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和:绘就乡村孩子成长的生命底色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793202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获得过无数奖杯,这些奖杯中有一座与众不同——2020年度河南省扶贫攻坚奖“创新奖”。
  河南省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在郭爱和到来后,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偏僻贫困的小山村变身旅游打卡地“爱和小镇”,办起了艺术展,建起了美育教室,为乡村孩子的美育“填沟”“拓路”。
  艺术与扶贫,乡村孩子与校园美育,传统村落与现代“陶”源,因为郭爱和,连接在一起。
  公益“快闪”:贫困山村里的艺术展
  伴随着雪花飞舞,一个露天的破窑洞里,一场艺术展在举行。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艺术家现场作画,挂在窑洞里展出;爱心人士现场认购画作,所付的钱现场捐赠给学校,用于学校美育。
  这是2015年底郭爱和发起的“中国‘当日’艺术展”的场景,“当日创作,当日展览,当日抢拍,当日捐赠”,展览地在当时的国家级贫困县——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的罗岭乡前河村花树凹。
  2015年,郭爱和选址花树凹,办洛阳(国际)三彩陶艺村(又称“爱和小镇”)。郭爱和在村子里写生时,当地孩子总会过来围观。有时候小朋友会拿他的画笔研究,有孩子指着他的油画问是什么画,也有孩子问“我能学画画吗”。郭爱和了解到,当地有一些学校没有美术老师,而有美术老师的学校,老师也身兼多职,孩子们基本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美术课。
  城市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美育资源,而乡村的孩子连基本的课程都没有,这条鸿沟太大!在郭爱和看来,“美”应是孩子成长的人生底色,他决定做“美育扶贫”,方式是办艺术展。
  郭爱和是洛阳师专美术系(现“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毕业生,同学们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是艺术家,或是美术老师,他首先邀请同学前来支持。听说是做公益,一呼百应。他邀请中国美协会员、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全国人大代表王绣担任艺术顾问,邀请爱心人士观展、捐款,打出“您的爱心,我们用艺术回报”的口号。
  2015年12月27日,第一届“中国‘当日’艺术展”举行。那是一场“冰天雪地”展,当时,陶艺村还未修建好,办展的露天窑洞连门都没有。23名艺术家,冒着风雪,现场作画43幅,以每幅画1000元的价格,拍卖出4.3万元,现场捐给罗岭乡前河小学校长,建了第一个“美育教室”。
  第二届,45位艺术家,70幅作品,拍出10.5万元。
  第三届,83位艺术家,100幅作品,拍出20万元。
  从第四届开始,邀请100位艺术家,捐赠100幅作品,邀请100位爱心人士,每人限捐3000元……
  5年来,共有来自国内及日本、韩国等国的艺术家350人(次),捐赠作品413幅,拍卖所得善款94.8万元,在洛宁县建了6个美育教室。美育教室里,配备有画具画材、书籍、书包等美育学习用品,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后来,这场活动被人称为公益“快闪”。2017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当日’艺术展”被授予“最具关注度艺术展奖”。
  郭爱和说,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展览,唤起更多的人对贫困山区美育的关注,在贫困山区孩子的心中播下艺术的种子。
  乡村美育:打破“见缝插针”困局
  在洛宁县上戈镇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教学楼的空地上,一群穿着棉袄的学生排排坐在地上,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LED电子大屏幕,身后的教学楼楼道上也挤满了学生,看着同一个方向。屏幕上播放着2019年奥斯卡获奖动画短片《兔耳狐》。
  这块电子屏,是“当日美育基金”捐助的。
  在郭愛和的带动下,在洛宁县政府的支持下,目前洛宁县86所中小学配了美育教室,基础设备已完备。但是,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洛宁县急缺师资,尤其缺音乐、美术等艺术老师。
  郭爱和想捐赠能弥补师资不足的资源,他想到了电子屏。有了电子屏,可以拷贝一些优秀的电影、音乐、舞蹈等素材,为学生播放。这样,即使没有老师,也可给学生美的熏陶。郭爱和问一位校长“捐电子屏用不用得上”,校长说:“做梦都想要!”于是,他从“当日美育基金”中拨出部分资金,为上戈镇、罗岭乡、长水乡、马店乡的8所中小学捐赠了大型户外电子屏。
  洛宁县上戈镇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有577名学生,只有34名老师,老师们都身兼多职。学校有一位美术老师,同时兼副校长、语文老师、班主任。每周这位老师上四节美术课,带一下午美术社团课,其余美术课由其他非专业教师兼任。用校长李琬君的话说,美育只能“见缝插针”去做。
  面对这样的现实,郭爱和不断想办法。他请美术老师在校园绘墙绘,让校园环境成为美的熏陶。从“当日美育基金”中拿出一些资金,作为补贴支付给绘墙绘的老师,提高美术老师的收入。目前已有6所学校绘制了校园墙绘。
  每年艺术展,郭爱和邀请周边学校学生来现场绘画,请艺术家现场指导。同时,每年邀请参展艺术家进学校为学生授课。到2019年12月,共邀请艺术家入校授课25次。参展艺术家马少瑜连续五年进学校教学生绘画、做手工。第一年,马少瑜去的一所小学,没有美术老师。她教学生画一只小兔子,让学生自主为这只兔子添加环境。孩子们不懂绘画技巧,基本的前后遮挡关系都不知道,但很有想象力,设置了各种场景。马少瑜说:“孩子们对艺术是喜爱的,接触艺术是愉悦的。美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从生活中体验美、感受愉悦。乡村孩子通往美的道路不应被阻断。”
  郭爱和安排在爱和小镇工作的4名有美术功底的员工义务到洛宁县中小学上美术课,已授课95次。
  乡村美育,要输血更要造血。郭爱和请艺术家为罗岭乡美术老师做专业指导、职业发展培训,他自己也给老师作讲座,呼吁老师坚守乡村。
  他还组织当地美术老师成立了“当日美育教师联盟”,联盟的老师下乡支教,帮扶当地资源更匮乏的学校。李琬君就曾带着自己学校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到更偏远的杜河小学、石头小学去上艺术课。对美育,老师们也有了更多探索。李琬君带着孩子们办时装秀,演童话剧,开办校园音乐会,还因地制宜,做起了山水自然课程,让孩子们种植物、饲养小动物。他眼看着孩子们活泼起来,眼里有了光。他相信,这是“美”的力量。   2019年,由洛宁县教育局组织发起,“当日美育基金”资助了1164名洛宁县中小学师生到洛阳博物馆、城市规划展示馆、洛阳师范学院中国三彩艺术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洛邑古城等进行美育研学。其中约70%学生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对山外的世界有了了解、有了向往。由郭爱和发起、连续举办了七届的“小手画三彩”国际儿童三彩釉画大赛,如今也放到了爱和小镇举办。山里的孩子可以看到国内各地甚至其他国家小朋友的画作。同时,他的三彩工作室将洛宁县中小学生的创作烧制成三彩釉画,赠送给孩子们作六一儿童节礼物。
  在这些或直接的指导或间接的熏陶下,孩子们对美术的兴趣极大提升。在上戈镇九年一贯制学校展出的一组学生画作里,好些孩子在梦想那一栏里写着“我长大以后要当美术老师”“以后要成为艺术家”。2017年,洛宁县高考艺术生有45人,到2018年增加至95人,今年已经达到122人。
  现代“陶”源:艺术再造乡土文明
  遇见花树凹,是在2006年,郭爱和误入此间,道路两边开满油菜花,远处是成片的青绿麦田,这成为深深印在他心中的大美之地。再见花树凹,是2013年春,郭爱和特意带家人来此郊游。桃花杏花交相辉映,古朴的黄土窑洞带着岁月的韵味,窑洞后,远山如黛。晚上,在静谧的村子里散步,抬头可见漫天星河。那一刻,他心中涌起“以大地为画布,把山川变艺术村落”的灵感,决心在这里建“洛阳三彩(国际)陶艺村”。
  当时的花树凹,路是架子车碾出来的羊肠小道;有电,但电压低,除了电灯什么电器也带不起;没自来水,吃水要去外面拉。
  2015年,郭爱和与洛宁县政府签订协议,县政府完善水电等基础设施,郭爱和的工作室出资,开始了对花树凹的改造。不搞大拆大建,保留豫西農家的特色土窑洞,装饰上烧制的三彩作品,打造与窑洞风格一致的夯土建筑;用9999个陶瓷缸做成大型户外装置作品《容》,“容”中盛着水,水里映着蓝天;用陶瓷缸铺设“陶瓷之路”,道路两旁精心栽种了太阳花、鸢尾花、迎春花、虞美人……一年四季,这里都是风景,成了洛阳市的知名旅游景点。
  建设陶艺村时,流转了花树凹村民的大部分土地,郭爱和按照协议价的双倍支付流转费。村子里大部分人家从深山沟里迁了出来,房子自住的同时又兼作民宿,到了节假日,客房供不应求。郭爱和吸收当地贫困户到爱和小镇工作,57岁的村民韩逢肖负责给爱和小镇员工做饭,一个月能拿3000元工资。他还安排贫困户到他的三彩工作室学习陶艺技术。村民们获得了比以前高得多的收入。
  “让艺术走进乡村,感染乡村,塑造乡村”,这是郭爱和的追求。现在,村民门前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墙上绘着彩绘。大家互相攀比着谁家更“艺术”,村民吉松涛家种着各类花草盆景,村民吉京涛家摆着一件木质艺术品,那是他从山上拉回的树根,特意请郭爱和帮忙设计,经反复打磨而成。他说“我们农民也讲究美、欣赏美了”。
  乡村未来的主人——村里的孩子们也对家乡有了更多关注与思考。他们的画笔,绘下了很多家乡的美景。一个学生说:“等我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劳动挣了钱以后,回到家乡,要把家乡建设得美美的。”学生姚梦奇画了一幅《乡村小孩》,那是他在路上看到的一幅场景:在地里忙碌完的小孩,因为离家远,便生火烤土豆,在田地里吃饭。“他们脸上是泥,身后是烟,烟后是大山。”姚梦奇说,他对未来的期待,是让乡村的小孩们过得更幸福、开心、富裕。
  个人发起的公益活动,怎么保证可持续性?郭爱和说,从事艺术工作三十多年,他认识很多有爱心的艺术家,大家对这项公益活动都很热心;同时,作为洛阳市新联会会长、洛阳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名誉会长,他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爱心人士,也愿意参与到这项公益活动中。但他也坦言,个人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关注到这件事情。
  郭爱和的儿子郭家启正在策划将于今年12月27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当日’艺术展”。他本在国外工作,在线观摩了三届“中国‘当日’艺术展”后,为这项活动归来。他希望利用曾参与公益活动的经验,让这项活动更健康地走下去。
  乡村美育的困境不是花树凹独有,父子俩希望在花树凹的探索能为解困提供借鉴和参考,希望全国能有它的变种或延伸,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更好的美育。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强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是创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创新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关键在于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
期刊
编外教师群体是“向城流动”导致区域失衡、“控编政策”导致入编困难、“二孩现象”导致生源剧增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特殊群体,对未来中小学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当前,多数编外教师学历较高,进取心强,能胜任教学工作。但是,由于“编外”的身份,他们被师生主动接纳的程度偏低,在管理决策、专业进修、职称评聘等重要工作上被当成了“二等教师”“圈外人”。这不利于编外教师自身专业成长,也不利于充分发挥他们在教
期刊
当前,各地公办学校普遍面临缺乏编制的制度困局,迫切需要地方政府深化教育系统用人机制改革,积极开展试点,探索教师聘用的新机制。2017年贵阳市观山湖区政府直面教育系统编制不足的现实困境,对全区公办学校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取得初步成效。本文通过对观山湖区“双轨制”教师招聘的实施背景及其制度创新进行考察,以期在当前我国统筹推进教育系统用人机制改革的进程中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观山湖区教师聘用制
期刊
编制,像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隔开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同在一所学校,编内教师在这头,编外教师在那头,中间相隔的是待遇、福利、晋升乃至评聘的差距。  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明确指出,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并实行同工同酬。记者在调研中却发现,当前,虽然不少地区已做到编外教师与在编教师基本工资相同,但在奖金、补贴、社保、公积金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对待”。  四川一所城区小学的临聘
期刊
“没怎么感受到与在编教师的差异,大家一起工作,不会在意谁是编内谁是编外,但要是能有编制,我也希望有呀!”北京某中学教师陈星的话,道出了不少编外教师的心声。在我们采访的教师中,陈星的工作条件属于相对优越的,即便如此,她依旧觉得有正式编制更加心安,编制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对于绝大多数编外教师而言,“有编制”都是一份美好的憧憬。即使在某些地区,“同工同酬”制度的实施切实保障了编外教师群体的权益,但编制
期刊
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当下,抑郁症正困扰一些儿童青少年。虽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但家庭与生活环境因素不容小觑。  近日,國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抑郁症患者最小年龄低至四五岁”,全国知名儿童心理专家、北
期刊
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自2002年建校以来,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理念,秉承“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的办学精神,致力于打造养成教育特色,逐步在德育培养、教育教学和家校共育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以德育人,“养成”良好习惯  学校围绕“培养良好习惯,奠定美好人生”思想,构建养成教育目标体系,研发卓越课程,落实核心素养。五项实践课程,让学生兴趣盎然;传统文化研修課程,让学生知书明礼;节
期刊
劳动教育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劳动教育过程是一个连续性、一体化和多途径整合实施的过程。近年来,烟台市牟平区宁海街道中心小学立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和学校实际,创建并实施了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指导下的全域劳动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路径之一:家庭劳动——在“我是家庭成员”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结合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学校设计了“我是家庭小成员培养计划”和“我是家庭小成员家校
期刊
“少了编制就好像少了光环。”这是不少编外教师的同感。  编外教师,是相对于在编教师而言的,指的是“在学校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但不受稳定财政供养、未被纳入编制保障的一类教师群体”。编外教师的存在由来已久,数量庞大,积弊亦深。但长期以来,编外教师这一群体的现实处境、利益诉求以及引发的教育问题等,并未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期刊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体现。走进新时代,要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章,就必须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北京市海淀区培星小学诞生于1950年,前身是部队子弟小学,具有厚重的革命历史底蕴,自建校伊始就注入了红色基因、烙上了红色印记:周恩来总理曾亲切地勉励老校长陈立“你们的工作很重要,革命需要接班人”;叶剑英元帅亲自下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