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5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为男性组26例和女性组28例,均使用短效α-2b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分别于治疗4周,12周,48周评估疗效,观察药物副反应,并在结束后随访24周。 结果 :在48周治疗结束后ALT复常率分别为男性组92.3%(24/26)和女性组89.3%(25/28);男性组获得ETR和SVR分别为76.9%和53.8%,女性组获得ETR和SVR分别为78.6%和53.6%。讨论:性别对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无明显影响。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vus,HCV)感染引起的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感染率约为3%,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达3.5万,且慢性化率较高,约为50%-85%,感染后20年肝硬化的发生率约为10%-15%,部分转化为肝癌[1-2]。目前对于CHC患者主要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方案,其可以清除或者最大限度地抑制体内的HCV复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应用短效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4例,男26例,女28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8.6岁。诊断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3]。所有病例HCV-RNA>5×10 2 IU/ml,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总胆红素低于2倍正常上限值,谷丙转氨酶低于10倍正常上限。本组患者有单采血浆史者53例,有血制品应用者1例。将患者分为男女两组,男性26例为观察组,女性28例为对照组。
二、治疗方法 在保肝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两组均给予重组干扰素α-2b(安达芬,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00万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利巴韦林800-1200mg每日口服,并根据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下降水平调整用药剂量。
三、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48周患者血清中HCV-RNA定量变化。
四、检测方法 HCV-RNA定量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检测下限为500IU/ml。肝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东软NSA-2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五、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无应答(NR)和复发等定义判断[3]。
六、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一、两组CHC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比较,见表1
二、两组CHC患者血清ALT治疗前后的比较
男性组与女性组CHC患者治疗前血清ALT水平分别为(125±42)u/L和(108±36)u/L,48周抗病毒疗程结束时ALT复常率分别为92.3%(24/26)和89.3%(25/28),平均ALT水平为(35±15)u/L和(32±10)u/L,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CHC患者48周治疗结束后血清ALT对比差异无统计数意义(P>0.05)。
三、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CHC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在2.5-3.9×109/L,左右,个别出现白细胞<2.0×109/L,血小板<50×109/L,或中性粒细胞数<0.75×109/L,予以干扰素减量,并给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均上升到治疗所要求的水平;大部分患者出现脱发,停药后恢复正常。
讨 论
丙型肝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虽然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HCV感染,但是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其疗效远好于慢性乙型肝炎,同时复发率也远低于慢性乙型肝炎。在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未上市的国家和地区,I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仍是CHC的标准治疗方案[4]。因此对于CHC的抗病毒治疗应遵循“早期、足量、全程”的原则。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改善丙型肝炎患者的组织学病理,即使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但可有明显降低肝组织坏死、炎症和纤维化。本研究应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结果显示,男性组获得ETR和SVR分别为76.9%和53.8%,女性组获得ETR和SVR分别为78.6%和5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 Hoofnagle JH. Course and outcome of hepatitis C. Hepatology,2002,36(5 Suppl 1):S21-29.
[2] 马丽娜,陈新月,陈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附89例临床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2-45.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3):附1-附6.
[4] 南月敏,郑欢伟,孙殿兴,等.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3-26.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普通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vus,HCV)感染引起的主要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感染率约为3%,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达3.5万,且慢性化率较高,约为50%-85%,感染后20年肝硬化的发生率约为10%-15%,部分转化为肝癌[1-2]。目前对于CHC患者主要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RBV)治疗方案,其可以清除或者最大限度地抑制体内的HCV复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我们应用短效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4例,男26例,女28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48.6岁。诊断依据2004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3]。所有病例HCV-RNA>5×10 2 IU/ml,未进行过抗病毒治疗,总胆红素低于2倍正常上限值,谷丙转氨酶低于10倍正常上限。本组患者有单采血浆史者53例,有血制品应用者1例。将患者分为男女两组,男性26例为观察组,女性28例为对照组。
二、治疗方法 在保肝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两组均给予重组干扰素α-2b(安达芬,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500万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利巴韦林800-1200mg每日口服,并根据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的下降水平调整用药剂量。
三、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4周,治疗12周,治疗48周患者血清中HCV-RNA定量变化。
四、检测方法 HCV-RNA定量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检测下限为500IU/ml。肝功能等生化指标采用东软NSA-2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五、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应答(ET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无应答(NR)和复发等定义判断[3]。
六、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一、两组CHC患者抗病毒治疗疗效的比较,见表1
二、两组CHC患者血清ALT治疗前后的比较
男性组与女性组CHC患者治疗前血清ALT水平分别为(125±42)u/L和(108±36)u/L,48周抗病毒疗程结束时ALT复常率分别为92.3%(24/26)和89.3%(25/28),平均ALT水平为(35±15)u/L和(32±10)u/L,均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CHC患者48周治疗结束后血清ALT对比差异无统计数意义(P>0.05)。
三、不良反应的比较
两组CHC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白细胞在2.5-3.9×109/L,左右,个别出现白细胞<2.0×109/L,血小板<50×109/L,或中性粒细胞数<0.75×109/L,予以干扰素减量,并给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均上升到治疗所要求的水平;大部分患者出现脱发,停药后恢复正常。
讨 论
丙型肝炎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虽然目前尚无疫苗可以预防HCV感染,但是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其疗效远好于慢性乙型肝炎,同时复发率也远低于慢性乙型肝炎。在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未上市的国家和地区,I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仍是CHC的标准治疗方案[4]。因此对于CHC的抗病毒治疗应遵循“早期、足量、全程”的原则。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改善丙型肝炎患者的组织学病理,即使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但可有明显降低肝组织坏死、炎症和纤维化。本研究应用普通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结果显示,男性组获得ETR和SVR分别为76.9%和53.8%,女性组获得ETR和SVR分别为78.6%和5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性别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率无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 Hoofnagle JH. Course and outcome of hepatitis C. Hepatology,2002,36(5 Suppl 1):S21-29.
[2] 马丽娜,陈新月,陈杰,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安全性分析(附89例临床分析).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6,20:42-45.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4,7(3):附1-附6.
[4] 南月敏,郑欢伟,孙殿兴,等.慢性丙型肝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中华肝脏病杂志,2013,2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