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仍然较高的不良资产比率,表明其自身体制和经营管理存在严重问题,潜伏着极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来降低风险,化解危机。
[关键词] 中国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1-0009-02
本文所以将金融问题列在当前影响中国稳定的六大社会问题的首位,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一是它是经济的命脉,并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二是它与战争和重大疫情一样,带有强烈的爆发性、震慑性和破坏性;三是它极易引起群众对政府乃至对执政党的不信任感。
纵观中外历史,金融危机可以在一夜之间引起一国甚至数国的经济崩溃,进而发生社会大动乱。
远的不说,对近年俄罗斯、墨西哥、阿根廷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波及泰国、韩国、菲律宾、印尼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仍记忆犹新:企业迅速破产,人民大量失业,政权连续更迭,有的国家甚至还伴随着社会治安秩序混乱和刑事犯罪现象猛增,盗匪横行无忌。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虽然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潜伏着严重的金融风险,但近十多年来,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发展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亚洲的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或者发生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正在剧烈转轨过程中的国家,如俄罗斯。
据世界银行分析,这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比较脆弱,存在着重大缺陷,所以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相对发达国家更大一些,不过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冷静地看,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并不是偶然的奇迹。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应对得当。其次,是多数人民群众通过20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实惠,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高。这两个因素有决定性。同时也必须冷静承认,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对外对内的开放度低是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和国家信誉挽救了中国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形成可能有三个高峰期,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两个,尽管后两个高峰期紧密相连。
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1991年至1993年。据对4家国有专业银行分析,1990年不良贷款比例约占10%左右,1993年猛增到2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历史积累的企业三角债导致的不良贷款;二是发行债券企业由于大量债券到期无法兑付,其中相当部分形成银行损失或不良贷款;三是企业和个人、非金融机构用银行贷款炒股和炒房地产,银行本身也肆无忌惮地直接参加炒作,结果是大量资金被套入,造成严重损失。
第二个高峰期出现于1997年至1998年。4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到3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银行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前些年各级各地党政领导盲目办企业,干预银行贷款,现在苦果显现;二是前一轮大规模重复建设项目中的大多数没有资本金,几乎完全靠贷款,导致企业负债过高,盈利下降,无力还款;三是全国多数工业产品开始出现买方市场,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企业严重亏损,还款能力丧失或减弱。
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1999年至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达到难以置信的顶峰,即平均可能比公布的30%还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左右。主要原因:一是冲销骨干国有企业呆坏账、国有企业破产、优势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企业时享受的减免银行贷款本息待遇等政策冲击;二是席卷全国的乡镇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浪潮导致大量逃废银行债权。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很难说清楚。
从对外公布的数字看,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约为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其中4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上年的平均29.18%降到25.37%。主要原因是银行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自身改善经营管理和加强内部监控是第二位原因。所以实际不良贷款率降低不十分明显。
到2002年底,统计表明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降到了22%以下。但是对国有银行的审计说明,由于受切身利益影响,银行总行的自身报表提供的不良贷款比例和实际情况相比,约低二至三个百分点。
常识告诉我们,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如果存在高达20%的坏账和不良贷款,前途只有一个,即破产和被收购。如果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达到这个比例,就有随时爆发金融危机的危险。
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是个例外呢?
我考虑,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强劲增长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民的高储蓄传统,金融机构每年存款增长比例很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风险,推迟了金融危机的到来,不然坏账比例会远比现在为高。但福倚祸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和掩盖了中国金融机构自身体制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的金融危机有可能在下述情况出现时爆发: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下滑,银行新增储蓄急剧下降,导致金融机构存贷、存取失衡,运转不灵;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开放到一定程度,游资大量涌入,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发展到一定比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如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和央行调控如不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我们有条件降低这个风险。关键是紧紧抓住机遇,就是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和居民储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年中仍可能高速增长的机遇,善于以增量调存量,即充分利用每年新增的储蓄增量改善总体贷款存量的质量,包括充分利用好每年增加的冲销呆坏账的准备金。现在采取的信贷员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办法是双刃剑,是不得已的,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看,必须体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有两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一,要以专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加强完善监管体制为重点,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一是要在抓好试点的前提下加快改革进度,有力推动国有四大专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有力推动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继续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股市监管和建立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三是逐步对内资和外资开放金融市场,为民有银行、包括私有银行的兴办创造条件。
四是成立商业性的不良金融资产管理和处置机构,并制定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相关法律制度。
五是对政策性不良金融资产和由于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部分银行不良贷款,分期列入财政预算承担。
第二,加快公有制企业改革步伐,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和民有民营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企业产权和经营管理如何,企业的效益如何,与金融机构的命运密不可分,这是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基础。
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和完善人财物统一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各级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改善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加强监管。
二是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在建立规范的产权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改制步伐,将大多数公有制企业改为民有民营企业,使各级政府从直接办企业中解放出来。
三是放手发展民有民营企业,在贷款、土地使用、经营领域、税收等各方面,实现对外资和内资企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的国民待遇,为民间资本投入新的领域扫清障碍。
四是国家和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法制、转变职能、加强监管、改进服务上。当前主要是整顿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制度,抓紧完善有关财产权的立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们必须力争在今后5年内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降到15%以下,才有较大把握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总的看是明朗的,但是国内外形势也存在一些不确切的变数,如最近爆发的美英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对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如突然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对中国和亚洲经济造成的影响,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今后肯定会出现类似的事件。
我们必须警惕和避免短期行为。为降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必须要制定跨越政府任期的、综合的和完整的工作战略和工作方案,并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期,一些隐患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从危险性和危害度分析,近期影响最大、最易引起连锁反应和最应引起注意的是金融风险以及就业、腐败、病毒袭击问题,中远期可能是社会保障和财政负债问题。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有时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事件,可能成为引起经济崩溃的导火线。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所以我们应把对金融风险的成因和危害的研究,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以重视。
(本文作者: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责任编辑 刘学侠
[关键词] 中国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3)11-0009-02
本文所以将金融问题列在当前影响中国稳定的六大社会问题的首位,主要基于三点理由:一是它是经济的命脉,并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二是它与战争和重大疫情一样,带有强烈的爆发性、震慑性和破坏性;三是它极易引起群众对政府乃至对执政党的不信任感。
纵观中外历史,金融危机可以在一夜之间引起一国甚至数国的经济崩溃,进而发生社会大动乱。
远的不说,对近年俄罗斯、墨西哥、阿根廷相继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波及泰国、韩国、菲律宾、印尼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亚洲金融危机,人们仍记忆犹新:企业迅速破产,人民大量失业,政权连续更迭,有的国家甚至还伴随着社会治安秩序混乱和刑事犯罪现象猛增,盗匪横行无忌。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即虽然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也潜伏着严重的金融风险,但近十多年来,金融危机往往发生在发展最快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拉丁美洲的墨西哥、阿根廷,亚洲的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或者发生在经济和政治体制正在剧烈转轨过程中的国家,如俄罗斯。
据世界银行分析,这些国家的金融监管比较脆弱,存在着重大缺陷,所以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相对发达国家更大一些,不过是或早或晚的问题。
冷静地看,亚洲金融危机没有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并不是偶然的奇迹。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应对得当。其次,是多数人民群众通过20年的改革开放得到了实惠,党和政府的信任度高。这两个因素有决定性。同时也必须冷静承认,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对外对内的开放度低是个带有根本性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金融市场的相对封闭和国家信誉挽救了中国金融机构。
中国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形成可能有三个高峰期,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两个,尽管后两个高峰期紧密相连。
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1991年至1993年。据对4家国有专业银行分析,1990年不良贷款比例约占10%左右,1993年猛增到2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历史积累的企业三角债导致的不良贷款;二是发行债券企业由于大量债券到期无法兑付,其中相当部分形成银行损失或不良贷款;三是企业和个人、非金融机构用银行贷款炒股和炒房地产,银行本身也肆无忌惮地直接参加炒作,结果是大量资金被套入,造成严重损失。
第二个高峰期出现于1997年至1998年。4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上升到30%左右。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银行内部缺乏监督机制,前些年各级各地党政领导盲目办企业,干预银行贷款,现在苦果显现;二是前一轮大规模重复建设项目中的大多数没有资本金,几乎完全靠贷款,导致企业负债过高,盈利下降,无力还款;三是全国多数工业产品开始出现买方市场,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企业严重亏损,还款能力丧失或减弱。
第三个高峰期出现在1999年至2000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达到难以置信的顶峰,即平均可能比公布的30%还要高出几个百分点左右。主要原因:一是冲销骨干国有企业呆坏账、国有企业破产、优势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企业时享受的减免银行贷款本息待遇等政策冲击;二是席卷全国的乡镇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浪潮导致大量逃废银行债权。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少很难说清楚。
从对外公布的数字看,2001年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约为3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5%。其中4家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上年的平均29.18%降到25.37%。主要原因是银行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剥离了部分不良资产,自身改善经营管理和加强内部监控是第二位原因。所以实际不良贷款率降低不十分明显。
到2002年底,统计表明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降到了22%以下。但是对国有银行的审计说明,由于受切身利益影响,银行总行的自身报表提供的不良贷款比例和实际情况相比,约低二至三个百分点。
常识告诉我们,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任何一家金融机构如果存在高达20%的坏账和不良贷款,前途只有一个,即破产和被收购。如果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达到这个比例,就有随时爆发金融危机的危险。
为什么中国目前还是个例外呢?
我考虑,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强劲增长过程中,由于中国国民的高储蓄传统,金融机构每年存款增长比例很高,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风险,推迟了金融危机的到来,不然坏账比例会远比现在为高。但福倚祸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冲淡和掩盖了中国金融机构自身体制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的严重问题。
中国的金融危机有可能在下述情况出现时爆发: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下滑,银行新增储蓄急剧下降,导致金融机构存贷、存取失衡,运转不灵;中国金融资本市场开放到一定程度,游资大量涌入,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发展到一定比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如发生重大变化,政府和央行调控如不适应这一新的形势,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我们有条件降低这个风险。关键是紧紧抓住机遇,就是要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和居民储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年中仍可能高速增长的机遇,善于以增量调存量,即充分利用每年新增的储蓄增量改善总体贷款存量的质量,包括充分利用好每年增加的冲销呆坏账的准备金。现在采取的信贷员贷款终身责任制的办法是双刃剑,是不得已的,是治标不治本。从长远看,必须体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有两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第一,要以专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加强完善监管体制为重点,加快金融改革步伐。
一是要在抓好试点的前提下加快改革进度,有力推动国有四大专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有力推动地方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改制工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继续全面加强金融监管、股市监管和建立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三是逐步对内资和外资开放金融市场,为民有银行、包括私有银行的兴办创造条件。
四是成立商业性的不良金融资产管理和处置机构,并制定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相关法律制度。
五是对政策性不良金融资产和由于政府决策失误造成的部分银行不良贷款,分期列入财政预算承担。
第二,加快公有制企业改革步伐,努力提高企业效益和民有民营企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企业产权和经营管理如何,企业的效益如何,与金融机构的命运密不可分,这是降低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基础。
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建立和完善人财物统一负责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强对企业各级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改善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和加强监管。
二是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以股份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产权改革。在建立规范的产权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改制步伐,将大多数公有制企业改为民有民营企业,使各级政府从直接办企业中解放出来。
三是放手发展民有民营企业,在贷款、土地使用、经营领域、税收等各方面,实现对外资和内资企业、对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的国民待遇,为民间资本投入新的领域扫清障碍。
四是国家和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法制、转变职能、加强监管、改进服务上。当前主要是整顿经济秩序、重建社会信用制度,抓紧完善有关财产权的立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们必须力争在今后5年内将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降到15%以下,才有较大把握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总的看是明朗的,但是国内外形势也存在一些不确切的变数,如最近爆发的美英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对未来中国能源供应的影响,如突然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对中国和亚洲经济造成的影响,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今后肯定会出现类似的事件。
我们必须警惕和避免短期行为。为降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危机,必须要制定跨越政府任期的、综合的和完整的工作战略和工作方案,并有计划、分步骤实施。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期,一些隐患决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关联和互相作用的。从危险性和危害度分析,近期影响最大、最易引起连锁反应和最应引起注意的是金融风险以及就业、腐败、病毒袭击问题,中远期可能是社会保障和财政负债问题。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有时看起来似乎并不重要的事件,可能成为引起经济崩溃的导火线。金融是经济的命脉,所以我们应把对金融风险的成因和危害的研究,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以重视。
(本文作者: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责任编辑 刘学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