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审美与求知的结合运用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首先学会用审美的视角看待语文,学习语文,发现语文学科的魅力。教师要让语文学科的美感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渴望学习语文,对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有探索、追求的愿望。从感官,到视角,到情态,教师要激励学生全面学好语文,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运用激趣导入法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导入对于一堂课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打开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方式,同时也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内容,使学生沉入其中,主动、自觉地开展学习。
   比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老师考虑到很多小学生都没见过草原这一真实的自然景观,在导入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草原上广阔无垠的壮观,展示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之感,还有“一碧千里、人欢马叫”的草原风情等等,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意识吸引到课文中,使学生在心里赞叹“草原真美”,运用语言发出感叹,“草原真大”,“草原真绿”,“草原上的人民真热情”等。学生对草原有了这样的感慨与认识,老师接下来再运用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自然就能进入新课的教学,能大大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期待,让学生带着对草原美的欣赏和渴望,深入学习,获得新知,从而实现审美与求知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图文,带学生深入理解
   由于生活经历、知识基础等不同,小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差异性,有些同学对于一篇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语段,甚至整篇课文的理解与感悟都比较肤浅。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
   还是用《草原》这篇课文为例。有些学生对“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说法感到难以理解,老师用语言也难尽其意,教学只能算是浅尝辄止。但是,如果老师借助多媒体,运用几张关于草原的图片或者几段关于草原的视频,让学生从心、到眼、到听,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就能让学生心眼结合,真正理解什么是“一碧千里”,什么又是“并不茫茫”,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草原》这篇课文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通过草原美,而爱上这篇课文。
   三、深化主题,提升知美融合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学科与其他所有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情感性、丰富性、多样性。它能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很多道理,如为人处世的方法、行为方式、交际方式等。它能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使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有内涵、有情趣的人。小学语文老师在为学生上每一节新课时,一定要深化主题,突出主题,并加强知美的融合,使学生带着美感,进入更深的学习。
   就如《草原》这篇课文,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讲解,最后一定要回到“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主题,深化主题的意义,强化课文中心,增强学生的理解。所以,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赏析这句话的情感美、意境美;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发挥想象,“如果你身在草原,或者初见草原,你想对草原说些什么?對草原的人民说些什么?会怀揣怎样的情感和深意,向草原以及草原上的人民话别呢?”这个时候,学生们嘴里说的、脑中想的,一定是“草原你真美”“谢谢草原上朋友的热情款待”“蒙汉一家亲”等等。在这种状态下,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图片,运用图文并茂、文字与视频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不但让学生深刻感受“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美景和情感,更能实现审美与求知有机融合的教学效果,大大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总之,在语文学习中,审美与求知是两股有力的力量,只要老师能在教学中把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能在教学中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审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一定能深化和提高学生相应的审美能力,实现审美与求知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有效培养学生对语文内容的欣赏、喜爱,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从而为更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正在奋斗路上的青年人:   你们好!   每个人都是一列火车在生命的轨道上行驶,无论前方是巍峨的山峰,还是低回的谷底,你都必須向前行驶,最终历经种种到达目的地。而我们青年人正是处于决定到达目的地所走的路的关键时刻。   做一个有抗压能力的人。当今青年人会在成长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很多时候无法成功的原因并非能力不够,而是没有抗压能力。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试验人员用铁圈将
期刊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描写和议论,还要在作文之中插入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将学生的感情融入作文表达之中。因此,善于思考、精于表达的写作对孩子们的要求比较高,要让他们将自己的感悟通过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训练学生写出有思想、有内涵的文章。   一、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氛围   在作文教学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想象能力的训练,而给学生一个不切实际或不
期刊
疫情期间,很多小学都推出了线上学习课程,除了受到关注的“抢跑”现象,有的地方搞学习打卡、刷题积分等,把“不停学”搞成“不停地学”,导致老师、学生和家长负担加重,小学生反而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积累。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通过问卷对疫情防控期间小学高段学生课外阅读的任务、数量、时间、途径、媒介、环境、作用等情况展开调查,同时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阅读习惯如何养成等问
期刊
对于文言文,很多学生都有一种“读不通、读不懂”的感觉,甚至有一些恐惧的情绪。教师要认真进行文言文的教学,通过朗读、理解和运用,让学生学习文言文,读懂文言文,从而避免产生畏难情绪,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那么,小学生究竟该怎么学习文言文呢?   一、读节奏读韵味,读意境读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可以说是进入更深层次文言文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对之后的理
期刊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表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学生提到作文就头疼,普遍反映“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也是作文教学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放在首位,可见观察的
期刊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信息呈“爆炸式”涌向所有人,教师已不再是早些年信息知识的独有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知识匹配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决定教师能否教好书、育好人的核心,已变成了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这样的实际情况使得笔者不断思考: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养?   综合近几年相继出台的深化教育改革相关意见、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笔者认为,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教
期刊
“课程思维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学者崔允漷教授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一文中这样指出。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特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强调目标、教学、评价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不再是孤立于教学之外存在的,而是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全过程之中,从目标的评估设计到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期刊
针对初中课堂的特点,我们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以下就各个非智力因素进行阐述。   一、动机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动机观。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得高分,更是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服务。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所在,也是与同学、老师交流思想、熏陶人格、共同成长进步的场所。其次,老师的动机观要以合适的方式传达给学生,单纯的说教力量过于微薄,也不适合初中阶段的孩子去接受。应该将动机观通过
期刊
【摘要】读写结合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读与写相辅相成,实现互相转化,并最终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小学阶段,阅读理解与写作几乎占据了全部的语文教学目标,也是语文试卷分数的“重头戏”,因此,二者的结合有助于整体提升语文成绩以及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结果的一种外向表达,二者缺一不可。语言学习不是一种感性的文字分析,而是一种具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文本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的行为投入。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情感,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多法导课,融汇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研判学情、精研教材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境化的导入引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构建和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