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是当前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江苏作为高职教育大省,各院校均在科学构建学生素质教育学分体系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有效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關 键 词]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020-03
一、江苏高职教育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技术性的作用日益凸现,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就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高职教育是高中后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两条平行的,也是互为补充、彼此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通道。
江苏是我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也是公认的教育大省。江苏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率先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先河、率先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以日新月异的强劲发展态势创造着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吸引着世人眼光。截至目前,江苏共有高等职业院校89所,其中民办22所,在校生约70万人,2016年毕业生达到24.4万人,在学校数、学生数等指标方面均为全国之首。从两个基本数据看,一方面从院校数量上讲,高职院校占全省高校总数六成以上,大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势;另一方面从学生数量上讲,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几乎接近达到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堪称“半壁江山”。[1]
普遍认为,江苏十三五期间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建成“职教强省”。当前,江苏正处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江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物联网、沿海开发、文化产业和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对接、与职业岗位相配套、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优化结构,凸显特色,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支撑。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受到挤压,高职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是很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总体上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生源持续下降、录取“门槛”越来越低,江苏不少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藐视、学生歧视”的怪圈,高职吸引力不足,发展内驱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局面仍然存在。
因此,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增强高职服务社会能力,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需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目标的内在需求。
二、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地位偏低
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增设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只能算作是对专业课程的一种补充,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经常被挤压。带来的结果就是部分理工科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文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欣赏品位较低。另外,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开展少,又缺乏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不能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二)缺乏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长期发展规划时,并未充分考虑素质教育,同样在师资队伍方面,高职院校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严重不足,其中有不少人自身缺乏人文基础知识和素养,教学能力也不足,无法达到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部分素质教育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任,或是由外聘教师担当,教学不专业,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必然无法提升。
(三)忽略学生特点
目前,高职学生大多自我认同感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同时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依赖性强,自制力差。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大多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育资源配备,一味地把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采用的通识性教育简单移植到高职素质教育中来,脱离了高职教育的实际,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另一方面,高职素质教育的开展普遍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学习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距离太远,使他们无法理解,从而失去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学分制教育模式与江苏高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有益探索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已经实行,但目前的学分制主要还是针对课程建设,各校政策规定、具体实施情况也各不相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国外高校素质教育地位重要,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如美国高校学分制及选修制十分成熟,一般每个学校每学期要安排1000门左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当然包括各类素质教育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已经实行了素质教育学分制。
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武汉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已经实行素质拓展学分制,笔者也对江苏多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如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德育学分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大学生文明修身学分制”等,都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某一方面的积极探索。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制定了五年制高职班级德育工作实施纲要,开设了专门的德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德育评价标准及个性化的教育与考核办法等,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德育素质信用卡》,卡上详细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先进事迹和不良行为。信用卡上的得分情况直接作为学生奖惩、推优、推荐就业的第一標准。经过考核每学期评出德育素质先进个人,对优秀学生颁发《德育素质资信证书》并给予奖励。对得分低于80分或扣分超过10分的学生给予黄牌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要求该生进入法纪培训班学习。[2]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包括文化素质延展课、职业素质延展课、职业考证课)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模块。课外另设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设计了如“我的人生我做主”“我阳光,我健康,我快乐”“做一个让人喜爱的人”“创新改变世界,创业成就梦想”等针对学生的四项主题教育活动,而在每项主题活动中又分别设计了若干个活动项目,并将其有序地穿插在三个学年之中,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实施,互为补充。“活动办”会同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出台相关考核办法,制定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对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素质教育主题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训“德育双馨、手脑并用”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理念,2000年首次提出“德育学分制”,校园志愿活动、文化艺术节、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学雷锋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活动都被纳入“德育学分制”的选修项目,每学期进行考评。每个班级由三名学生组成“学分监督委员会”,将每个学生每天的考勤、劳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记录在案,每周一次监委会集中综合评定加减分,经班主任审阅后,及时公示,出现任何少加多扣的情况,学生均可“申诉”。
实践证明,首先,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层面的素质能力和职业层面的技术能力相结合的这种新需求。其次,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量化的形式,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其学业完成的基本依据,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第三,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分制及一定范围内选课制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四、新媒体手段应用的异军突起
虽然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素质教育学分制也体现出了其实效性,但学生素质学分如何认定,是目前各高校工作的一个难点,因为高校类型和办学实际情况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互相之间很难原原本本复制,教育部门也无法出台统一标准。目前,不少高校采用的是“自订办法、证书记录”的模式,素质学分认定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2012年,学院就下发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规定了第二课堂学分的考核办法,学生参加活动需携带《素质拓展证书》,参加一次活动盖一个章,但是很快发现,仅仅依靠团委工作人员和基层团组织书记来完成数据审核和数据汇总,工作量巨大。归根到底,是在服务青年学生中没有新载体,素质教育宣传是一套系统,认证是另外一套系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知道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在素质学分量化认证中体现科学性、便捷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手机报、人人、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引领青年。2013年9月,江苏团省委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启动建设了“pocket university口袋校园”平台(以下简称PU平台),三年来,已经覆盖了全省113所高校。PU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PC端和智能手机端均可操作,是一个集信息发布、活动发起、工作展示、沟通交流、考核记录,并最终完成大学生实践学分考评发放的团学工作平台,依托平台的团学实践活动发起、审核、签到、完结、考核评价等功能完备,平台根据每名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自动结算并记录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同时,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拓展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等功能。
PU平台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个人可打印的素质成绩单。依托PU平台建立的学分认证系统,在“发起活动—活动开展—活动完结—考核评价”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级团组织或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作为活动发起者,都可以实时监督并进行过程管理。每一名学生通过PU平台,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已经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获取奖项情况、获得各类证书情况,并可在学期末、学年末、毕业前打印出自己的素质成绩单。
目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已将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分作为考量学生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全部通过PU平台进行认证,其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领导小组,规定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0个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第二课堂学分为12分,其中必修6分、选修6分。
五、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员育人、形成合力始终需要摆在首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务部门的协调同步。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在教学主渠道以外的学生素质拓展方面的传统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全面带动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 (二)加强考评,完善机制
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核心在于“量化”,要善用新媒体,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项目安排表,认真谋划,合理安排。同时成立结构严密的素质教育学分考评领导和实施机构,明确分管书记、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及有关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能,逐级上报,定期汇总,定期公布,定期总结,及时备案存档,形成客观、真实地考评结果。另外,要将素质教育学分作为学生组织发展、奖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评先及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突出重点,创新手段
素质教育实施是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素质为中心,以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质为主要内容,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注重总结研究,对实施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实施机制加强研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的运行机制和操作办法。如,集中课程考核项目與课外自选拓展项目的合理配置,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能力和专业方向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引入企业参与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与学分认定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勇于开拓,突出重点,形成亮点,产生品牌效益。
总之,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江苏高职院校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有益探索,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学分考评机制和指标的设计上、突出职业素质特点上以及确保素质教育普及性、学分认定有效性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职教育始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坤华,王明伦.江苏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理论与实践:五议建设江苏“高职强省”[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2]贲志红.强化德育实践 提高育人实效: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5).
[3]吴兆方,梁枫.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0(13).
[4]梁枫,吴兆方.素质教育主题化设计与团队化运作的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關 键 词]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5-0020-03
一、江苏高职教育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中,职业教育所具有的全面性、基础性、先导性和技术性的作用日益凸现,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发展以及劳动就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高职教育是高中后教育,培养的人才是“高级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两条平行的,也是互为补充、彼此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通道。
江苏是我国经济和文化最为发达的省区之一,也是公认的教育大省。江苏素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率先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先河、率先集约化发展职业教育,以日新月异的强劲发展态势创造着中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又一个“第一”,吸引着世人眼光。截至目前,江苏共有高等职业院校89所,其中民办22所,在校生约70万人,2016年毕业生达到24.4万人,在学校数、学生数等指标方面均为全国之首。从两个基本数据看,一方面从院校数量上讲,高职院校占全省高校总数六成以上,大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势;另一方面从学生数量上讲,高职教育在校生人数几乎接近达到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一半,堪称“半壁江山”。[1]
普遍认为,江苏十三五期间建设“教育强省”,就必须建成“职教强省”。当前,江苏正处于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江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农业、物联网、沿海开发、文化产业和民生科技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对接、与职业岗位相配套、与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应当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提高质量,强化内涵,优化结构,凸显特色,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支撑。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较长一段时间以来,高等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空间常常受到挤压,高职院校的填报率、录取率、报到率都不是很高,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在总体上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生源持续下降、录取“门槛”越来越低,江苏不少高职院校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府重视、社会轻视、家长藐视、学生歧视”的怪圈,高职吸引力不足,发展内驱力不强,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局面仍然存在。
因此,推进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创新高职院校特色发展,增强高职服务社会能力,既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需求,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目标的内在需求。
二、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地位偏低
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的情况普遍存在。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增设了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一些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只能算作是对专业课程的一种补充,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经常被挤压。带来的结果就是部分理工科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不规范,口头表达能力比较欠缺,文史知识储备相对较少;人文科学专业的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基本常识一知半解,知识结构单一,思维拓展狭隘,欣赏品位较低。另外,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开展少,又缺乏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不能形成一种文化传统。
(二)缺乏教育资源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很多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长期发展规划时,并未充分考虑素质教育,同样在师资队伍方面,高职院校从事素质教育的教师严重不足,其中有不少人自身缺乏人文基础知识和素养,教学能力也不足,无法达到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部分素质教育教师是由其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任,或是由外聘教师担当,教学不专业,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必然无法提升。
(三)忽略学生特点
目前,高职学生大多自我认同感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同时价值观念偏向自我,缺乏社会责任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依赖性强,自制力差。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大多参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点以及教育资源配备,一味地把普通本科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采用的通识性教育简单移植到高职素质教育中来,脱离了高职教育的实际,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另一方面,高职素质教育的开展普遍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学习特点、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距离太远,使他们无法理解,从而失去了参与学习的热情。
三、学分制教育模式与江苏高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有益探索
学分制是教育模式的一种,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也已经实行,但目前的学分制主要还是针对课程建设,各校政策规定、具体实施情况也各不相同。素质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国外高校素质教育地位重要,目标明确,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如美国高校学分制及选修制十分成熟,一般每个学校每学期要安排1000门左右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中当然包括各类素质教育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国已经实行了素质教育学分制。
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也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目前,武汉科技大学等本科院校已经实行素质拓展学分制,笔者也对江苏多所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如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实行“德育学分制”、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大学生文明修身学分制”等,都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学分制某一方面的积极探索。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制定了五年制高职班级德育工作实施纲要,开设了专门的德育实践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德育评价标准及个性化的教育与考核办法等,给每位学生建立了《学生德育素质信用卡》,卡上详细记录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先进事迹和不良行为。信用卡上的得分情况直接作为学生奖惩、推优、推荐就业的第一標准。经过考核每学期评出德育素质先进个人,对优秀学生颁发《德育素质资信证书》并给予奖励。对得分低于80分或扣分超过10分的学生给予黄牌警告,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同时要求该生进入法纪培训班学习。[2]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延展模块(包括文化素质延展课、职业素质延展课、职业考证课)以及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大模块。课外另设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设计了如“我的人生我做主”“我阳光,我健康,我快乐”“做一个让人喜爱的人”“创新改变世界,创业成就梦想”等针对学生的四项主题教育活动,而在每项主题活动中又分别设计了若干个活动项目,并将其有序地穿插在三个学年之中,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实施,互为补充。“活动办”会同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出台相关考核办法,制定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对激发广大师生投身素质教育主题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4]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训“德育双馨、手脑并用”的引领下,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理念,2000年首次提出“德育学分制”,校园志愿活动、文化艺术节、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学雷锋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规划等各类活动都被纳入“德育学分制”的选修项目,每学期进行考评。每个班级由三名学生组成“学分监督委员会”,将每个学生每天的考勤、劳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情况记录在案,每周一次监委会集中综合评定加减分,经班主任审阅后,及时公示,出现任何少加多扣的情况,学生均可“申诉”。
实践证明,首先,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当前高职学生社会层面的素质能力和职业层面的技术能力相结合的这种新需求。其次,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采取量化的形式,以学生取得的学分作为其学业完成的基本依据,从体制和机制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和常态化。第三,素质教育学分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分制及一定范围内选课制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四、新媒体手段应用的异军突起
虽然素质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素质教育学分制也体现出了其实效性,但学生素质学分如何认定,是目前各高校工作的一个难点,因为高校类型和办学实际情况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目标不同,互相之间很难原原本本复制,教育部门也无法出台统一标准。目前,不少高校采用的是“自订办法、证书记录”的模式,素质学分认定程序复杂、工作量大,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性。以笔者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2012年,学院就下发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规定了第二课堂学分的考核办法,学生参加活动需携带《素质拓展证书》,参加一次活动盖一个章,但是很快发现,仅仅依靠团委工作人员和基层团组织书记来完成数据审核和数据汇总,工作量巨大。归根到底,是在服务青年学生中没有新载体,素质教育宣传是一套系统,认证是另外一套系统。如何让更多的学生知道第二课堂活动?如何在素质学分量化认证中体现科学性、便捷性?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
近年来,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手机报、人人、QQ群、飞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日益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成长环境和生活方式。高校素质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才能引领青年。2013年9月,江苏团省委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启动建设了“pocket university口袋校园”平台(以下简称PU平台),三年来,已经覆盖了全省113所高校。PU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PC端和智能手机端均可操作,是一个集信息发布、活动发起、工作展示、沟通交流、考核记录,并最终完成大学生实践学分考评发放的团学工作平台,依托平台的团学实践活动发起、审核、签到、完结、考核评价等功能完备,平台根据每名学生参与活动情况自动结算并记录参与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同时,各高校可根据自身情况拓展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等功能。
PU平台能为广大学生提供看得见、摸得着、个人可打印的素质成绩单。依托PU平台建立的学分认证系统,在“发起活动—活动开展—活动完结—考核评价”第二课堂活动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各级团组织或学生组织、社团组织作为活动发起者,都可以实时监督并进行过程管理。每一名学生通过PU平台,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已经参加的第二课堂活动情况、获取奖项情况、获得各类证书情况,并可在学期末、学年末、毕业前打印出自己的素质成绩单。
目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已将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学分作为考量学生的重要指标,纳入了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全部通过PU平台进行认证,其中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第二课堂学分认证领导小组,规定在校期间必须完成20个第二课堂活动素质拓展学分方可毕业;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确定了第二课堂学分为12分,其中必修6分、选修6分。
五、实施过程中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
素质教育的实施,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员育人、形成合力始终需要摆在首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主体,尤其是学生管理部门与教务部门的协调同步。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在教学主渠道以外的学生素质拓展方面的传统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全面带动和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 (二)加强考评,完善机制
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核心在于“量化”,要善用新媒体,形成符合本校实际的实施方案,制定详细的课程实施项目安排表,认真谋划,合理安排。同时成立结构严密的素质教育学分考评领导和实施机构,明确分管书记、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及有关学生干部的工作职能,逐级上报,定期汇总,定期公布,定期总结,及时备案存档,形成客观、真实地考评结果。另外,要将素质教育学分作为学生组织发展、奖助学金评定、各种评优、评先及推荐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突出重点,创新手段
素质教育实施是以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素质为中心,以人文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为基础,以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质为主要内容,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素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职业规划与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成长成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注重总结研究,对实施管理体系建设和认证实施机制加强研究,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和总结新的运行机制和操作办法。如,集中课程考核项目與课外自选拓展项目的合理配置,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能力和专业方向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引入企业参与素质教育项目的实施与学分认定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勇于开拓,突出重点,形成亮点,产生品牌效益。
总之,素质教育学分制的实施,是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近年来,江苏高职院校实行素质教育学分制的有益探索,对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学分考评机制和指标的设计上、突出职业素质特点上以及确保素质教育普及性、学分认定有效性等方面,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高职教育始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顾坤华,王明伦.江苏建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的理论与实践:五议建设江苏“高职强省”[J].江苏社会科学,2010(S1).
[2]贲志红.强化德育实践 提高育人实效:以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3(5).
[3]吴兆方,梁枫.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2010(13).
[4]梁枫,吴兆方.素质教育主题化设计与团队化运作的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