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佛山 528300
摘要:岭南园林由于其在气候、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造园手法、实用性方面都有别于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本文通过对岭南四大名园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的布局特点描述和评价,来分析归纳岭南园林的布局特点。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四大名园;布局手法;造园理念
前言
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是任何文化形态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甚至消亡的重要因素,岭南园林作为一地域文化形态,其产生和特点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也脱离不了岭南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一、岭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岭南古称南粤,秦末汉初它是南越王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指五岭以南,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闽南和广西大部。地理环境上处于低纬度,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至东北风为主。全年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夏季有台风侵袭,具有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特点。
同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而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方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商业文化往往追求务实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正是这样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岭南“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无疑也对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形式
在中国的私家园林布局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活区与园林区相对分隔,这种类型的园林精髓在于园林区,园林包围建筑,空间结构以自然空间为主,建筑在其中起辅助、点缀作用,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此布局方式在江南园林中较为常见。
另外一种是生活区和园林区相互融合,这种类型一般是建筑包围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作为建筑的一个室外空间场所,因此可以称为“庭园”,以区别于自然空间为主的造园形式。岭南古典园林多采用此布局方式。
三、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手法比较分析
在众多岭南园林中,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晚清四大名园,有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以及佛山梁园。这四座园林无论从规模还是造园艺术上都堪称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作,四座名园的造园布局形式虽然都具备岭南园林布局的某些共同特征,同时又各具特点
3.1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顺德大良,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经过多次改建、扩建逐渐形成格局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的布局特点可用“前庭后院”来形容,整个园从布局上可分为三个区域,南部为庭,筑以方池,满铺水面,亭榭边设,明朗空旷,可以说是园中的主要景观核心;中部由船厅、惜阴书屋、花苲亭、真砚斋等建筑组成,南临池水、敞厅疏栏、叠石假山、林荫径畅,为全园的重点所在;北部由竹苑、归寄庐、笔生花馆等建筑小院组成,楼屋鳞毗,巷道幽深,是园中的宅院部分。三个区域之间通过池水、院落、花墙、廊道、楼厅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园区景色,“园中有园”。
从清晖园的布局结构可以看出,其建筑布局南疏北密,西高东低,将大面积的庭园空间布置于南面和东面,西面和北面则通过建筑组合形成天井、巷道。这种“前庭后院”的布局结构,充分利用了岭南地区风向条件的特征,夏季凉风从东南面通过前庭吹响后院住宅,尤其是清晖园南面以大面积的几何形“水庭”作为开敞式庭园,达到了更为有效的降温效果,对气候条件的利用正显示了其高超的造园布局手法。后院中建筑组合而成的巷道、天井也能为组织自然通风带来有效的措施,这种相对密集的布置,使建筑的墙体、门窗、院落等可以长时间处于阴影之下,减少了阳光的辐射,从而营造了一个适宜南方居住的舒爽生活环境。
水庭 船厅庭院
东侧庭园 巷道
3.2东莞可园
可园园主人是清末东莞博厦村的张敬修,1850年始建,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此后又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可园具有岭南其他三大园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它临湖、近路、傍江,自然风光极为优雅。它把厅堂、住宅、书斋、庭院、花圃等艺术糅合在一起,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可园的布局结构按功能和景观来划分,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入口所在,用于接待和人流主要出入的枢纽,由入口门厅、六角“半月亭”、接待用的草草草堂和葡萄林堂等建筑组成;第二部分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场所,有可轩、邀山阁、亚字厅等,是可园主要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沿湖的一组建筑,是游览、居住、读书、琴乐、绘画、吟诗的场所,有可堂、雏月月池馆船厅、钓鱼台等。
可园的布局方式,体现了“建筑绕庭布局”的特点,将居住功能的建筑物沿园的四周布置,以连廊、墙形成一个几何形的围合空间,该围合空间宽敞开阔,能取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园中的日常生活都围绕庭园为中心,比如南面入口的六角半月亭,西面的亞字厅,北面的可堂这些主要的厅堂都朝向了中心庭园。另一方面,为了营造庭园空间层叠错落,曲折迂回空间效果,园内设置曲折的敞廊把各种建筑连在一起,又将庭园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景观空间,具有视线遮挡作用的叠石造型假山和拜月亭,也很好地起到了庭园空间划分的作用,体现了“藏”的造园手法。
可园的另一个布局特点还体现在对外部自然环境的借景上,一是东北面建筑临湖而建,设有游廊,可至雏月月池馆船厅、观鱼簃、湖心亭,饱览可湖湖光秀色。二是园中筑“高楼”,张敬修在《可楼记》中曰:“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可园可楼之顶邀山阁楼高四层,整个东莞城景尽收眼底,近可观园内美景,远可观江水如带田野争碧,充分地把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内纳入园中。
可园庭园 可楼
3.3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坐落于广州番禺南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历时五年建成。其园占地面积仅三亩,约1590平方米,为岭南四大园中面积最小一处。但布局紧凑,小中见大。厅堂楼榭,山石池桥配置得当,尤以池桥与水亭榭为胜,庭园虽小,却清雅幽深。余荫山房以一条游廊拱桥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结石为池,呈长方形,建筑物布置于水池南北,池北为“深柳堂”,是昔日园主人起居之处,池南设“临池别馆”,紧邻东南面大门门厅,可视为接待宾客的前厅;东半部为园中主要景观空间,池水八角环流,池心筑八角形石基,上为“玲珑水榭”,水边点缀孔雀亭、来熏亭。 “以小见大”可以说是余荫山房最主要的一个布局手法,这从园的入口处理便有所体现。入口门厅的小院跨过门洞穿过狭窄的绿荫过道,达到园中以水为主的水庭,虽然庭园不大,但经过入口曲折狭长空间的对比,达到了园内空间豁然开朗的感觉。园内建筑布局紧凑,尺度宜人,把有限的用地面积更多地让给庭园,通过突出庭园空间也达到了获得更开阔空间的效果。庭园以东西贯通的几何形水池为主,西面为矩形,东面为八角形,上有八角形水榭,东西两部分通过游廊拱桥进行空间分隔,强化了空间层次,使人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效果。矩形水池和廊桥、玲珑水榭之间也是呈现了轴线对称的一种关系,这也是从京城皇家园林的造园布局手法中得到了借鉴。
廊桥
余荫山房水庭 玲珑水榭
3.4佛山梁园
梁园是清代中晚期佛山梁氏私家园林的总称。梁园始建于嘉庆、道光年间,时至咸丰初年,鼎盛时规模宏大,占地二百余亩,包括“无怠懈斋”、“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江草庐”等园林建筑群组。梁园布局精妙,不拘一格,宅邸、祠堂、园林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布局结构上,东侧为宅第区,供梁氏族人居住、待客,宅第共三路,各分三进,为“三间两廊”式民居建筑,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中间以天井分隔,是典型的传统岭南民居形式;中部为刺史家庙,家庙即祠堂,是梁氏族人祭祀、处理族内事务的场所;梁园的精华为位于西侧的园林区,由“群星草堂”、“秋爽轩”、“船厅”组成回廊,圍合成庭园,由于园主梁久华晚年好石,故其庭园也是围绕“石”为主要的造景要素,大小奇石千姿百态,石庭西侧连接水庭,和岭南园林中常见的几何形水池不同,梁园的水庭采取了自由分散的自然池岸造型,湖池上有笠亭、韻桥,极具写意庭园的诗情画意,楼高两层的“船厅”位于石庭和水庭之间,成为园内最佳的观景地。
梁园巷道
水庭 家庙
画意,楼高两层的“船厅”位于石庭和水庭之间,成为园内最佳的观景地。
梁园在总体布局反映了广府民居中族群居住的特色,强调生活化,实用性。同时,其庭园空间的营造又大量吸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借景、对景等技法运用恰到好处,反映了岭南园林多元性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岭南园林的布局造园理念
从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十分强调地域环境特征,认为顺应地域和自然环境,是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造园追求生活的真实,更加注重园林的实用性、交际性,一是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反应在布局上,是园林和住宅融为一体,这在四大园中均有体现;其次是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造园通常都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建筑布局注重朝向、通风、防晒、遮阳。最后,岭南园林和岭南文化一样,多元兼容,其布局手法吸收了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甚至西方园林建筑布局的特点,不拘于某种形式,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为我所用,博各家之长。
参考文献:
[1] 陆琦 《岭南私家园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7
[2]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佛山梁园》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3]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余荫山房》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4]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5]岭南建筑经典丛书《顺德清晖园》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6]刘斯奋 谭运长《清晖园》 人民出版社 2007.8
摘要:岭南园林由于其在气候、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在造园手法、实用性方面都有别于于皇家园林、江南园林。本文通过对岭南四大名园清晖园、可园、余荫山房、梁园的布局特点描述和评价,来分析归纳岭南园林的布局特点。
关键词:岭南文化;岭南四大名园;布局手法;造园理念
前言
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是任何文化形态产生、发展、兴盛、衰落、甚至消亡的重要因素,岭南园林作为一地域文化形态,其产生和特点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也脱离不了岭南特定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制约。
一、岭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
岭南古称南粤,秦末汉初它是南越王国的辖地。所谓岭南指五岭以南,包括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范围大致包括了今广东、海南、闽南和广西大部。地理环境上处于低纬度,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以南至东南风为主,冬季以北至东北风为主。全年太阳辐射量大,日照时间长,高温多雨,夏季有台风侵袭,具有亚热带季风海洋气候特点。
同时,岭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中原文化一脉相承。而岭南有临海之利,又有悠久的海外通商历史,使岭南不仅接触了各方海外文化,商业也随之繁荣,商业文化往往追求务实性、适应性和创新性。正是这样的地域条件,造就了岭南“多元共存,商文合流”的文化特质。这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无疑也对岭南园林的造园布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中国私家园林的建筑布局形式
在中国的私家园林布局中,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生活区与园林区相对分隔,这种类型的园林精髓在于园林区,园林包围建筑,空间结构以自然空间为主,建筑在其中起辅助、点缀作用,从属于自然空间环境。此布局方式在江南园林中较为常见。
另外一种是生活区和园林区相互融合,这种类型一般是建筑包围园林,园林空间往往是作为建筑的一个室外空间场所,因此可以称为“庭园”,以区别于自然空间为主的造园形式。岭南古典园林多采用此布局方式。
三、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手法比较分析
在众多岭南园林中,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岭南晚清四大名园,有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以及佛山梁园。这四座园林无论从规模还是造园艺术上都堪称岭南园林艺术的精华之作,四座名园的造园布局形式虽然都具备岭南园林布局的某些共同特征,同时又各具特点
3.1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位于顺德大良,建于清嘉庆年间。园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后经过多次改建、扩建逐渐形成格局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清晖园的布局特点可用“前庭后院”来形容,整个园从布局上可分为三个区域,南部为庭,筑以方池,满铺水面,亭榭边设,明朗空旷,可以说是园中的主要景观核心;中部由船厅、惜阴书屋、花苲亭、真砚斋等建筑组成,南临池水、敞厅疏栏、叠石假山、林荫径畅,为全园的重点所在;北部由竹苑、归寄庐、笔生花馆等建筑小院组成,楼屋鳞毗,巷道幽深,是园中的宅院部分。三个区域之间通过池水、院落、花墙、廊道、楼厅形成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的园区景色,“园中有园”。
从清晖园的布局结构可以看出,其建筑布局南疏北密,西高东低,将大面积的庭园空间布置于南面和东面,西面和北面则通过建筑组合形成天井、巷道。这种“前庭后院”的布局结构,充分利用了岭南地区风向条件的特征,夏季凉风从东南面通过前庭吹响后院住宅,尤其是清晖园南面以大面积的几何形“水庭”作为开敞式庭园,达到了更为有效的降温效果,对气候条件的利用正显示了其高超的造园布局手法。后院中建筑组合而成的巷道、天井也能为组织自然通风带来有效的措施,这种相对密集的布置,使建筑的墙体、门窗、院落等可以长时间处于阴影之下,减少了阳光的辐射,从而营造了一个适宜南方居住的舒爽生活环境。
水庭 船厅庭院
东侧庭园 巷道
3.2东莞可园
可园园主人是清末东莞博厦村的张敬修,1850年始建,至1864年才基本建成,此后又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可园具有岭南其他三大园所没有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它临湖、近路、傍江,自然风光极为优雅。它把厅堂、住宅、书斋、庭院、花圃等艺术糅合在一起,亭台楼阁、山水桥榭、厅堂轩院一应俱全。可园的布局结构按功能和景观来划分,大致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入口所在,用于接待和人流主要出入的枢纽,由入口门厅、六角“半月亭”、接待用的草草草堂和葡萄林堂等建筑组成;第二部分为款宴、眺望和消暑的场所,有可轩、邀山阁、亚字厅等,是可园主要活动场所;第三部分为沿湖的一组建筑,是游览、居住、读书、琴乐、绘画、吟诗的场所,有可堂、雏月月池馆船厅、钓鱼台等。
可园的布局方式,体现了“建筑绕庭布局”的特点,将居住功能的建筑物沿园的四周布置,以连廊、墙形成一个几何形的围合空间,该围合空间宽敞开阔,能取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园中的日常生活都围绕庭园为中心,比如南面入口的六角半月亭,西面的亞字厅,北面的可堂这些主要的厅堂都朝向了中心庭园。另一方面,为了营造庭园空间层叠错落,曲折迂回空间效果,园内设置曲折的敞廊把各种建筑连在一起,又将庭园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景观空间,具有视线遮挡作用的叠石造型假山和拜月亭,也很好地起到了庭园空间划分的作用,体现了“藏”的造园手法。
可园的另一个布局特点还体现在对外部自然环境的借景上,一是东北面建筑临湖而建,设有游廊,可至雏月月池馆船厅、观鱼簃、湖心亭,饱览可湖湖光秀色。二是园中筑“高楼”,张敬修在《可楼记》中曰:“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可园可楼之顶邀山阁楼高四层,整个东莞城景尽收眼底,近可观园内美景,远可观江水如带田野争碧,充分地把周边优美的自然环境内纳入园中。
可园庭园 可楼
3.3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坐落于广州番禺南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历时五年建成。其园占地面积仅三亩,约1590平方米,为岭南四大园中面积最小一处。但布局紧凑,小中见大。厅堂楼榭,山石池桥配置得当,尤以池桥与水亭榭为胜,庭园虽小,却清雅幽深。余荫山房以一条游廊拱桥可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半部结石为池,呈长方形,建筑物布置于水池南北,池北为“深柳堂”,是昔日园主人起居之处,池南设“临池别馆”,紧邻东南面大门门厅,可视为接待宾客的前厅;东半部为园中主要景观空间,池水八角环流,池心筑八角形石基,上为“玲珑水榭”,水边点缀孔雀亭、来熏亭。 “以小见大”可以说是余荫山房最主要的一个布局手法,这从园的入口处理便有所体现。入口门厅的小院跨过门洞穿过狭窄的绿荫过道,达到园中以水为主的水庭,虽然庭园不大,但经过入口曲折狭长空间的对比,达到了园内空间豁然开朗的感觉。园内建筑布局紧凑,尺度宜人,把有限的用地面积更多地让给庭园,通过突出庭园空间也达到了获得更开阔空间的效果。庭园以东西贯通的几何形水池为主,西面为矩形,东面为八角形,上有八角形水榭,东西两部分通过游廊拱桥进行空间分隔,强化了空间层次,使人产生“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视觉效果。矩形水池和廊桥、玲珑水榭之间也是呈现了轴线对称的一种关系,这也是从京城皇家园林的造园布局手法中得到了借鉴。
廊桥
余荫山房水庭 玲珑水榭
3.4佛山梁园
梁园是清代中晚期佛山梁氏私家园林的总称。梁园始建于嘉庆、道光年间,时至咸丰初年,鼎盛时规模宏大,占地二百余亩,包括“无怠懈斋”、“十二石斋”、“寒香馆”、“群星草堂”、“汾江草庐”等园林建筑群组。梁园布局精妙,不拘一格,宅邸、祠堂、园林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布局结构上,东侧为宅第区,供梁氏族人居住、待客,宅第共三路,各分三进,为“三间两廊”式民居建筑,建筑开间小,进深大,中间以天井分隔,是典型的传统岭南民居形式;中部为刺史家庙,家庙即祠堂,是梁氏族人祭祀、处理族内事务的场所;梁园的精华为位于西侧的园林区,由“群星草堂”、“秋爽轩”、“船厅”组成回廊,圍合成庭园,由于园主梁久华晚年好石,故其庭园也是围绕“石”为主要的造景要素,大小奇石千姿百态,石庭西侧连接水庭,和岭南园林中常见的几何形水池不同,梁园的水庭采取了自由分散的自然池岸造型,湖池上有笠亭、韻桥,极具写意庭园的诗情画意,楼高两层的“船厅”位于石庭和水庭之间,成为园内最佳的观景地。
梁园巷道
水庭 家庙
画意,楼高两层的“船厅”位于石庭和水庭之间,成为园内最佳的观景地。
梁园在总体布局反映了广府民居中族群居住的特色,强调生活化,实用性。同时,其庭园空间的营造又大量吸取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借景、对景等技法运用恰到好处,反映了岭南园林多元性的地域文化特征。
四、岭南园林的布局造园理念
从岭南四大名园的布局特点分析可以看出,岭南园林十分强调地域环境特征,认为顺应地域和自然环境,是创造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因素。同时,造园追求生活的真实,更加注重园林的实用性、交际性,一是园林造园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园林生活只是全部生活的一小部分,反应在布局上,是园林和住宅融为一体,这在四大园中均有体现;其次是结合岭南的地理气候特点,造园通常都比较周密地考虑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建筑布局注重朝向、通风、防晒、遮阳。最后,岭南园林和岭南文化一样,多元兼容,其布局手法吸收了皇家园林、江南园林、甚至西方园林建筑布局的特点,不拘于某种形式,只要“万物皆备于我”,便可接纳融合,为我所用,博各家之长。
参考文献:
[1] 陆琦 《岭南私家园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7
[2]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佛山梁园》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3]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余荫山房》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4]岭南建筑经典丛书《东莞可园》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5]岭南建筑经典丛书《顺德清晖园》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1.8
[6]刘斯奋 谭运长《清晖园》 人民出版社 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