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新闻性电视专题片选题思路探析

来源 :新媒体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再以单一形式出现,创作者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组合的全媒体形式逐步融入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影片以更新颖更精准的方式服务于观众。伴随着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全媒体形式制作播出的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形成了独特的影片风格,其选题思路也更具有倾向性。文章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围绕人民性、纪实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这四个方面,对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思路进行分析。
  关键词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全媒体;选题思路;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2-0085-03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中,新闻性电视专题片以其特定的选题思路形成了独特的影片风格。新闻性电视专题片是指运用电视表现元素,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或重要事件、社会热点与焦点、典型现象与问题等具有新闻价值的题材所作的相对完整、全面、详尽的专门报道[1]。不同于传统新闻专题片多采用录播或直播的播出模式,以全媒体为表现形式的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其选题要求多集中于重大而又被大众所热议关注的新闻事实。例如2020年十一期间央视播出的《坐着高铁看中国》专题节目,在播出后受到了广泛热议。这部影片共8集,分别交代了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哈大高铁、合福高铁、杭黄高铁、青藏铁路、贵广高铁、成昆铁路、京张高铁这几条铁路线路的建设和发展,以及铁路所经之处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在2020年的国庆期间为全国人民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展现祖国东西南北各地区的文化魅力。本文将以此片为例,对全媒体时代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思路进行分析。
  1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文化语境
  1.1 大众心灵诉求
  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性电视专题片,主要围绕新闻事实进行深入报道,使观众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影片主要以陈述客观事实、表现人民生活,满足大众心理期待等为目的进行制作。
  《坐着高铁看中国》这部影片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于出游以及探知新鲜事物的心理期待。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的原因不仅限于实体目的,还有望在陌生地域体验找寻本我的过程。邵培仁在《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一文中提到“电子媒介出现之后,信息的传播瞬息便达千里之外,事件的发生与传播已共时化和同步化……原先依赖于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建立起来的一个个地理空间,变得不再边界分明。 ”[ 2 ]《坐着高铁看中国》这部影片就是通过电子媒介将地理空间缩小,以纪实性的拍摄方式以及全媒体的播出形式,極大地满足了观众渴望出行的心理需求。从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丰收季节的欢喜场面、看到了脱贫攻坚的乡村集体、看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崭新面貌等。影片中有一个标志性的镜头,贯穿了8集,就是以在高铁驾驶舱内的固定镜头拍摄行进中的高铁,模拟主观视角纵览沿线风光,这个镜头将不同场景中的实时画面进行过渡组接,即增强了影片的表现力,又契合了影片主题,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高铁速度和中国速度。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以客观的角度记录现实,同时以人文化视角解读人民的愿望,满足大众心灵诉求,体现了专题片创作中的人文关怀。
  1.2 突破媒介壁垒
  电视节目制作方式主要有电子新闻采集(ENG)方式、电子现场制作(EFP)方式和电子演播室制作(ESP)方 式[3]。在全媒体环境下,三种制作方式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新的影片播出模式。中央电视台结合重大新闻事件,多次采用全媒体制作完成新闻性电视节目的创作。全媒体报道对于设备、拍摄条件以及制作人员的素质等方面要求非常高。在《坐着高铁看中国》这部影片中,制作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输出,即幕前向幕后的消息传输,节目将电视与新媒体相融合,观众可以同时在电视端与手机端观看影片。不仅如此,节目还以微博为载体为观众提供互动的平台,真正实现了“小屏幕与大屏幕的互动”,观众围绕某个话题,将评论与感受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上传到网络端,再由网络端转输到演播室,最终由演播室内主持人进行解读和评论。比如在节目播出过程中,主持人在演播室内展示网友留言,内容是以“晒晒你的哈大高铁记忆”为话题进行的互动评论,还有展示网友们以“我拍了拍高铁”为主题的新媒体互动摄影作品等。节目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大屏小屏互动密切,观众即是收看者又是参与者,这一切在全媒体形式中得以实现,在各部门的合作中得以顺利完成。
  在全媒体时代下进行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创作时,镜头应建立演播室内、外景现场、电视机前和互联网中等媒介的联系,突破媒介壁垒,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这就需要录影设备、制作人员以及拍摄环境等多方面的高度契合才能完成此类型节目的制作与播出。同时,可以从实时互动的角度进行探索与尝试,将进一步细化和实现全媒体互动的形式,在制作模式方面不断突破并加以创新。
  1.3 拉动地方效益
  杨晓宏在《电视节目制作概论》中提到:“在电视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是结伴而行的,节目是做给观众看的,要观众消化的……电视节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 一。”[4]从电视文化产业的角度思考,电视专题片制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着重以表现新闻事件为主,在影片创作时,应着重挖掘事件或人物的社会影响力,究其根本是社会价值所在。
  《坐着高铁看中国》中表现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所起到的宣传作用即是其经济价值的体现。影片运用镜头展示了内蒙古的莜面饺饺和莜面烧麦、榕江的小香鸡和山茶油、遵义的土城苕汤圆、六盘水的烙锅以及阳澄湖的大闸蟹等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画面,还有介绍地域文化和传统习俗以及当地特色景区的画面,无不在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展现我们的文化、经济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高铁沿线的人文景观以及地貌特色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成果、代表了中国速度、更代表了时代精神。在影片中表现的人文景观和地域特色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探索,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体现在通过节目传播带动高铁经济,拉动地方经济,加强地域合作,促进各地区繁荣发展。   2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思路
  2.1 人民性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在创作过程中,将新闻事实与人民群众愿景相契合,通过报道讲述重大事件的发展脉络,展现选题背后人民的愿望。所谓“人民性”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进行反映,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思想和基本导向,艺术作品既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更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独具个性的人物形象,还要体现出当代人民的时代精神,具有高度的思 想特征[5]。新闻性电视专题片无论讲述近期或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新闻,还是典型人物事件,其核心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生活、塑造人民形象、体现人民精神,最终服务于人民。
  《坐着高铁看中国》这部影片的镜头下的主人公有即将从济南乘高铁去南京与男友举办婚礼的新娘,有祖孙三代都将青春献给铁路事业的“三代铁路人”,有坐着高铁游全国的李奶奶;有见证中国高铁11年发展变化的小伙子,有被称为“中国瑜伽第一村”的张家口张北县玉狗梁村中做瑜伽的老年人们等。选题内容赋予原本冷冰冰的高速铁路浓烈的情感,使其焕发迷人的光彩,在影片中,高铁是“定情信物”,是“祖辈的情愫”,是一代又一代人民的期望。《坐着高铁看中国》将每一段旅程赋予生命,才让这部影片呈现动人的魅力。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人民性,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将人民的故事融入影片,加强了影片的亲和力,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记忆。
  2.2 纪实性
  在20世纪90年代,“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创作理念被国内的创作者们传播和接纳,纪实主义风潮流行,这一时期,人们认为纪录片的创作都尽可能弱化作者,保持与被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多用长镜头,注重同期声来 进行表现[6]。这种纪实性拍摄方法被引入到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具体表现为以记录现实为拍摄目的完成拍摄任务,最终为了还原真实。
  《坐着高铁看中国》采用了大量的纪实性拍摄手法。从全媒体角度思考,直播媒介本身赋予了选题内容纪实感,观众收看节目的事实与新闻事实在同一时间点完成。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摄制组成员分布于各条铁路线路中完成播报。比如在介绍杭黄线路(杭昌高速铁路杭黄段)的过程中,高铁内的主持人对乘客进行随机采访,镜头将采访过程实时呈现,而后镜头切换到了外景画面,由主持人介绍杭黄高铁沿线经过的一个著名的古村落——呈坎村,主持人通过现场解说,向观众介绍了呈坎村的地理位置,并以长镜头拍摄的纪实手法展示了当地人们的“晒秋”习俗。行进中的高铁内的主持人报道与景区内的主持人报道实现了无缝对接,两地主持人将此刻场景内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情通过直播展示给观众,现场解说融合现场拍摄人物采访、自然环境以及人文景观等镜头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得一览无余。通过影片纪实性的表现方式,观众还领略了上海南京路的繁华、山东泰山的壮美以及吉林百万亩玉米地的震撼场面。不同于以往新聞专题片的制作模式,创作者可以采用跟拍的方式进行记录,在全媒体表现形式中,将传统跟拍模式与新媒体中的直播模式相结合,为影片带来了全新的观感体验,真正做到了利用纪实手段还原生活本真。
  2.3 时代性
  所谓时代性,就是题材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采,触及时代的矛盾,提示时代的本质,体现 时代的精神[3]。一部优秀的新闻性电视专题片最根本的是能够体现时代精神,能够通过人物、事件反映时代特质。20世纪90年代,我国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多是以寄情于景的方式表现。例如电视专题片《望长城》通过讲述长城对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以纪实性拍摄的手段展现了与长城相关的人文与景观,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与鲜明的时代感。
  在《坐着高铁看中国》这部影片中,融汇了亿万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镜头下展示了以高铁技能大师为代表的新时代匠人精神、三代铁路人艰苦奋斗的传承精神、瑜伽村老人们笑对生活的乐观精神、还有高铁动车组外卖员与配餐员的奉献精神等。我们从影片中的人物身上发现了这个时代赋予人民的特质——坚韧、无私、拼搏、乐观……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性电视专题片通过表现典型人物和重大事件反映时代精神。
  2.4 创新性
  随着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创作者必须打破固有思维,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思考是维持长远发展的必要因素。以全媒体思维建构新闻选题内容才能把握传播的最佳效果。
  《坐着高铁看中国》将全媒体传播形式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影片打破了空间壁垒,在播出过程中将演播室与外景现场以及线上、线下观众紧密连接在一起,将电视大屏幕与手机小屏幕相融合进行播出。在内容方面体现了其包容性,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可以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主持人在演播室能够获取观众们的评论信息并做出实时点评。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实现各个空间的自然过渡与合理衔接,展现了其创新模式。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创新性体现在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内容是主体,形式是外化,只有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才能突显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独特魅力。
  3 结语
  在《坐着高铁看中国》的结尾处,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总结了一句话“坐着风驰电掣的高铁,在看行稳志远的中国”。通过影片,我们从高铁速度中感受到了中国速度。时代赋予了新闻专题片选题的特殊性,而此类影视作品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在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思路应从人民性、纪实性、时代性与创新性等方面进行建构,其内容取材于人民又服务于人民,既把握了时代主题,又弘扬了时代精神。从全媒体的角度思考,新闻专题片以其宏大的选题优势占有先机,其选题价值体现在关注度高、传播性强、影响力广等方面,这就要求节目应以更加完善的播出体制加以固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更乐于接受短、平、快的消息,新闻性电视专题片作为从传统媒体脱胎的一种影片形式,寻找新的突破口和新的制作途径是必要任务,将新媒体思维融入策划过程和制作过程,以全媒体视角研究此类型影片是在今后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曹华强.电视专题片创作[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3:128.
  [2]邵培仁.杨丽萍.转向空间媒介地理中的空间与景观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0(26):73.
  [3]邓年生.电视专题与专栏[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5-69.
  [4]杨晓宏.李兆义.电视节目制作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2.
  [5]郑柯.关于艺术作品中“人民性”的分析[J].戏剧之家,2020(23):193.
  [6]何苏六.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41.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传播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发现弹幕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文化符号其所指大多发生了流变,并且用户将渴望施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寻找共鸣以实现情感共振、聚众狂欢以消遣娱乐的情感寄托于此,由此进一步反思新媒介技术对社会和用户的影响。  关键词 弹幕;符号;情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7-0035-03 
期刊
摘 要 文章从媒介四重出售模式理论出发,分析了央视总台在北京消费季首场带货直播中的四重出售行为:关于商品本身和促消费政策的讯息内容提供(第一重出售)、基于央视主持人的专业表现和后台前置行为提供的“按摩”性信息(第四重出售)以及广告、宣传信息的传播与受众注意力的三个去向(第二、三重出售)。在此基础上,文章指出了当代主流媒体媒介经营的几个重要趋势:注重满足受众的多样化信息需求、注重媒体自身传媒品牌的建
期刊
摘 要 基于用戶体验与交互设计的理论研究,以樊登读书App作为主要案例,从感官交互、行为交互和情感交互三个层面来探讨数字阅读平台的交互性设计对于数字阅读的影响。提出数字阅读平台应该差异化和多样化,增加免费内容,并且提升细节设计,抓住社交端口,积极拓展品牌传播,形成基于用户数据的个性推荐,鼓励跨媒介形式的传播。通过以上策略来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从而更好助力“全民阅读”。  关键词 用户体验;
期刊
摘 要 随着版权费用与运营费用的增长,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仅依靠“音乐商店”付费音频换取收入的运营模式在不断受到日益挑战,付费视频成为古典音乐频道亟待考量的长远规划。为探索古典音乐消费市场,让古典音乐中的歌剧直播运作模式商业化、系统化、突破惯有的直播常规,2019年10月25日古典音乐频道付费直播国家大剧院制作威尔第歌剧《游吟诗人》,同时联合咪咕视频、CIBN嗨播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平
期刊
摘 要 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满足了大众审美的多样化、审美个性化的需求,但审美异化的倾向也不容小视,通过对抖音的审美趣味分析,可以窥探出当下网络短视频的发展特点,以及现代社会大众对美的认知。面对网络的审美文化多元性时,我们也应该对审美趣味困境采取一定的措施,形成积极正确、多元包容的审美价值取向,从而营造一个活泼有序的网络环境,构建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网络文化。  关键词 网络短视频;审美趣味;抖音  中
期刊
摘 要 融媒体时代,媒体传播渠道、受众对象和传播技术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地方主流媒体,必须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掌握主动权,抢占制高点,把宣传报道的触角深入到城市、农村各个角落,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把党的声音传递得更广更深。文章以恩施州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为例,浅谈地方主流媒体如何在融媒体时代浪潮中,更好地彰显责任与担当。
期刊
摘 要 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智慧,既能“守旧”,保持学术期刊“内容为王”的传统,以内容为本,打造学术水平高、科研质量过硬的学术刊物。又能“标新”,打造学术期刊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打开融媒体思维,以人为本,优化编辑队伍,学习融媒体时代新的传播策略、技术手段;其次,要通过完善采编系统、提升门户网站的专一性和拓展性等优化学报门户网站;再次,要通过激活微信平台、打造新媒体矩阵等提升新媒体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李子柒视频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走红,同时也饱受争议。文章剖析了李子柒视频内的中国元素及其视频的虚构性和文化性,在现代性焦虑背景下,探讨了李子柒视频广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 李子柒;现代性焦虑;田园牧歌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4-0100-03  基金项目:华东理工大学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精神’视域下的
期刊
摘 要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面对的用户群体庞大且复杂,所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多,如何获取更优质、用户需求更大的文化服务内容,是当前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服务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大数据的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传播效果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国家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为例,将聚类算法应用于图文消息的特征数据,在大数据视角下对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消息传播效果进行探究,为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
期刊
摘 要 文章聚焦电商直播行业,结合目前宏观发展环境,以素有“千年商都”称号的广州市为案例背景,分析总结当下电商直播的新发展趋势。把握当下电商直播发展趋势,有助于企业和品牌乘数字经济的东风,线上线下联合发展紧抓流量,实现产业、行业的数字升级。  关键词 电商直播;新媒体;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22-0045-03  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