农业”只是耕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尝试。2018年,在原有综合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耕农村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养殖场房、200平方米的饲料间,并上了自动饮水配套设施,“森林猪”“溜达鸡”很快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罕物”。
“‘十八法’就像一味药引子,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方天地。”鸡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新发出由衷的感慨,“短短三年,农村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发生了巨大变化。”
经过三年的持续推进,鸡西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捷报频传。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惠民利民是根本宗旨,要实现群众集体‘双受益’。”在王钢看来,在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村民福利、改善生活环境,努力使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2017年,鸡东县哈达镇哈达村党支部书记于长龙得知,身在外地的本市企业家王云峰有回乡开办洗煤厂的意愿。经过多次沟通、实地考察,于长龙用满满的诚意打动了王云峰,洗煤厂最终定址哈达村。
政府多“跑腿”,企业少费心。在建厂过程中,鸡东县委、县政府及工信局全力帮助企业征土地、立项目、搞环评,仅用三个多月时间洗煤厂就建成投产。
政府用诚意温暖人心,企业也用效益回馈当地。洗煤厂建成后,每年可上缴赋税700余万元,哈达村集体年收入保底10万元。在此基础上,洗煤厂依靠自身资源,承担了村里取暖、供水、管线维护等工作,并免费承担了村里的临时用工、用车问题,赢得村民的交口称赞,“村企一家亲”的愿望成为现实。
村集体的“钱包”鼓了,村干部干事的底气也足了。看到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度自然水涨船高。很多村干部感慨:“因为有钱办实事,失去的民心回来了。”
伟光乡太平村党委是虎林市首个村级党委,村党委书记丁志刚身兼村办企业太平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仅去年一年,太平村就实现村集体收入1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95万元。在丁志刚看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里富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要提上来。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党建、改善民生。”
如今,太平村全村街道都铺成了柏油路,从春到秋鲜花盛开、绿树掩映,地下排水设施也得以完善,呈现出美丽整洁的新农村景象。村“两委”所在的二层小楼里,除了办公场所,还有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小礼堂,村里经常在这里放映电影、举办晚会,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城子河区长青乡新阳村党支部书记方正智看来,发展旅游经济,大有文章可做。
“村里有一大片采煤沉陷区,因为土质很差,想做大农业不现实。”基于此,方正智另辟蹊径,想出了特色旅游的点子。经过四年的不断建设,新阳湖现已成为“春可观鸟踏青,夏能赏莲垂钓,秋可采摘果蔬,冬能玩冰戏雪”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018年,村里利用“金鸡归巢”平台成功招商,建设了新阳湖水上乐园、新阳湖冰雪乐园和新阳渔村饭店,每年可实现旅游收入20余万元,并转移富余劳动力100余人就业。村民在尽享美景的同时,人均收入也迈上新台阶。
春华秋实,日新月异。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三年时间并不算长,但鸡西用扎扎实实的努力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
“近年来,鸡西市委、市政府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和‘自转’能力,村集体有了积累,企业有了收益,农民增加了收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得到彰显。”市委书记张常荣在开幕辞中对三年来的工作做出概括。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证,而鸡西重点打造的“金鸡归巢”计划,正是该市三年来系统推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关键一招。
三年来,这项工作具体成效如何?农民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改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鸡西域内一些乡村,近距离感受这里富民强村的发展脉动。
全面发力:吹响强村“集结号”
“果蔬合作社已经成立,养牛批发市场、艺术围栏生产等项目已经基本建成,正逐步产生效益,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可超过35万元。”自2017年起,密山市黑台镇塔头村陆续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望着即将完工的施工现场,塔头村党支部书记林秀芳眼里满是憧憬。
而就在三年前,塔头村的集体经济还几乎是一片空白。
担任村支书多年,为了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林秀芳尝试过很多办法,但因为村级集体经济太弱,经常陷入“无钱办事”的窘境。林秀芳坦言:“时间长了,党员干部们也没了发展的心气儿。”
而放眼鸡西全市,类似塔头村的情况也绝非个例。在很长一段时间,受历史负担沉重、农村增收渠道狭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经营管理不善等因素困扰,鸡西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质量普遍不高。截至2016年年底,在鸡西市459个行政村中,有88个资不抵债,负债最多的达333万元,还有72个村完全没有集体收入,全靠转移支付资金维持运转,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一些村无资金、无资产、无资源,村级组织运转基本靠‘补’,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靠‘要’,公益事业基本靠‘捐’。”在谈及当时问题的严重性时,鸡西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钢直言:“这种情况下,又何谈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服务功能?”
为走出困境,鸡西市委决定集中力量打一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攻坚战”。
2017年,鸡西市委成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深入9个县(市、区)、290个村实地调研,逐级研究发展思路和目标,制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做到路径到村、项目到村、指标到村、任务到村、责任到村。
为解决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问题,鸡西市大力实施“金鸡归巢”计划,建立了域内外鸡西籍企业家信息库和产业项目库,帮助村集体与域内外企业家对接,着力吸引本土走出去的企业家回乡创业,让外力、外资、外脑参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鸡西市委、市政府还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采取直接注资和担保放大银行贷款等方式,建立“金种子”资金,市、县、乡三级政府投入资金450万元、银行贷款307万元,重点扶持无资产、无资源、无资金的薄弱村启动集体经济项目。
与此同时,市委组织部经过专项部署,通过及时跟进、持续加压,在全市形成了大抓村级集体经济的浩大声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被列入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内容,各县(市、区)进一步将其列入党建考评指标体系,与村干部补贴挂钩,最高权重可达30%。
在一系列强有力举措的推动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集结号”在鸡西大地嘹亮响起。
多元探索:走活增收“一盘棋”
位于密山市连珠山镇西南两公里的新发村,此前一直是全市的“明星村”。早在2014年,该村便利用闲置的旧校舍和场地成立了鑫源制管有限公司,年赢利近100万元。但随着钢管市场的需求饱和,企业效益逐年下滑,令村“两委”班子心急如焚。
2017年,随着“金鸡归巢”计划的实施,新发村与本村走出去的企业家潘荣秋取得联系。经过实地考察,潘荣秋决定投资4000万元成立迦宝新能源有限公司。村集体将1800平方米库房和5000平方米场地出租给企业,年增加收入12万元。与此同时,在村会计丁庆波的建议下,制管厂新上了生物质颗粒燃料家用小锅炉生产项目,迦宝新能源有限公司平价供应1500吨颗粒燃料,并推广到全镇300个农户,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一个具有引领意义的清洁能源示范村也呼之欲出。
这样的成功案例在鸡西市并不少见。据了解,通过三届“金鸡归巢”项目对接会,全市累计落地“金鸡归巢”产业项目260个,完成投资10.2亿元,增加集体收入1425萬元。
在“金鸡归巢”计划方兴未艾的同时,各地开始重新审视自身地域特色,深度发掘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独特资源,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更多路径。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不是简单的‘输血续命’,更应该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将村里‘沉睡’的资源利用起来,使其焕发生机。”在王钢看来,优化物业利用,引进低能耗、高技术、高产出企业,提升土地产值,或通过规划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土地价值,或统筹土地、资金、厂房等关键要素,挖掘资源潜力,都能再造村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村集体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随着土地确权政策的全面落实,集体土地发包成为一些村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主攻方向。
据虎林市宝东镇共乐村党支部书记张长德介绍,这两年,共乐村从收缴集体耕地承包费入手,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将土地确权后新增的5000余亩耕地对外发包,村集体年增收67.8万元;向外发包村内闲置场地,引进一家杂粮加工企业,村集体在每年收取2万元租金的基础上,年底还可获得红利3万元,并吸纳20余人长期就业。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市委组织部对一些村具有启示意义的成功做法进行了系统整理,归纳出入股保底分红、PPP合作等“富村十八法”以及74个相应的成功案例,供全市各村借鉴,成为村干部因地制宜研究出路的“富村宝典”。
虎林市虎林镇耕农村,一度受制于“人多地少”的困境。而如今,那里已是另一番景象。
耕农村党支部副书记郑甲辉掀开一栋大棚的门帘,兴冲冲地向记者介绍本村的“订单农业”:“年初,我们通过微信、网络限时限量的方式,推送蔬菜大棚的订购信息,用户下单后可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每个时节种植的农作物。”
耕农村地处城乡结合部,用户通常会在节假日驾车与家人一同前来采摘,用户自得其乐,村里无形中也省去了一笔运输和采摘费用。
“訂单农业”只是耕农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尝试。2018年,在原有综合农业园区的基础上,耕农村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养殖场房、200平方米的饲料间,并上了自动饮水配套设施,“森林猪”“溜达鸡”很快成为供不应求的“稀罕物”。
“‘十八法’就像一味药引子,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很快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方天地。”鸡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新发出由衷的感慨,“短短三年,农村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发生了巨大变化。”
反哺惠民:群众集体“双受益”
经过三年的持续推进,鸡西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捷报频传。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惠民利民是根本宗旨,要实现群众集体‘双受益’。”在王钢看来,在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逐步增加村民福利、改善生活环境,努力使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2017年,鸡东县哈达镇哈达村党支部书记于长龙得知,身在外地的本市企业家王云峰有回乡开办洗煤厂的意愿。经过多次沟通、实地考察,于长龙用满满的诚意打动了王云峰,洗煤厂最终定址哈达村。
政府多“跑腿”,企业少费心。在建厂过程中,鸡东县委、县政府及工信局全力帮助企业征土地、立项目、搞环评,仅用三个多月时间洗煤厂就建成投产。
政府用诚意温暖人心,企业也用效益回馈当地。洗煤厂建成后,每年可上缴赋税700余万元,哈达村集体年收入保底10万元。在此基础上,洗煤厂依靠自身资源,承担了村里取暖、供水、管线维护等工作,并免费承担了村里的临时用工、用车问题,赢得村民的交口称赞,“村企一家亲”的愿望成为现实。
村集体的“钱包”鼓了,村干部干事的底气也足了。看到村里实实在在的变化,村民对村“两委”的信任度自然水涨船高。很多村干部感慨:“因为有钱办实事,失去的民心回来了。”
伟光乡太平村党委是虎林市首个村级党委,村党委书记丁志刚身兼村办企业太平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仅去年一年,太平村就实现村集体收入1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95万元。在丁志刚看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村里富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要提上来。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党建、改善民生。”
如今,太平村全村街道都铺成了柏油路,从春到秋鲜花盛开、绿树掩映,地下排水设施也得以完善,呈现出美丽整洁的新农村景象。村“两委”所在的二层小楼里,除了办公场所,还有一个能容纳几百人的小礼堂,村里经常在这里放映电影、举办晚会,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城子河区长青乡新阳村党支部书记方正智看来,发展旅游经济,大有文章可做。
“村里有一大片采煤沉陷区,因为土质很差,想做大农业不现实。”基于此,方正智另辟蹊径,想出了特色旅游的点子。经过四年的不断建设,新阳湖现已成为“春可观鸟踏青,夏能赏莲垂钓,秋可采摘果蔬,冬能玩冰戏雪”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018年,村里利用“金鸡归巢”平台成功招商,建设了新阳湖水上乐园、新阳湖冰雪乐园和新阳渔村饭店,每年可实现旅游收入20余万元,并转移富余劳动力100余人就业。村民在尽享美景的同时,人均收入也迈上新台阶。
春华秋实,日新月异。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三年时间并不算长,但鸡西用扎扎实实的努力交出了一份实实在在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