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非计划拔管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针对性地探讨护理对策。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6例非计划拔管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研究事件产生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提出预防和护理的相关措施。结果: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置管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其中股静脉是发生非计划拔管频率最高的置管方式,且部分患者的留置时间普遍较长,与留置时间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来看,人员因素、健康教育、导管固定方式等是主要问题,也是今后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向。结论:对于非计划拔管而言,我们需要规范护理流程操作方式,强化人员培训,按照要求执行各项工作,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以便于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和恢复。
关键词:血液透析;深靜脉导管;非计划拔管;原因与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治疗是现代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而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建立维持合理有效的血管通路也是保障其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目前常见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瘘管、中心静脉导管等。非计划拔管是指在未经医护人员允许的情况下拔管,或是因为操作失误、意外脱落等事件导致的拔管。一旦非计划拔管出现,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过程,甚至还会增加患者受到感染的几率,对于其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研究也应该深入开展。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6例非计划拔管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62.2±1.5)岁。所有患者在经过诊断后确诊为肾功能不全,使用透析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非计划拔管的主要产生原因与产生方式,并从不同层面的条件展开分析,包括人员操作因素、设备使用因素、环境因素、操作方法等方面,然后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置管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其中股静脉是发生非计划拔管频率最高的置管方式,且部分患者的留置时间普遍较长,与留置时间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来看,人员因素、健康教育、导管固定方式等是主要问题,也是今后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向。
3.讨论
从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人员因素是其中最典型的因素之一,包括具体操作、导管固定等。如导管固定方式与敷料选择出现问题、患者体位变换时无法对导管进行有效保护等,这些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另外,还包括健康教育的缺失情况。部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在家中会出现一些违规操作,或是因为过大的活动幅度导致管道脱出。针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自行脱出与拔除导管的现象也需要进行预防,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护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人员培训教育工作
人员培训教育工作重点针对各项指南与操作流程来进行,包括对非计划拔管的紧急预案,从而对患者的行为与个人操作进行有效约束。在置管前后还需要做好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宣教内容包括置管的治疗方式、治疗结果与注意事项等,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依从性[1]。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让患者主动配合各项操作流程。患者在多数时间下都是在非监护状态下进行活动,此时患者对于自我防护知识掌握的程度是避免非计划拔管的主要方案,护理人员可以告知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与翻身过程中的管道保护问题[2]。
3.2 个人护理
置管后的个人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此时要让患者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对导管进行自我护理,减少各类不良事件的出现与并发症的产生。例如导管周围保持清洁、干燥是基本要求,且当管道意外掉落、敷料出现污染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更换,出血时立即按压止血做好前期处理。对于颈内静脉置管患者而言,一般建议着衬衫、开衫等,避免套头衣服,减少对于导管的拖拽。另外,此类患者不可进行剧烈运动或幅度较大的动作[3]。
3.3 置管工作的选择控制
按照2006年的K/DOQI指南要求,对于置管部位与留置时间方面需要进行有效控制,需避免各类机械损伤并发症的出现,包括气胸、动脉静脉裂伤、血栓风险等。且对于成年患者而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需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在实际置管结束之后,护理人员将风险将导管进行固定,并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敷料。对于某些肥胖患者、出汗较多的患者可以选择纱布类敷料,但需要考虑到穿刺口的观察需求与固定需求等。一般来说当患者置管区域无明显渗液、渗血现象时,就可以使用半透性聚氨酯材料,只需要注意避免敷料潮湿、滑落等,通常纱布类敷料需每2d进行一次更换,透明敷料可以5-7d更换一次[4]。
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需要防止对患者的过度刺激,对比置管前后的刻度记录,对比数值差异,避免出现管道滑脱现象。当然,如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太低,则需要考虑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包括安全背心、四肢约束带等,在统计血运情况的同时做好记录。而谵妄患者的清醒期与谵妄期交替出现,尤其是夜间谵妄情况较严重,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该类患者的控制,防止其意外拔管的产生。
综上所述,对于非计划拔管而言,我们需要规范护理流程操作方式,强化人员培训,按照要求执行各项工作,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以便于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和恢复。
参考文献:
[1]李芸,张海燕,戴宁军,等.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0):2527-2529.
[2]金瑛,陈建英,章国英,等. 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ICC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476-478.
[3]卢国彩,卓小英,白力竹,等. 神经外科ICU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 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1):1237-1238.
[4]何瑜,钟冬胜,肖健,等. 品管圈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四川医学,2015,36(8):1190-1192.
关键词:血液透析;深靜脉导管;非计划拔管;原因与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治疗是现代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而在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建立维持合理有效的血管通路也是保障其顺利开展的基础性条件。目前常见的血管通路包括动静脉瘘管、中心静脉导管等。非计划拔管是指在未经医护人员允许的情况下拔管,或是因为操作失误、意外脱落等事件导致的拔管。一旦非计划拔管出现,不仅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过程,甚至还会增加患者受到感染的几率,对于其影响因素和控制措施的研究也应该深入开展。本次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进行中心静脉置管的16例非计划拔管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62.2±1.5)岁。所有患者在经过诊断后确诊为肾功能不全,使用透析导管作为血液透析血管通路。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非计划拔管的主要产生原因与产生方式,并从不同层面的条件展开分析,包括人员操作因素、设备使用因素、环境因素、操作方法等方面,然后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对策。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置管部位包括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其中股静脉是发生非计划拔管频率最高的置管方式,且部分患者的留置时间普遍较长,与留置时间延长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发生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来看,人员因素、健康教育、导管固定方式等是主要问题,也是今后问题解决的主要方向。
3.讨论
从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人员因素是其中最典型的因素之一,包括具体操作、导管固定等。如导管固定方式与敷料选择出现问题、患者体位变换时无法对导管进行有效保护等,这些都是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另外,还包括健康教育的缺失情况。部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在家中会出现一些违规操作,或是因为过大的活动幅度导致管道脱出。针对于部分老年患者,自行脱出与拔除导管的现象也需要进行预防,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护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3.1 人员培训教育工作
人员培训教育工作重点针对各项指南与操作流程来进行,包括对非计划拔管的紧急预案,从而对患者的行为与个人操作进行有效约束。在置管前后还需要做好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宣教内容包括置管的治疗方式、治疗结果与注意事项等,从而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依从性[1]。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让患者主动配合各项操作流程。患者在多数时间下都是在非监护状态下进行活动,此时患者对于自我防护知识掌握的程度是避免非计划拔管的主要方案,护理人员可以告知患者在床上进行活动与翻身过程中的管道保护问题[2]。
3.2 个人护理
置管后的个人护理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此时要让患者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和水平,对导管进行自我护理,减少各类不良事件的出现与并发症的产生。例如导管周围保持清洁、干燥是基本要求,且当管道意外掉落、敷料出现污染时需及时到医院进行更换,出血时立即按压止血做好前期处理。对于颈内静脉置管患者而言,一般建议着衬衫、开衫等,避免套头衣服,减少对于导管的拖拽。另外,此类患者不可进行剧烈运动或幅度较大的动作[3]。
3.3 置管工作的选择控制
按照2006年的K/DOQI指南要求,对于置管部位与留置时间方面需要进行有效控制,需避免各类机械损伤并发症的出现,包括气胸、动脉静脉裂伤、血栓风险等。且对于成年患者而言,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需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在实际置管结束之后,护理人员将风险将导管进行固定,并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敷料。对于某些肥胖患者、出汗较多的患者可以选择纱布类敷料,但需要考虑到穿刺口的观察需求与固定需求等。一般来说当患者置管区域无明显渗液、渗血现象时,就可以使用半透性聚氨酯材料,只需要注意避免敷料潮湿、滑落等,通常纱布类敷料需每2d进行一次更换,透明敷料可以5-7d更换一次[4]。
在进行各项操作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需要防止对患者的过度刺激,对比置管前后的刻度记录,对比数值差异,避免出现管道滑脱现象。当然,如果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太低,则需要考虑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包括安全背心、四肢约束带等,在统计血运情况的同时做好记录。而谵妄患者的清醒期与谵妄期交替出现,尤其是夜间谵妄情况较严重,护理人员应该注意该类患者的控制,防止其意外拔管的产生。
综上所述,对于非计划拔管而言,我们需要规范护理流程操作方式,强化人员培训,按照要求执行各项工作,了解潜在的风险因素,以便于降低非计划拔管的发生几率,促进患者的预后和恢复。
参考文献:
[1]李芸,张海燕,戴宁军,等.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20):2527-2529.
[2]金瑛,陈建英,章国英,等. 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ICC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476-478.
[3]卢国彩,卓小英,白力竹,等. 神经外科ICU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原因分析及对策[J]. 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1):1237-1238.
[4]何瑜,钟冬胜,肖健,等. 品管圈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四川医学,2015,36(8):119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