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缘的诗歌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lingyan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叫余秀华的诗人,因为《诗刊》微信公号的推荐,忽然在自媒体上走红,并迅速延伸到了公共媒体,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诗歌爱好者。有关余秀华的话题,终于跃出了诗歌这一场域,发酵成一个公共事件。早已高度边缘化、缺少读者的诗歌,难得地通过余秀华这样一位诗人,得到了一次社会关注。
  但是,众多媒体在热烈评价余秀华的时候,给她戴上的桂冠却并不是“诗人”,而是“农民诗人”,甚至不惜触犯社会伦理规范,以其曾经得过的病而将其称为“脑瘫诗人”。杭州的著名社会评论家魏英杰就余秀华的走红写了一个短文发表在报纸上,不料有网站转载时将标题擅自改为“‘脑瘫诗人’为什么一夜走红”,这不免让他大惊失色,赶忙联系网站将文章撤下。但是,评论家可以管好署着自己名字的文章,却无法阻挡更多的媒体接过这个称号,一时间“脑瘫诗人”已经成为热词。
  这种在“诗人”之前加上的身份识别符号,在对余秀华作品的评判中占有了很高的权重,但已经对正常的鉴赏活动产生了扭曲。农民,甚至脑瘫病人的形象,与人们习惯印象中诗歌的优雅气质产生了巨大的差别,因此而使人们对她的诗作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对她的同情成了盛赞其作品的理由。但是,虽然我们对余秀华在艰苦的生活中将诗歌当作心灵的寄托,10多年矢志不移的努力应该表达一份敬佩之情,但阅读诗歌,还是应该回到诗歌艺术的本身。
  诗歌,作为与小说、散文、戏剧并肩而立的四大文学品种,在文学性上具有最高的要求。与小说着重于叙述一个好的故事不同的是,诗歌重在心灵的抒发;与散文在传达情感上不同的是,诗好的故事不同的是,诗歌重在心灵的抒发;与散文在传达情感上不同的是,诗歌对语言的运用有非常高的要求;与戏剧需要借助舞台来完成“发表”不同的是,诗歌的写作程序又是最简单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诗歌曾经被认为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写作体裁,以致人人都可以将一些句子分行排列后以诗人自居。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错觉,诗歌固然是诗人心灵的自我抒发,但只有能够引起外界的强烈共鸣,才称得上是一首好诗。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诗国”,但回顾中国的诗史,从《诗经》到李杜,从徐志摩到海子,他們的诗歌之所以能够不断被传诵,无一不是拨动了读者内心深处那根最为敏感的“和弦”,才能称得上是好诗。
  当我们将余秀华的“农民”乃至“脑瘫病人”的标签拿去以后,再来欣赏她的诗歌,不得不承认,她的这些诗作很难激起广泛的共鸣。当然,在余秀华走红之后,已经有多位我不算陌生的评论家对其进行了热情的赞扬,但是他们的这种赞扬却基本上是从社会学的意义来加以阐发的,至于真正的艺术分析,至少就目前来说,除了《诗刊》微信平台上热情洋溢的推荐以外,似乎还未见一位评论家来完成这项工作。也许我们可以认为,身处农村的余秀华难以进入诗歌评论家的圈子,她也没有足够的财力来给自己说几句好话的评论家发出足够的红包。但是,当社会评论家热情洋溢地为余秀华的作品点赞的时候,真正的诗歌评论家的失语,未免让这位女诗人显得有点“孤芳自赏”。
  余秀华的诗歌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意境选择、语言铺叙等方面确实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如果像一些社会评论家所认为的那样,她的诗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高度,那无疑也是言过其实的。而一定要将其比为外国的某著名诗人,更难免方枘圆凿,因为诗歌本是一种植根于本民族语言的文学品种,两种语言之间的诗歌,其比较是很不可靠的。2011年,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诗作全集很快被介绍进中国,却难以吸引中国读者的眼光,尽管语言的隔阂已经通过翻译家之手得以解决,但他用瑞典语创作他的诗歌时所表现的神韵却随着语言的转换而消失了,使得其诗歌语言一下子显得十分平淡。余秀华的诗,更多运用的是通过词语的超常规重组来打破读者日常阅读经验,从而给人以新奇的感受,但这只是汉语读者在他们所熟悉的汉语基础上得出的感觉。打破人们熟悉的词语组合规律,用超常规的重组来将本来没有关联的词语排列组合在一起,这正是目前一些诗人熟练的创作手法,但这种创作的滥觞,正在使诗歌远离它应有的读者。在这方面,余秀华的作品并不是登峰造极,但也并不少见。
  诗歌在中国当代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小草在歌唱》、《阳光,谁也不能垄断》等作品曾经传遍中国,也使诗歌这个艺术门类鼎盛一时。但是,这是在社会发生激烈转型时期才能产生的情况,而在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环境,社会已经进入平稳运行,诗歌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产品,与人们世俗的追求并不很合拍,因此它已经越来越边缘化,成为少数人仰望星空的产品。当人们不再读诗的时候,忽然见到一首由自媒体推出来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就会感到新奇,媒体也需要这种切合了当下社会语言粗鄙化风尚的诗歌来撩拨挑逗已经疲软的眼球。翻开当下的一些诗歌报刊,类似的作品其实比比皆是,但它们却很难引起读者的共鸣。很显然,余秀华之忽然走红,其实是借助了媒体粘贴在她身上的身份标签,与诗歌本身并无多少关系。
  由媒体制造的这一场诗的泡沫,终将因为媒体不断追逐新鲜话题的本性而迅速冷却。这一场诗歌的狂欢,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农民诗人,但它并不能引起人们对诗歌的热情。真正的诗人,都只能在安静的一隅从事艺术的追求,他们其实是用不着这种热闹纷呈的泡沫涂饰的。自然,余秀华也难以例外,这种浮华的炒作给一个真正的诗人带来的,至多是“一帘幽梦”。
其他文献
年关将近,有一些群体,有一些话题,总会在这个节点进入人们的视线,成为舆论的焦点。弱势群体的心愿,高薪公司的福利都是人们热衷于谈论的话题。但是,我们不应忽略,顶层设计左右着社会的生态,而当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还任重而道远。  任重道远的企业社会责任立法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特别指出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近年企业社会责任(CSR)一词热度
期刊
2014年5月中旬,广西卫视一档名为《第一书记》的公益节目播出了杨六斤独居六年、吃野菜、自制渔具钓鱼的凄惨故事,很多观众为此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或同情或感同身受,最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内杨六斤的个人账户上竟收到200多万捐款(6月25日,官方公布的数字是500多万)。面对巨额的捐款,广西电视台两位记者带着杨六斤的堂哥和校长来到了深圳市康桥书院要人,理由是杨六斤的学籍还在以前学校,学期考试快到了,要
期刊
三峡濒危植物拍摄手记  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三峡库区的水位线越来越高,从水位线下100米到200米之间原本有一个植物带,其中包括很多三峡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当库区蓄水完成后,这些在地球上延续了百万年的珍稀植物,将在原来的栖息地彻底消失。和成千上万因三峡建设而迁移的人们一样,曾位于库区水平面之下100多米的珍稀植物,也需要另找家园,以逃避被淹没的命运。  三峡濒危植物的命运牵动了许多人,向秀发就是其
期刊
2014年1月4日,趁着周末闲暇,游走于冼村。偶遇一群村中年轻人,在废弃的篮球场上踢足球。推门而进,记录了他们自娱自乐的周末球赛。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造访冼村,自那时起不时扫街路过。冼村,从原来热闹的村子,到四周围墙高起,再到部分房屋拆迁;曾在夜里见证村民奋力推倒围墙,在废弃的操场上举行反腐五周年的庆宴……  面对这样的场景,只需安静地按下快门,然后离开,最终静止在硬盘里。但时间从未静止过,
期刊
绿色能源的成本下降加上政府鼓励,越来越多的美国家庭和公司开始自己生产电力,这一趋势正在威胁主导了130年的电力集中化生产供应模式。  美国电力工业组织爱迪生电力协会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电力行业正在面临“破坏性的挑战”,正如固定电话产业受到移动电话技术的冲击。电力公司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启用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新能源自行生产电能,他们将失去顾客和收入,与此同时还得继续负担维系庞大电网
期刊
英国正在经历一场青年政治的革命。历史上首次,成千上万学生们由于对“老”政党的失望,正主动寻找替代品。英国独立党和绿党已趁机吸收了大量年轻成员。不论政坛元老们如何轻视这些小孩,部分少年已经在政党的区域组织建设和竞选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而且,所有孩子们很快就会年满18岁、拥有一张选票了。  星期六早上,14岁的乔纳森·伍德(Jonathan Wood)刚刚从一场英国独立党(Ukip)在罗切斯特高街(指
期刊
伊莎贝尔·弗雷尔的小葡萄园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氣候变化,它不再是抽象的数据,或科学论文的描述;它不再是遥远的北极熊或太平洋小岛国的生存问题。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正在改变弗雷尔的生活,甚至威胁到她的生存方式,有时候这种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无奈让她感到愤怒。  伊莎贝尔·弗雷尔家在法国南部有个小葡萄园,生产有机葡萄酒。和其他葡萄种植者一样,几年前她就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降雨减少,冬天温度
期刊
不管是出于兴趣、好奇还是关心,人类总是观察着其他人类,在文明进步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隐私成为人权的基本需求。隐私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基本需求,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威胁到个人的隐私。  说到“隐私”,总让人感觉有点不体面,虽然这并非这个词原有的涵义。无非是因为电视里有了真人秀,政治集团相互出卖,等等,最后隐私变成了悄声传播的秘密、秘密策划的阴谋和暗中安排的幽会。可是,虽然有
期刊
“走路也是公益?”当2011年陈坤工作室“东申童画”推出大型公益项目“行走的力量”时,很多人无法将行走和公益联系在一起。仅仅过了两三年,行走类公益项目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行走类公益活动既要求参加者付出体力,也需要付出真金白银,为何仍如此受欢迎?以往我对行走类公益的观察,也仅仅是“岸上人”对“游泳者”的远距离旁观,直到今年5月底,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趣味。  其时,云南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阿拉善SEE生态
期刊
采访杨斌的那个下午,我早早来到约好的咖啡馆“候着”,但她却迟迟没有出现。打电话没接,发短信没回,我试图找到天祥关爱的工作人员,但也还是没法联系上她。一个大活人,就这样平白无故“失联”了。莫非碰到什么麻烦事?一个多小时后,正当我准备放弃采访,起身离开时,电话突然响了,杨斌不停地道歉,说了一个让我哭笑不得的理由:“对不起,我睡过头了。”  采访顺利完成了,我想,其实我的担忧不是毫无理由。因为要做“责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