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对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缺乏足够的考虑的现象,价值取向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主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以及从相应的对策出发进行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成人教育 价值取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74-01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除了教育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课程上的差别。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选择时,应该从提高成人学生自身素质、提升成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长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出发,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與社会需求的统一。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不管是哪一种活动,价值取向对其方向和性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最终结果。价值取向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成人教育除了单纯的教育责任外,还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因为成人教育主要面向的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他们自身素质、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设置和选择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成人在接受教育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仅要保证成人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闲暇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更好地缓解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压力。总之,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对策
1.改革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不能单纯为了学习者学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坚持学习者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成人教育机构应该从传统重视学历和知识教育的取向中走出来,逐步向学习者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方向转移。此外,成人教育机构还应该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经验,保证成年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在接下来的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2.调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
对成人教育而言,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成人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的内容应该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统一,跟随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必要的革新,从而构建一套符合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课程体系。
3.不断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机制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教学和设置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随意私自开设各类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单纯地注重当前的利益,却没有从成人学习者的长远角度出发,不仅浪费学习者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还使得自身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控,同时社会相应的教育监督部门还应该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走到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上来。
4.正确处理好课程设置,实现开放式的课程教学
成人高等教育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不仅要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需要重视课程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保证课程整体取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对学习者某种能力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课程,从而实现整个成人教育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缺少当前最需要的生气和创新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只有朝着具有一定内在活力、不断调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积极性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课程设置呈现一种开放式、实践性的发展。
5.制定课程评价体系
制定一套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生、教师及社会用人部门的评价等多种渠道,对课程质量评价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师资结构和水平等。评价的方法可采取以建立各类指标体系为主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提高课程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循序渐进。
总之,对提供成人教育课程的机构来说,树立一定的课程建设价值取向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者应在开发编制具体课程之前,认真审思、明确并定位自己所持有的教育哲学观和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以便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并与课程所需实现的教育目的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陈红君,罗大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王念哲.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误区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责任编辑:于蕾
关键词:成人教育 价值取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74-01
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除了教育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课程上的差别。在进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选择时,应该从提高成人学生自身素质、提升成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自身长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出发,保证成人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與社会需求的统一。
一、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不管是哪一种活动,价值取向对其方向和性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最终结果。价值取向对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成人教育除了单纯的教育责任外,还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社会责任。因为成人教育主要面向的是社会上的成年人,他们自身素质、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因此,成人教育课程的设置和选择就必须从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出发,从社会的需求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成人在接受教育后能够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第二,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不仅要保证成人学生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闲暇教育内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更好地缓解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压力。总之,成人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必须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个方面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对策
1.改革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不能单纯为了学习者学历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保证相应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坚持学习者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成人教育机构应该从传统重视学历和知识教育的取向中走出来,逐步向学习者学习能力、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方向转移。此外,成人教育机构还应该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成人教育课程设置经验,保证成年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可以在接下来的社会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2.调整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内容
对成人教育而言,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课程。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注重成人学习者实际操作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课程的内容应该与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相统一,跟随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必要的革新,从而构建一套符合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教学课程体系。
3.不断增强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机制
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在教学和设置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的现象,随意私自开设各类课程的现象普遍存在,单纯地注重当前的利益,却没有从成人学习者的长远角度出发,不仅浪费学习者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还使得自身的社会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应该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课程设置的管控,同时社会相应的教育监督部门还应该加强相应的监督管理力度,保证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走到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上来。
4.正确处理好课程设置,实现开放式的课程教学
成人高等教育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不仅要保证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还需要重视课程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保证课程整体取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也可以选择对学习者某种能力具有较大促进作用的课程,从而实现整个成人教育课程的开放式教学。以往的传统教育观念缺少当前最需要的生气和创新力,在当前的社会发展环境下,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只有朝着具有一定内在活力、不断调动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积极性的方向发展,才能保证课程设置呈现一种开放式、实践性的发展。
5.制定课程评价体系
制定一套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方案,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生、教师及社会用人部门的评价等多种渠道,对课程质量评价分析。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技术、师资结构和水平等。评价的方法可采取以建立各类指标体系为主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价结果,进一步完善课程目标、修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案,不断地提高课程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循序渐进。
总之,对提供成人教育课程的机构来说,树立一定的课程建设价值取向并非是可有可无的事。成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者应在开发编制具体课程之前,认真审思、明确并定位自己所持有的教育哲学观和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以便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并与课程所需实现的教育目的相一致。
参考文献:
[1]陈红君,罗大贵.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2]王念哲.成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认识误区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11).
责任编辑: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