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学习中轻负荷、高效率地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以便在写作中运用自如,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学工作者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 作文教学;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切“听”、“说”、“读”,都是为了“写”,写作是目的,是根本。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作文课上(乃至考试中)许多学生搜肠刮肚,一筹莫展,最后由于“师命不可违”,勉强挤凑出交差之作,应付了事,教师读来空洞乏味,查问原因,答曰:不知写什么,多么尴尬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近几年我根据教学体会与学生实际,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发动学生积累材料。我认为关键应注重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深入挖掘生活,广泛猎取生活素材,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挖掘教材内容,厚积学生文化积淀
学生作文写作积累素材,首先应紧扣教材,因为教材所选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它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作为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精华,从而使学生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诸如内容方面:屈原的忠君爱国、烛之武的善于辞令、触龙的不计个人得失以及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世态度;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等等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王孟的田园诗、高岑的边塞诗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乐观胸怀;“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大丈夫豪情……可谓精彩纷呈,不一而足。此外教材所选篇目中作者写作的思路、语言技巧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手法托物言志、衬托、对比等,语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景片段等无一不给我们以启迪,典范的美文内容与形式兼顾,正所谓“文质彬彬”。我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积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手法,在掌握后运用,在模仿中创新,经过长期不懈的广泛的积累,对学生大有裨益,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是范本,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文学的殿堂里去体味《三国演义》的智慧、《水浒传》的侠义、《红楼梦》浓烈的人情味、《西游记》丰富的想象,去结识飘逸豪迈的“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太白和那忧国忧民“叹息肠内热”的杜子美,去领略“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苏东坡之才气,去瞻仰领袖兼诗人的毛泽东的风采。穿越时空,走进《巴黎圣母院》,去倾听但丁的《神曲》,观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对话,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首先由教师定出类别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我在教学中确立了“学习”“立志”“做人”等常见内容让学生围绕其选材,重点突出,各个击破。其材料可以是名人名言、谚语格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以典型、短小、易记为宜,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搜集与选择,利用周记积累,每周作文课上相互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靠集体的力量充实自己的头脑。其次强化训练,每天要求学生介绍两个词语,需要查出处并释义,再围绕词语造句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充实了自己,日积月累,强化训练,汩汩的鲜血源源不断流进贫乏的大脑,干瘪的文章也丰满起来,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广泛涉猎生活,采撷生活中的浪花
叶老《作文论》中提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学生作文有与无、优和劣,完全看他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充实、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催发他们的感情与思想,一旦有了这两条,语言、技法和文体,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写作是生命的流露,也就是余秋雨所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现在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致到处“找米下锅”。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关注现实,走向生活。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写作的源泉。
所以,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其次,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经过一段时期的引导、锻炼,学生渐渐主动投入、关注生活,视野变得广阔了,生活积累丰厚了。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学生写作自然是信手拈来,兴趣倍增,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作文课上,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要把自己平时触及、观察、思考的积蓄表达出来,一吐为快。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理,热闹非凡;内容丰富,题材各异。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课余生活、文化体育、亲情友谊,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内外要事,尽在其中,也充分证明了生活是创作的泉源。
悠久的历史,伟大的时代,多姿的生活,绚烂的人生,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以载道”,作文应和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看不见时代的隔世之作是苍白无力的,鲁迅的杂文,巴金《家》,茅盾的《子夜》,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面向书本,面向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感悟,用心去体味,从而获得丰富的、鲜活的素材。学生不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而能达到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责任编辑:郭颖)
【关键词】 作文教学;写作素材;积累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切“听”、“说”、“读”,都是为了“写”,写作是目的,是根本。但在教学中我发现:作文课上(乃至考试中)许多学生搜肠刮肚,一筹莫展,最后由于“师命不可违”,勉强挤凑出交差之作,应付了事,教师读来空洞乏味,查问原因,答曰:不知写什么,多么尴尬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僵局,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近几年我根据教学体会与学生实际,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发动学生积累材料。我认为关键应注重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深入挖掘生活,广泛猎取生活素材,在此基础上,逐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挖掘教材内容,厚积学生文化积淀
学生作文写作积累素材,首先应紧扣教材,因为教材所选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它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作为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精华,从而使学生做到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诸如内容方面:屈原的忠君爱国、烛之武的善于辞令、触龙的不计个人得失以及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入世态度;道家追求的清静无为,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等等都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光芒,都能陶冶学生情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王孟的田园诗、高岑的边塞诗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铮铮铁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乐观胸怀;“不为五斗米折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大丈夫豪情……可谓精彩纷呈,不一而足。此外教材所选篇目中作者写作的思路、语言技巧也有值得借鉴之处,如手法托物言志、衬托、对比等,语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写景片段等无一不给我们以启迪,典范的美文内容与形式兼顾,正所谓“文质彬彬”。我教育学生在学习中注重积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手法,在掌握后运用,在模仿中创新,经过长期不懈的广泛的积累,对学生大有裨益,真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阅读课外书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是范本,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我们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在文学的殿堂里去体味《三国演义》的智慧、《水浒传》的侠义、《红楼梦》浓烈的人情味、《西游记》丰富的想象,去结识飘逸豪迈的“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太白和那忧国忧民“叹息肠内热”的杜子美,去领略“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苏东坡之才气,去瞻仰领袖兼诗人的毛泽东的风采。穿越时空,走进《巴黎圣母院》,去倾听但丁的《神曲》,观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对话,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首先由教师定出类别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我在教学中确立了“学习”“立志”“做人”等常见内容让学生围绕其选材,重点突出,各个击破。其材料可以是名人名言、谚语格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以典型、短小、易记为宜,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搜集与选择,利用周记积累,每周作文课上相互交流,众人拾柴火焰高,靠集体的力量充实自己的头脑。其次强化训练,每天要求学生介绍两个词语,需要查出处并释义,再围绕词语造句练习,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充实了自己,日积月累,强化训练,汩汩的鲜血源源不断流进贫乏的大脑,干瘪的文章也丰满起来,正如朱熹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广泛涉猎生活,采撷生活中的浪花
叶老《作文论》中提到:“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学生作文有与无、优和劣,完全看他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充实、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催发他们的感情与思想,一旦有了这两条,语言、技法和文体,都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写作是生命的流露,也就是余秋雨所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现在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以致到处“找米下锅”。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关注现实,走向生活。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是写作的源泉。
所以,作为教师,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多方面接触社会,了解生活的多元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其次,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有意识地从五彩缤纷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经过一段时期的引导、锻炼,学生渐渐主动投入、关注生活,视野变得广阔了,生活积累丰厚了。有了丰厚的生活积累,学生写作自然是信手拈来,兴趣倍增,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激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作文课上,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个个跃跃欲试,要把自己平时触及、观察、思考的积蓄表达出来,一吐为快。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说理,热闹非凡;内容丰富,题材各异。自然、社会、学校、家庭、课余生活、文化体育、亲情友谊,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国内外要事,尽在其中,也充分证明了生活是创作的泉源。
悠久的历史,伟大的时代,多姿的生活,绚烂的人生,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以载道”,作文应和着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看不见时代的隔世之作是苍白无力的,鲁迅的杂文,巴金《家》,茅盾的《子夜》,无不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要面向书本,面向生活,用眼睛去观察,用头脑去感悟,用心去体味,从而获得丰富的、鲜活的素材。学生不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而能达到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境界。
(责任编辑: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