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致良知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校长。
  2017年6月,担任阳光教育集团六盘水北大培文学校高中部校长,组建起一支执行力、战斗力强劲的队伍。
  2018年9月,担任新都巴德美际学校中学部执行校长,负责中学部全面工作,并在招生、招聘、教师培训、课程开发等方面取得极大的成效。
  2020年4月,担任四川省成都市建平学校常务副校长及中学部校长。
  目前,担任四川省广安友谊加德学校高中部校长。
  他说,这两三年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施展教育抱负的更大平台,正在逐梦的路上。
  他有脚踏实地的稳重,也有改革教育的使命感。对学校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有较深领会与心得,尤其在学校文化构建方面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他说:“教育就是致良知。良知教育,主要依靠教育者的良知。心灵的事业,必须用心灵去做。当教育者的良知不被私欲和愚昧所遮蔽,教育才能实现成就人的目的,学生才能通过我们的教育来自我发展,实现未来的幸福。教育的本质才算真正复归。”
  以下为陈校长自述。
  ■观点:回归教育本质的,应该是“慢教育”
  所谓“慢教育”之“慢”,应包含以下这几层意思:第一,以“致良知”为教育目的,而不是考试。第二,以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为重要内容,而不只是书本。第三,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是成绩和分数。第四,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而不只是老师、学校的决定。第五,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形成对真理的探求精神,而非功利下的高压。第六,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发展个性,不搞灌输式的整齐划一。第七,因材施教并多元化评价学生,使之获得健全人格,树立自信。第八,保持耐心,静待花开。
  这让我又想到了孔子的教育。谁都不能否认孔子的教育是良好教育的典范,其教育内容不止于小六艺,更有大六艺。他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也不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对他们的教育着眼于人格的完善和终身的发展,而非为名位利禄。他鼓励学生为守道义甘于贫贱,认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鼓励学生为国为民,而不为卿大夫及个人私利。对贼仁残义者,他鼓励学生“鸣鼓而攻之”。他没有“快教育”的那种急躁和浮浅,而是循循善诱。孔子的学习不是灌输式的,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坚持兴趣第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总之,慢教育的实质就是全人教育,从而才是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回归教育本质,实行慢教育,才能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前途和希望。
  ■德育: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
  我国香港的学校称德育为“灵育”,我喜欢这个词,觉得它更能体现教育的本质。
  人乃天地之心,灵乃人心之动。心之灵动,形成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铸就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所以,灵虽为心之一念,意之一瞬,却正是心性之发端,德行之始基。
  今日之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历史转型中,人们的心灵世界正经历着各种蜕变与转化,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愈加复杂多元。这就决定了今天的学生在家庭教育、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也是愈加复杂多元。
  而应试教育的高压,升学竞争的残酷,学校没有多元的教育服务,使得他们的生长环境十分严酷。农村的很多孩子还面临父母外出打工,不能享受家庭温暖等困境。所有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到孩子的心灵世界,然后表现在他们的行为上。比如缺乏理想、信仰,没有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功利,不知体贴父母。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有的学生甚至连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而这些问题的实质,都是心灵的问题。
  因而,學校的教育,关键在靠近“心”,即重视学生的心灵世界。要抓住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心。教育无心,教育就无灵魂。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的教育天地才可能越走越广阔。
  ■课堂革命: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
  “革命”一词最早见于《周易·革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按我的理解,革新而巨变者谓之革命,革新而渐变则谓之改良。而改革开放四十名年来,除科技领域外,“革命”一词极少出现,尤其在教育领域。这不能不令人思考: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提倡“课堂革命”而不是“课堂改革”?我们的课堂需要革什么命?课堂革命该如何发生?
  大家知道,自1905年废除科举考试以来,我们的课堂基本实行的是夸美纽斯大教学理论支撑下的班级授课制。此课堂形式应工业革命而生,适应当时大机器生产培养熟练技术工人的需要,所以历四百年而不衰。但自一战、二战以后,西方在科技领域出现了重大飞跃,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引领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人才的需求类型也相应出现深刻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教育向前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在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教育模式有待改进。而改进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模式的滞后。课堂才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能真正发生作用。所以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模式的根本改变。
  既然是课堂革命,那就要求课堂要发生颠覆性改变。决定课堂最根本的当然是课堂模式。因而,课堂革命其实就是要革课堂模式的命,即必须推翻传统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模式。不是小修小补改进课堂上某些教学技巧,而是整个改变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教学方式。
  其实,课堂模式的改变本身并不难,就是明证“作秀”的“高效课堂”。但要使课堂普遍而深刻地发生改变,关键点是教育者思想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没有改变,课堂革命很难真正发生。所以有人指出,课堂革命首先是心灵的革命。什么才是心灵的革命?就是教育者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旧的教学模式的弊害,从心里认同、接受并自觉践行新的课堂模式;专家不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校长不要停留于作秀的层面,教师不能停留于应付的层面。
  当然,人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受利益关系决定和支配。所以改变课堂模式的关键,还在于改变评价人才的标准和选拔人才的机制。这是撬动课堂革命的有力杠杆,也是课堂革命最终的动力之源。
  只有课堂革命成功了,中国教育的改革才算真正成功。只有教育成功了,才能使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更好地进步,进而为大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文课:要重视作文的“道”
  作文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作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教育中为学生发展创设的教育空间。是由教师和学生、教育环境等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我把当前普遍存在的作文课程的现状形象概括为:窄、矮、短、暗。窄,指我们的作文课程形式太过单一,范围太过狭窄。矮,指我们的教学着眼点太低,不能将能力目标上升为素养目标。短,是指作文学习呈短期性、临时性、碎片化,而未将其一体化贯通,未有长远眼光和课程化设计。暗,是指没有明确甚至正确而稳定的写作目标,为作文而作文。而以上现象,我认为又是我们的教学主体不能自觉突破考试的局限所致。总根源在教育主体的自我局限。
  作文的目的,最早《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之说,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则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韩愈则提出了“文以载道”。欧阳修认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姚鼐认为:“义理为干,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鲁迅为文,则是为了“唤醒国人”,“引起疗救的注意”。
  当下不少老师、学生,只把作文当作一种技巧,多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下功夫。这当然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但这些均是“术”的层面,深刻的思想、有补于世的担当才是作文的“道”。如果我们忽略了思想的积累,忽略了社会的责任,把作文玩成文字游戏,那就把写作变为雕虫小技,本末倒置了。我们现在一些同学的作文之所以流于肤浅或者老套,写出的文章不能启发人、感染人,味同嚼蜡,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其他文献
园有静观、动观之分,这一点我们在造园之先,首要考虑。何谓静观,就是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网师园,后者如苏州拙政园。人们进入网师园,宜坐宜留之建筑多,绕池一周,有槛前细数游鱼,有亭中待月迎风,而轩外花影移墙,峰峦当窗,宛然如画,静中生趣。至于拙政园径缘池转,廊引人随,与“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
期刊
虽然莱昂诺拉·卡灵顿时常被定义为一位英国超现实主义女画家、德国画家马克思·恩斯特的"缪斯",但她的绘画创作与其文学写作相融相生,并与其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卡灵顿的文学和艺术创作经历了新月初探期、满月过渡期和残月成熟期三个重要阶段,各阶段借鉴的文化灵感和采用的审美意象各有侧重.除了超现实主义,还包括崇奉强大女性神祇的异教文明和凯尔特神话,以及墨西哥前哥伦布时期文化及民间传统等等.本文通过例证和分析不同阶段文学和绘画之间"双联画"式的互文创作,旨在揭示卡灵顿如炼金术士般对新旧大陆不同魔幻意象的融合,挑战了固有的
一、知识结构rn二、复习建议rn1.注重经历统计过程、掌握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rn统计这部分内容重点是数据分析活动.因此教师可结合趣味性与实效性设计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
期刊
新批评代表人物兰色姆自称继承了康德思想,但其"诗歌本体论"却对康德美学实施了改造.从艺术自律论看,康德"美的无功利说"强调审美愉悦的主观普遍可传达性,兰色姆则认为诗歌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应重建客观的、异质的"世界肉体".从语言论看,康德"艺术美"通过感性想象力与智性概念的协同发动、在追求概念的完善性中企及"理性理念"的象征,而兰色姆以诗歌"肌质"所代表的感性话语对抗概念确定性的"构架",推崇意义的多种可能性和含混.从认识论看,康德将审美导向主观普遍性,艺术与科学共同将人类引向超验的理性世界,而兰色姆则坚持以
批判教育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能力、批判精神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批判教育学为视角,运用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对高中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行为、教学倾向等进行分析,发现接受批判教育学理论培训的教师在口语教学中能采用“提问式”进行教学,教师的语言比率更高,提问数量更多,提问题指向明确,能够提出让学生批判性思考的问题,使批判能力得到锻炼和养成。
民众与戏剧的关联思考肇始于18世纪中后期,与启蒙时代社会政治思考息息相关.在早期法国民众戏剧理念的建构中,梅西耶的剧论扮演了重要角色.民众戏剧是"人民"问题的延伸,与政治美德、公民身份、自由平等、国家民族、理想政体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梅西耶憧憬共和理想,以戏剧为培养政治美德的教育手段,倡导与之呼应的戏剧美学革新,成为民众戏剧运动的重要先行者.
乘车穿过了郭塔尔得山洞,便走入瑞士东南的特精省,这是意大利人种的瑞士,一切风物也是南欧的了。最惹人注意的,房屋在山北都是灰色,忽然变为耀目的粉白色─—但白色里处处透露着衰老腐旧,反不及北方的灰色那样新鲜。  特精省的南端是罗迦诺城,临着一座爪形的湖,这座湖由意大利和瑞士两国分领。若是坐在汽船上,绕湖一周,左边一站是意大利的,右边一站是瑞士的,虽然居民都说着意大利话,可是一边热狂于法西斯主义,一边是
期刊
布朗肖以《亚米拿达》为代表的"纯叙事"只与追寻小说作品源头的无限进程récit相关,是布朗肖思考小说作品源头的独特方式.这类叙事既是让故事空间瓦解的"不可能"的叙事,亦是返回récit并以其为讲诉对象的"叙事的叙事".在这样的"纯叙事"写作中,叙事会遭遇让叙事不再可能的空间,并让小说作品的源头亦即文学作为"不在场"显现.这样的显现将不仅意味着对小说作品源头"不可能"本质的揭示,而且还意味着在小说作品源头处敞开一个让作品不再可能的"无作"空间.最后,正是对"无作"空间的承载让小说作品获得其艺术性.
在编者编辑本期稿件的同时,著名作家余华出现在一家培训机构的讲台上,面对中学生讲授“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一时间引发巨大争议。  有文学爱好者痛心疾首“文学已死”,也有乐观的评论者认为作家教作文有利于中学生。“文学已死”的理由无非是作家“不务正业”,竟然“自甘堕落”地做起应试教育的培训老师。乐观的评论者则认为以余华当下中国著名作家的身份,指导中学作文本身是无可厚非且绰绰有余的。事实上,这两种观点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四川某地的李大爷为了看病,和老伴转了好几趟车终于赶到某知名医院,却被告知医院为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已取消了现场挂号服务,就医需要“网上预约”。这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易如反掌,对于老年人却是难事,取消现场挂号让“慢了一拍”的一些老人求医问药很是受阻。  在“快一拍”的信息化、智能化社会中,有很多事情让“慢了一拍”的群体只能“望网兴叹”。  针对这种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