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课堂沉闷乏味,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沉闷乏味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经常抱怨,语文课堂沉闷乏味,一边是老师讲的津津有味,一边是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不仅是理科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就连文科的学生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那么,语文课怎么了?为什么语文这门本应该充满激情的学科,沦落到这步田地呢,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不再沉闷乏味,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 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 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 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 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 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 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 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 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 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总之,要想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不再沉闷乏味,语文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丢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姿态投入语文教学,让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不再沉闷乏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重新变得激情四射,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语文课堂才会重新变为广大学生的乐园。
(作者单位: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
编辑/李文亮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 沉闷乏味
不少高中语文教师经常抱怨,语文课堂沉闷乏味,一边是老师讲的津津有味,一边是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不仅是理科的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就连文科的学生也不愿意学习语文,这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那么,语文课怎么了?为什么语文这门本应该充满激情的学科,沦落到这步田地呢,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那么如何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不再沉闷乏味,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 生提高人生境界,丰富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 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教材(课文)也“不是无情物”,而是承载和传播情感的载体。 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引导学生付出真情,使学生的情与文章的情融为一体,语文教学就会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育情”境界。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 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 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 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 怎一个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
目前,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语文课堂成了无硝烟的另类战场。课堂上到处是“拉网式”的知识点专项练习或“查漏补缺式”的专题技巧训练,教材中那些充满诗意,闪耀着作者思想与人格光辉的文本也被大多数教师异化成了传授阅读技巧和答题技巧的例子。据统计,现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在 60%以上。由此可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实现“诗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品味或幽雅或豪迈、或沉郁或飘逸、或讽刺或幽默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丰富他们的诗化语言;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在审美 鉴赏活动中主动提高审美能力;给语文课堂植入“文学味”,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王国,阅读经典,丰富人生,可以让学生的生命在阅读中展现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确如此,生活确实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犹如潮水,每时每刻都激荡着我们的情感,刷新着我们的知识。教师只要能在课堂上及时抓住学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动,引导学生反复咀嚼,仔细玩味,语文课堂就必然会充满激情,绽放出美丽的光彩。要想给语文课堂引入“生活味”,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既有经验为 基础,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设各种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通过内引、外联、对比等方法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等实践活动中,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充满生命活力的能力。
总之,要想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不再沉闷乏味,语文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丢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全新的姿态投入语文教学,让人文味、人情味、文学味、生活味始终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不再沉闷乏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重新变得激情四射,丰富多彩,趣味盎然,语文课堂才会重新变为广大学生的乐园。
(作者单位:河南省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
编辑/李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