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在国家日益注重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逐步优化调整的大背景下,如何探寻一个具有盈利性的可持续的教育行业发展模式,是本文想要介绍的主要内容也是通过对市场的细致分析而得出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教育公平、新型教育模式、教育市场、商机
日前,广西南宁市召开了规范中小学招生和教育收费工作会议,会议表示南宁市各中小学招生计划、学生录取分数、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将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随着今年南宁市取消了中小学捐资办公室,南宁市一直规定的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允许招收择校生,也不允许进行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的政策正在被加紧落实,在此背景之下,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逐渐加强,而与之相伴而来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的同质化、趋同化日益产生。
笔者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真的足以支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吗?在个性化发展喧嚣尘上的今天,父母会担心孩子进入公办教育体制后的而获得的教育水准吗?纵览古今、放眼海外,即便是教育行业高度发达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性依然严重。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家庭,还是想方设法地将孩子送到上东区的学习以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这样的现象,真的会在教育经费多年无法占到GDP的4%的中国得以破除吗?哪怕是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①随着近年来自主招生的试行,重点高校的"审美标尺"更是向有着更好综合素养和能力、接受过更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学生倾斜。这样的现象极大地触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纷纷寻求校外提升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机会。
再看当今社会,"富士康"事件、屡屡不绝的校园自杀事件等,昭示出了一代年轻人的不成熟,究其根本,一贯而来的传统教育体制也难逃其咎。学生从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便被认为地将所有注意了导向大纲要求的范畴,而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从未提及。孩子们在校园里成长,却又无法避免地要接触到社会的丑恶阴暗面,当他们看到同班的小朋友家境富裕而铺张浪费,当他们勤勤恳恳也奋斗不出一套房子的时候,他们会作何感想?即使是来自一个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依然会被这些现象误导,依然难以升华出面对社会应有的智慧和心态。而我们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又有多少真正关心到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教育教辅市场是一个传统的红海市场,而何谓蓝海呢?我们不妨将寻求商机的视线向下转移,从教育行业的最源头的客户群着眼,就会发现,所谓"起跑线"的最端点处,就蕴含着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教育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教"市场。当孩子们不能再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里面的名牌中小学的时候,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家长们,选择让孩子绕开这样"公平"的教育体系,转而寻求更多独立的个性化的成长空间,而从低幼时期便选择这样的发展渠道,则会是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
假设在"早教"这样一个竞争相对缓和,公立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节叩开市场的大门,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新型私立教育的兴起是有立足之本的。于是从"早教"的模式打开的天窗之中,也就可以看到,在公立教育开始转型追求公平、追求覆盖率的同时,私立教育也就摆脱了近二十年来和公立教育直接竞争,面对面抢生源的关系,从而成功的避开了体制的压力和束缚。此时的私立教育,已然不再是那些"差生"、"被开除或拒收学生"和"外地学生"的避难处,而是带着一种高姿态的全新教育体系和理念。这样的教育机构,不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养成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更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设计全套的心理培训方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抗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并具备优雅的举止、优秀的体能和健康发展的心智。
其实在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孩子的心智和素质的培养,被看作是基础教育的重心,而我们无力改变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与其与之相悖,倒不如尝试着将二者结合起来,用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完善的课程设计,培养出既能在考试场上技压群雄的天之骄子,又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成熟而有魅力的社会英杰。
既然有市场前景,那缺少的就是可行的市场化方案。我前面已经提到,教育辅导行业本来是一片鱼龙混杂的红海,建造完整的教育体系又需要极大的推动力,而"早教"市场又可以成为掘金未来私立教育行业的一个撬动点,那么我认为有三种可行的方案,可以在今后的教育市场上有所建树。
"加工海外模式":即对英美国家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应试化改造,这种模式具有设计简单、接受面广、现成资源多的优点,但其舶来性质较强,也容易出现文化不兼容或加工失败等水土不服的现象。
"结合古典教育理念":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有太多教育前辈留下的遗产,而时下兴起的"国学"、"汉学"、"儒学"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维,都可以改造成当代教育的思想精华。先人对诗书礼乐的追求,推介给当代的孩子,依然是符合大众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向。这种模式优点在于有着深厚的市民基础,实用性较强,但也存在理念过于宽泛、难以体现现代教育价值差异的缺点。
"精英教育的低龄化":此模式可以简易的阅读为将社会上留下的精英教育(包括精英活动和精英生活方式)适当地传播给适龄儿童,让这些孩子能够尽早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戒除陋习和不良生活方式。这种模式易包装易宣传,但是难以吸引大众眼球,实用性也尚待考究。
注释:
①《凤凰网》"凤凰教育"2010年7月16日新闻正文
参考文献:
[1]张慧,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建议》,2008
[2]柳斯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小建议》,2010
[3]凤凰网,《调查剖析:一流大学农村学生为何越来越少?》,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16/1782885_0.shtml
作者简介:易可欣:出生年月:1989年9月,籍贯:四川,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
关键词:教育公平、新型教育模式、教育市场、商机
日前,广西南宁市召开了规范中小学招生和教育收费工作会议,会议表示南宁市各中小学招生计划、学生录取分数、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等将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随着今年南宁市取消了中小学捐资办公室,南宁市一直规定的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不允许招收择校生,也不允许进行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的政策正在被加紧落实,在此背景之下,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逐渐加强,而与之相伴而来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的同质化、趋同化日益产生。
笔者心中不由得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真的足以支撑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吗?在个性化发展喧嚣尘上的今天,父母会担心孩子进入公办教育体制后的而获得的教育水准吗?纵览古今、放眼海外,即便是教育行业高度发达的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性依然严重。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家庭,还是想方设法地将孩子送到上东区的学习以接受更优质的教育。这样的现象,真的会在教育经费多年无法占到GDP的4%的中国得以破除吗?哪怕是部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①随着近年来自主招生的试行,重点高校的"审美标尺"更是向有着更好综合素养和能力、接受过更优质的基础教育的学生倾斜。这样的现象极大地触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纷纷寻求校外提升孩子学习成绩和综合能力的机会。
再看当今社会,"富士康"事件、屡屡不绝的校园自杀事件等,昭示出了一代年轻人的不成熟,究其根本,一贯而来的传统教育体制也难逃其咎。学生从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便被认为地将所有注意了导向大纲要求的范畴,而对社会的诸多方面从未提及。孩子们在校园里成长,却又无法避免地要接触到社会的丑恶阴暗面,当他们看到同班的小朋友家境富裕而铺张浪费,当他们勤勤恳恳也奋斗不出一套房子的时候,他们会作何感想?即使是来自一个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依然会被这些现象误导,依然难以升华出面对社会应有的智慧和心态。而我们的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又有多少真正关心到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教育教辅市场是一个传统的红海市场,而何谓蓝海呢?我们不妨将寻求商机的视线向下转移,从教育行业的最源头的客户群着眼,就会发现,所谓"起跑线"的最端点处,就蕴含着一个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教育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教"市场。当孩子们不能再通过多种渠道进入市里面的名牌中小学的时候,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家长们,选择让孩子绕开这样"公平"的教育体系,转而寻求更多独立的个性化的成长空间,而从低幼时期便选择这样的发展渠道,则会是越来越多家长的选择。
假设在"早教"这样一个竞争相对缓和,公立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节叩开市场的大门,我们也就有理由相信,新型私立教育的兴起是有立足之本的。于是从"早教"的模式打开的天窗之中,也就可以看到,在公立教育开始转型追求公平、追求覆盖率的同时,私立教育也就摆脱了近二十年来和公立教育直接竞争,面对面抢生源的关系,从而成功的避开了体制的压力和束缚。此时的私立教育,已然不再是那些"差生"、"被开除或拒收学生"和"外地学生"的避难处,而是带着一种高姿态的全新教育体系和理念。这样的教育机构,不仅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素质养成教育和基础文化教育,更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偏差设计全套的心理培训方案,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抗压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并具备优雅的举止、优秀的体能和健康发展的心智。
其实在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孩子的心智和素质的培养,被看作是基础教育的重心,而我们无力改变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与其与之相悖,倒不如尝试着将二者结合起来,用完整的培养体系和完善的课程设计,培养出既能在考试场上技压群雄的天之骄子,又能在社会上游刃有余、成熟而有魅力的社会英杰。
既然有市场前景,那缺少的就是可行的市场化方案。我前面已经提到,教育辅导行业本来是一片鱼龙混杂的红海,建造完整的教育体系又需要极大的推动力,而"早教"市场又可以成为掘金未来私立教育行业的一个撬动点,那么我认为有三种可行的方案,可以在今后的教育市场上有所建树。
"加工海外模式":即对英美国家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应试化改造,这种模式具有设计简单、接受面广、现成资源多的优点,但其舶来性质较强,也容易出现文化不兼容或加工失败等水土不服的现象。
"结合古典教育理念":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有太多教育前辈留下的遗产,而时下兴起的"国学"、"汉学"、"儒学"或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维,都可以改造成当代教育的思想精华。先人对诗书礼乐的追求,推介给当代的孩子,依然是符合大众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向。这种模式优点在于有着深厚的市民基础,实用性较强,但也存在理念过于宽泛、难以体现现代教育价值差异的缺点。
"精英教育的低龄化":此模式可以简易的阅读为将社会上留下的精英教育(包括精英活动和精英生活方式)适当地传播给适龄儿童,让这些孩子能够尽早地完善自身的知识层次和综合素质、戒除陋习和不良生活方式。这种模式易包装易宣传,但是难以吸引大众眼球,实用性也尚待考究。
注释:
①《凤凰网》"凤凰教育"2010年7月16日新闻正文
参考文献:
[1]张慧,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建议》,2008
[2]柳斯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小建议》,2010
[3]凤凰网,《调查剖析:一流大学农村学生为何越来越少?》,http://edu.ifeng.com/news/detail_2010_07/16/1782885_0.shtml
作者简介:易可欣:出生年月:1989年9月,籍贯:四川,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