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大英雄狄青》(沈寿林、吴钧,2003)、《秦时明月》(沈乐平,2004-2020)、《中华小子》(张天晓、周磊,2007)、《山海宝贝》(陈大振、逄伟,2017)等不同题材和年龄面向的电视动画作品推陈出新,以丰富的内容、逐年上升的出产量与收视率初步显示了中国新兴动漫行业的实力,初步标示出传统文化题材国产大型动画逐渐成为文化强项的事实。这一令人欣喜的成绩是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中国的人口与经济总量增长带来的文化消费增长、动画商品化改革释放的市场活力等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充分以动画这一艺术与商品形式释放出自身活力的结果。在中国电视动画持续发展,逐步从小制作向大制作、低技术标准到高技术标准、低龄目标受众向全年龄目标受众等方面转型时,构成国产电视动画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也在内容、认知、主题、传播策略等方面开始了新一轮革新。
一、创作视野中的电视动画创新方式
(一)更新商业类型动画主题
动画是一种现代文化工业,也是一门诞生于19世纪的现代艺术,而故事篇幅长、登场人物众多、教育意义深远的电视动画虽然具有商业属性,但更是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载体,其角色塑造、情节设置、叙事主题间均彰显出一个大国崛起的文化气象。就生产量、收视率等数据看来,商业类型动画构成了中国电视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功夫、武侠类型动画是中国类型动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动画,其主题脱胎于中国通俗文学,先天带有中国文化基因,因此,其不仅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要注重功夫外壳上对人类情感与价值的表达,在武打奇观下延续对中国人文的抒发,在传统人物设定之外,进行符合中国文化的反脸谱化建构。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历史题材动画连续剧《大英雄狄青》为例。剧集围绕北宋名将狄青展开,展现了狄青从幼年遇险、学艺到行侠仗义、奉命刺杀孙义,再到投奔杨宗保、领军击败西夏王元昊的成长历程。在传统的侠义精神外,剧集以狄青、包拯、展昭等传奇历史人物传递出勇敢、仁爱、坚毅、宽恕、慈悲等中华传统优秀品德,并着力表现了北宋时期中原汉文化和以西夏为首的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商业化的动画拍摄流程中增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表达,使《大英雄狄青》的主题丰富多元、焕然一新,为之后的商业类型动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使用全新的传统文化符号表达
与电影类型类似,使用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表达也是国产动画创作与传播中的重要思路。在对传统优势符号进行优先动画化表达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梳理挖掘其他适应动画传播的中国文化符号,并将其有效纳入不同类型的影片中。曾被誉为“国漫之光”、从首部制作播出至今历时十余年仍饱受中外观众喜爱的《秦时明月》开始就围绕着看似经典的武侠加冒险主题,呈现出许多既具有古典美学特性,又别具现代风格的文化符号与形象。例如天明从墨家禁地铜人阵中得到的武器最初形似机关关隘的钥匙,也可以变形为剑、镖、盾牌、弩、飞爪、螳螂跳、逆鲨齿等各种形状的武器;这把武器名为“非攻”,它承载着墨家向往和平,“兼爱非攻”的思想。除此以外,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产生的种种传统技艺、生活物件与古典意象,也为新兴文化符号的设计和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古琴、乐舞、工匠技巧、中医等具有人文艺术特征的传统美学符号均成為人物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美学意象。《秦时明月》在对人物、场景、叙事的审美中融入了古典范式的理想人格,在求仁得仁的琴师高渐离、重情重义的舞者雪女、心怀天下的机关师墨家巨子、救死扶伤的医者端木蓉等角色中,都寄托着将古典符号审美人格化的倾向。《秦时明月》并不以真实的历史性为主要价值追求,而是结合动作、冒险、喜剧等其他叙事类型,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秦朝末年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种传统文化符号与古典意象大量出现,把古典符号比作角色道德精神风貌的象征物。
(三)打破对传统文化题材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
在21世纪的动画创作中,对网络文学、数字电影以及具有较强热度的同题材外国动画进行广泛的借鉴之后,中国动画开始在文化心理和价值表达上实现了传统资源的再创作。托马斯·沙茨曾言,各种类型的整体既提供了展开戏剧动作的视觉舞台,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某些特定的动作和价值观受到尊崇的固定领域。相似题材中的一系列动画往往以叙事为主导,在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原型、视觉母体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化的审美模式。[1]在角色身份和造型上,动画艺术的造型手段为不同传统人物形象特别设定了各自的才能、性格、爱好、心理动机等,这些创新使其成为区别其他角色的重要因素,以丰富有趣的形象彻底打破了成人世界对传统人物形象的固定认知。动画片《八仙过海》(李忠,2018)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汲取山东蓬莱地方民俗文化中对八仙传说的描绘,丰富了传说中没有的故事细节,生动而富有新意地讲述了八位性格各异的仙人,怀着各自经世济民的理想渡海到达仙岛蓬莱,修炼成仙的过程。例如,“铁拐李”李玄在大众语境中是一位国破家亡后修道成仙的老者,在成仙后恩泽乡里,动画中则是为了救助少女红玉的母亲与凶残的病魔“彘”斗智斗勇,不惜耽误渡海成仙与伤腿的青年医生,善良热心的本性使他从一位平凡的医者成长为仙界神医;历史上出身武将世家的钟离权在动画中则突出了其善良忠勇的一面,在他奉命出征前就穿着布衣与乡里的孩子玩耍,得胜而归后由不顾自身安危救出了饮用毒水的部下们。原本飘逸神骏的蓬莱使者仙鹤在动画中也扮演了惹人喜爱的喜剧角色,在仙鹤抓着身材肥胖的钟离权勇斗化蛇的过程中“你太胖了”的“吐槽”令观众忍俊不禁。这种对传统资源的新形象与新认知,使东方奇幻、魔幻题材与传统历史题材一起成为电视动画创作的不竭题材之源。
二、国产电视动画创作转型中对传统题材的深度挖掘与主题创新
(一)从低技术低龄向到高技术全年龄向的产业转型
尽管中国电视动画目前已在年产量上超越了世界大多国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成为文化产业上的“动画大国”,但中肯地说,我国目前的电视动画在叙事功底、角色塑造以及整体动画的质量表现上,与发展时间长、动画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近几年,国内的大部分电视动画仍以低技术标准、以低龄儿童受众为主,如果放置于国际市场,在文化生产能力较低的非洲、东南亚、中东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拥有较高的话语权;而在全年龄向动画作品丰富多样的日本、欧美市场,国产电视动画的竞争力仍需行业集体的不断努力,达成从低技术低龄向到高技术全年龄向的产业转型,从而完成从“动画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历史转型。从“动画大国”到“动画强国”的梦想实质上是从高生产数量与高收视率转向高技术含量和广受众范围,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和判断。在国产电视动画逐渐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各类相关的资本、新技术、专业人才也不期而至,动画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均有大幅提升。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奇幻、科幻、魔幻类动画成为数字技术与动画紧密结合的革新产物,也是体现计算机数字特效技术特性最为适宜的动画类型。我国电视动画需要抓住这一机会,以想象力为创新转型的核心,以发达国家的成熟作品为技术标准,结合传统文化特色创作具有高假定性和现代价值的电视动画作品。 (二)现代价值观下对中国传统美学与价值的深度发掘
按照日本动漫研究者东浩纪的观点,动画题材可以分为“把主人公(我)和女主角(你)两人为中心的微小的关系性的问题与‘世界的危机’‘世界的终结’这样宏大而又抽象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的“世界系”,以及不关涉这些宏大命题,仅考虑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日常系”[2],这也是在现代价值与现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动画深度发掘的两条重要途径。前者例如讲述少林寺的俗家少年弟子经过种种历练,从千年魔头黑狐王手下拯救河南百姓的《中华小子》、讲述现代小镇不周镇上的少年们与接连出现新的神兽达成结印协议,在友情的增长中进行图腾的角逐并守护天界的《山海宝贝》等作品,这些讲述主人公拯救世界的“世界系”叙事,通过对富有古典美学意蕴的虚拟世界观的构建,带来具有幻想性的东方主义浪漫传奇故事,并进一步通过故事世界的结构和内容,展现和探讨“责任是否先于自由”“追求力量还是追求和平”“群体价值是否高于个人价值”等带有东方传统价值观或中国传统美学的命题;后者则有《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英达,2018)、《大耳朵图图》(速达,2004)等立足社会现实、开拓与传统相结合的现实主义美学题材作品。《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将现代核心家庭作为故事发展的核心单位,并以“大头儿子”和“大耳朵图图”的儿童视角审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三)立足社会现实,开拓与传统结合的现实主义美学题材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国主义题材美学也随电影、电视剧、动画等文艺产品的制作而广为传播。新世纪以来的电视动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经在题材和内容上实现了巨大的历史飞跃;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国动画需要向现实主义的新题材积极开拓,需要在对当下现实的真实把握中向国际传播真实美好的中国社会,表达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现实和当代国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尽管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魏星、崔世昱导演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魏星、崔世昱,1995)这样的“日常系”或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出现,但其中标准核心家庭的封闭格局、卡通化的人物和场景设计,都在去背景化的设计方式中显现出脱离社会现实、反而与美国家庭情景剧相似的特征。21世纪再创作的《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则以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画质再次以健康轻松的童年题材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向社会传达了热爱生活、家庭和谐的人文审美图景。新加入的大头儿子的爷爷“老头爷爷”与围裙妈妈的表妹“花裙小姨”分别呈现出当下独居老人执拗顽强的性格与刚毕业的“北漂”一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面貌;大头儿子听了田螺姑娘的童话故事后将食用田螺放生的行为则充满童趣,同时鼓励孩子热爱小动物,保护大自然。《大耳朵图图》也以流畅的动画演出、独特的美学风格、轻松诙谐却关照现实的审美趣味彻底革新了“日常系”电视动画。《大耳朵图图》的动画导演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情绪调动设计中触及整容整形、宠物饲养、理性消费等都市热点问题,还在图图对父母的孝顺、为孤寡老人牛爷爷准备生日、带公园中离家出走的成成哥哥回家,并在成成父母的允诺下将成成送走等行为中体现了多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原本的传统资源在现实主义美学中生发出新的活力。
三、国产动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视野与数字传播策略
(一)期待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
利用中国动画实现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中国动画制作者和动画观众长久以来的共同文化愿景,同样对外国观众而言,也存在对中国动画与中国文化的期待视野。包括电视动画在内,所有艺术文化产品的海外推广与文化传播都需要符合接受者的心理预期。这一术语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理论兴盛之时。接受理论与美学大师姚斯首先以这一术语指向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作品的体验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的独立特性,更在于作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以及在阅读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地,阅读者对其阅读作品的接受也要在相对客观的标准下获得,期待视野则指代这种集体化形成的客观化标准[3]。这一标准同样适应于电视动画等承载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东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动画期待视野的客观化和具体化,离不开中国制作者与海外观众两种视野的交汇与融合。
目前,国内电视动画的海外推广基本趋势为低龄向作品偏重欧美与亚非各国。在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成熟度高、与中国传统存在较大隔阂的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华小子》《成龙历险记》等几部有限的全年龄向作品制作方式以合拍为主。这些合拍动画往往结合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类型化特征,其中出现了主要角色为匡扶正义以中华武术打击敌人的暴力场景,其海外接受也是海外受众的期待视野与作品本身融合的过程与结果。除此以外,过于丰富的文化符号与东方文化语境很有可能存在文化折扣因素,限制大龄观众对动画内容的理解。例如《成龙历险记》中反派黑虎亮出的“白鹤亮翅”在美国语境中被翻译为“乌鸦坐飞机”,完全丧失了传统武术飘逸灵动的古典之美。对于中国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不熟悉的西方观众可能通过对纯粹东方形象的满足,将影片所表达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完全的陌生化处理,借此完成对古典中国文化的想象;而全年龄向作品则试图向稳定市场已经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日本市场扩展,在相似的东亚社会文化语境中寻求理解与接纳。期待视野与中国相近的日本动画观众,往往可以通过影片中呈现的相似人物关系、矛盾冲突自觉地在亚洲文化的共性基础上引发相应的思考或想象。因此,这些电视动画更具现实意义或国际政治意义。
(二)数码转型后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伴随着数码转型以来电视动画在制作、存储、传播媒介的信息化、数字化变革,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电视动画海外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外交、商业院线、电视电影节获奖等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发展到网络传播、知识产权授权传播等新兴的推广渠道。新旧多渠道间的交叉与融合,越发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海外推广的全球化、数字化和跨媒介化特征。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中国电视动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尽管还有許多家庭习惯通过电视收看动画节目,但电视动画已然不再像互联网时代前一般依赖于电视播放与家庭体验,互联网技术下的流媒体与短视频网站以愈加丰富的技术支持电视动画由双向交流到跨时空交流的转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自身的形态与影响方式也借助网络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动画视频网站及其衍生的网络评分系统、动画网络榜单、影迷讨论组等形式也促进了中国动画作品的存储、上传、下载、分享与传播,成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动画的在线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网络推广渠道。
结语
国产电视动画中的传统文化在审美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在创作中更新商业类型动画主题、使用新符号表达传统文化、打破对动画题材的固有认知等具体策略,从内容,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全面破旧立新。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现实开拓新的美学题材,并针对不同观众的期待视野实现从低技术低龄向到高技术全年龄向的产业转型,是今后国产动画制作传播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
[2]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M].台北:大艺出版社,2012:31.
[3]陆贵山.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
一、创作视野中的电视动画创新方式
(一)更新商业类型动画主题
动画是一种现代文化工业,也是一门诞生于19世纪的现代艺术,而故事篇幅长、登场人物众多、教育意义深远的电视动画虽然具有商业属性,但更是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的表达载体,其角色塑造、情节设置、叙事主题间均彰显出一个大国崛起的文化气象。就生产量、收视率等数据看来,商业类型动画构成了中国电视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功夫、武侠类型动画是中国类型动画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动画,其主题脱胎于中国通俗文学,先天带有中国文化基因,因此,其不仅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要注重功夫外壳上对人类情感与价值的表达,在武打奇观下延续对中国人文的抒发,在传统人物设定之外,进行符合中国文化的反脸谱化建构。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历史题材动画连续剧《大英雄狄青》为例。剧集围绕北宋名将狄青展开,展现了狄青从幼年遇险、学艺到行侠仗义、奉命刺杀孙义,再到投奔杨宗保、领军击败西夏王元昊的成长历程。在传统的侠义精神外,剧集以狄青、包拯、展昭等传奇历史人物传递出勇敢、仁爱、坚毅、宽恕、慈悲等中华传统优秀品德,并着力表现了北宋时期中原汉文化和以西夏为首的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在商业化的动画拍摄流程中增加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表达,使《大英雄狄青》的主题丰富多元、焕然一新,为之后的商业类型动画积累了宝贵经验。
(二)使用全新的传统文化符号表达
与电影类型类似,使用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表达也是国产动画创作与传播中的重要思路。在对传统优势符号进行优先动画化表达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梳理挖掘其他适应动画传播的中国文化符号,并将其有效纳入不同类型的影片中。曾被誉为“国漫之光”、从首部制作播出至今历时十余年仍饱受中外观众喜爱的《秦时明月》开始就围绕着看似经典的武侠加冒险主题,呈现出许多既具有古典美学特性,又别具现代风格的文化符号与形象。例如天明从墨家禁地铜人阵中得到的武器最初形似机关关隘的钥匙,也可以变形为剑、镖、盾牌、弩、飞爪、螳螂跳、逆鲨齿等各种形状的武器;这把武器名为“非攻”,它承载着墨家向往和平,“兼爱非攻”的思想。除此以外,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产生的种种传统技艺、生活物件与古典意象,也为新兴文化符号的设计和传播提供了基础条件。古琴、乐舞、工匠技巧、中医等具有人文艺术特征的传统美学符号均成為人物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美学意象。《秦时明月》在对人物、场景、叙事的审美中融入了古典范式的理想人格,在求仁得仁的琴师高渐离、重情重义的舞者雪女、心怀天下的机关师墨家巨子、救死扶伤的医者端木蓉等角色中,都寄托着将古典符号审美人格化的倾向。《秦时明月》并不以真实的历史性为主要价值追求,而是结合动作、冒险、喜剧等其他叙事类型,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秦朝末年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各种传统文化符号与古典意象大量出现,把古典符号比作角色道德精神风貌的象征物。
(三)打破对传统文化题材的固有认知和刻板印象
在21世纪的动画创作中,对网络文学、数字电影以及具有较强热度的同题材外国动画进行广泛的借鉴之后,中国动画开始在文化心理和价值表达上实现了传统资源的再创作。托马斯·沙茨曾言,各种类型的整体既提供了展开戏剧动作的视觉舞台,同时也建立了一个某些特定的动作和价值观受到尊崇的固定领域。相似题材中的一系列动画往往以叙事为主导,在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原型、视觉母体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化的审美模式。[1]在角色身份和造型上,动画艺术的造型手段为不同传统人物形象特别设定了各自的才能、性格、爱好、心理动机等,这些创新使其成为区别其他角色的重要因素,以丰富有趣的形象彻底打破了成人世界对传统人物形象的固定认知。动画片《八仙过海》(李忠,2018)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汲取山东蓬莱地方民俗文化中对八仙传说的描绘,丰富了传说中没有的故事细节,生动而富有新意地讲述了八位性格各异的仙人,怀着各自经世济民的理想渡海到达仙岛蓬莱,修炼成仙的过程。例如,“铁拐李”李玄在大众语境中是一位国破家亡后修道成仙的老者,在成仙后恩泽乡里,动画中则是为了救助少女红玉的母亲与凶残的病魔“彘”斗智斗勇,不惜耽误渡海成仙与伤腿的青年医生,善良热心的本性使他从一位平凡的医者成长为仙界神医;历史上出身武将世家的钟离权在动画中则突出了其善良忠勇的一面,在他奉命出征前就穿着布衣与乡里的孩子玩耍,得胜而归后由不顾自身安危救出了饮用毒水的部下们。原本飘逸神骏的蓬莱使者仙鹤在动画中也扮演了惹人喜爱的喜剧角色,在仙鹤抓着身材肥胖的钟离权勇斗化蛇的过程中“你太胖了”的“吐槽”令观众忍俊不禁。这种对传统资源的新形象与新认知,使东方奇幻、魔幻题材与传统历史题材一起成为电视动画创作的不竭题材之源。
二、国产电视动画创作转型中对传统题材的深度挖掘与主题创新
(一)从低技术低龄向到高技术全年龄向的产业转型
尽管中国电视动画目前已在年产量上超越了世界大多国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成为文化产业上的“动画大国”,但中肯地说,我国目前的电视动画在叙事功底、角色塑造以及整体动画的质量表现上,与发展时间长、动画技术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尚有很大差距。近几年,国内的大部分电视动画仍以低技术标准、以低龄儿童受众为主,如果放置于国际市场,在文化生产能力较低的非洲、东南亚、中东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拥有较高的话语权;而在全年龄向动画作品丰富多样的日本、欧美市场,国产电视动画的竞争力仍需行业集体的不断努力,达成从低技术低龄向到高技术全年龄向的产业转型,从而完成从“动画大国”到“文化强国”的历史转型。从“动画大国”到“动画强国”的梦想实质上是从高生产数量与高收视率转向高技术含量和广受众范围,需要我们理性地审视和判断。在国产电视动画逐渐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各类相关的资本、新技术、专业人才也不期而至,动画技术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均有大幅提升。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进步,奇幻、科幻、魔幻类动画成为数字技术与动画紧密结合的革新产物,也是体现计算机数字特效技术特性最为适宜的动画类型。我国电视动画需要抓住这一机会,以想象力为创新转型的核心,以发达国家的成熟作品为技术标准,结合传统文化特色创作具有高假定性和现代价值的电视动画作品。 (二)现代价值观下对中国传统美学与价值的深度发掘
按照日本动漫研究者东浩纪的观点,动画题材可以分为“把主人公(我)和女主角(你)两人为中心的微小的关系性的问题与‘世界的危机’‘世界的终结’这样宏大而又抽象的问题直接联系起来”的“世界系”,以及不关涉这些宏大命题,仅考虑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日常系”[2],这也是在现代价值与现代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动画深度发掘的两条重要途径。前者例如讲述少林寺的俗家少年弟子经过种种历练,从千年魔头黑狐王手下拯救河南百姓的《中华小子》、讲述现代小镇不周镇上的少年们与接连出现新的神兽达成结印协议,在友情的增长中进行图腾的角逐并守护天界的《山海宝贝》等作品,这些讲述主人公拯救世界的“世界系”叙事,通过对富有古典美学意蕴的虚拟世界观的构建,带来具有幻想性的东方主义浪漫传奇故事,并进一步通过故事世界的结构和内容,展现和探讨“责任是否先于自由”“追求力量还是追求和平”“群体价值是否高于个人价值”等带有东方传统价值观或中国传统美学的命题;后者则有《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英达,2018)、《大耳朵图图》(速达,2004)等立足社会现实、开拓与传统相结合的现实主义美学题材作品。《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耳朵图图》将现代核心家庭作为故事发展的核心单位,并以“大头儿子”和“大耳朵图图”的儿童视角审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三)立足社会现实,开拓与传统结合的现实主义美学题材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上升,中国主义题材美学也随电影、电视剧、动画等文艺产品的制作而广为传播。新世纪以来的电视动画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经在题材和内容上实现了巨大的历史飞跃;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国动画需要向现实主义的新题材积极开拓,需要在对当下现实的真实把握中向国际传播真实美好的中国社会,表达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现实和当代国人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尽管20世纪90年代已经有魏星、崔世昱导演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魏星、崔世昱,1995)这样的“日常系”或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出现,但其中标准核心家庭的封闭格局、卡通化的人物和场景设计,都在去背景化的设计方式中显现出脱离社会现实、反而与美国家庭情景剧相似的特征。21世纪再创作的《新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则以更低的成本与更高的画质再次以健康轻松的童年题材传递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向社会传达了热爱生活、家庭和谐的人文审美图景。新加入的大头儿子的爷爷“老头爷爷”与围裙妈妈的表妹“花裙小姨”分别呈现出当下独居老人执拗顽强的性格与刚毕业的“北漂”一族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面貌;大头儿子听了田螺姑娘的童话故事后将食用田螺放生的行为则充满童趣,同时鼓励孩子热爱小动物,保护大自然。《大耳朵图图》也以流畅的动画演出、独特的美学风格、轻松诙谐却关照现实的审美趣味彻底革新了“日常系”电视动画。《大耳朵图图》的动画导演不仅在轻松愉快的情绪调动设计中触及整容整形、宠物饲养、理性消费等都市热点问题,还在图图对父母的孝顺、为孤寡老人牛爷爷准备生日、带公园中离家出走的成成哥哥回家,并在成成父母的允诺下将成成送走等行为中体现了多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原本的传统资源在现实主义美学中生发出新的活力。
三、国产动画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视野与数字传播策略
(一)期待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
利用中国动画实现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是中国动画制作者和动画观众长久以来的共同文化愿景,同样对外国观众而言,也存在对中国动画与中国文化的期待视野。包括电视动画在内,所有艺术文化产品的海外推广与文化传播都需要符合接受者的心理预期。这一术语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接受美学理论兴盛之时。接受理论与美学大师姚斯首先以这一术语指向文学作品的阅读中,阅读作品的体验不仅来自于作品本身的独立特性,更在于作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和先在结构,以及在阅读活动中与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相对地,阅读者对其阅读作品的接受也要在相对客观的标准下获得,期待视野则指代这种集体化形成的客观化标准[3]。这一标准同样适应于电视动画等承载传统文化的文艺作品。东方传统文化的接受与动画期待视野的客观化和具体化,离不开中国制作者与海外观众两种视野的交汇与融合。
目前,国内电视动画的海外推广基本趋势为低龄向作品偏重欧美与亚非各国。在历史悠久、思想文化成熟度高、与中国传统存在较大隔阂的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华小子》《成龙历险记》等几部有限的全年龄向作品制作方式以合拍为主。这些合拍动画往往结合了中国武侠电影的类型化特征,其中出现了主要角色为匡扶正义以中华武术打击敌人的暴力场景,其海外接受也是海外受众的期待视野与作品本身融合的过程与结果。除此以外,过于丰富的文化符号与东方文化语境很有可能存在文化折扣因素,限制大龄观众对动画内容的理解。例如《成龙历险记》中反派黑虎亮出的“白鹤亮翅”在美国语境中被翻译为“乌鸦坐飞机”,完全丧失了传统武术飘逸灵动的古典之美。对于中国历史背景与文化语境不熟悉的西方观众可能通过对纯粹东方形象的满足,将影片所表达的传统文化背景进行完全的陌生化处理,借此完成对古典中国文化的想象;而全年龄向作品则试图向稳定市场已经达到一定饱和度的日本市场扩展,在相似的东亚社会文化语境中寻求理解与接纳。期待视野与中国相近的日本动画观众,往往可以通过影片中呈现的相似人物关系、矛盾冲突自觉地在亚洲文化的共性基础上引发相应的思考或想象。因此,这些电视动画更具现实意义或国际政治意义。
(二)数码转型后的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伴随着数码转型以来电视动画在制作、存储、传播媒介的信息化、数字化变革,传统文化的传播策略与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中国电视动画海外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外交、商业院线、电视电影节获奖等传统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发展到网络传播、知识产权授权传播等新兴的推广渠道。新旧多渠道间的交叉与融合,越发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海外推广的全球化、数字化和跨媒介化特征。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中国电视动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尽管还有許多家庭习惯通过电视收看动画节目,但电视动画已然不再像互联网时代前一般依赖于电视播放与家庭体验,互联网技术下的流媒体与短视频网站以愈加丰富的技术支持电视动画由双向交流到跨时空交流的转变;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自身的形态与影响方式也借助网络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动画视频网站及其衍生的网络评分系统、动画网络榜单、影迷讨论组等形式也促进了中国动画作品的存储、上传、下载、分享与传播,成为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动画的在线传播中必不可少的网络推广渠道。
结语
国产电视动画中的传统文化在审美转型的过程中,可以在创作中更新商业类型动画主题、使用新符号表达传统文化、打破对动画题材的固有认知等具体策略,从内容,形式、主题、风格等方面全面破旧立新。立足于广阔的社会现实开拓新的美学题材,并针对不同观众的期待视野实现从低技术低龄向到高技术全年龄向的产业转型,是今后国产动画制作传播的新思路与新策略。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
[2]东浩纪.动物化的后现代:御宅族如何影响日本社会[M].台北:大艺出版社,2012:31.
[3]陆贵山.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