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音乐教学不仅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也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为更好地体现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的、审美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感知、认识音乐,获得审美满足,并得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 培养方式
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是用旋律、节奏等构成音乐的特殊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而音乐自身的美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充分表现。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快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里美好的东西。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堂就要创新,要大胆改革。
我国教育大多停留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法上,整节课由教师一人大包干。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乎乎,而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如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即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如欣赏一首乐曲时,老师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发言,谈谈他们对这首乐曲的情绪、情节、韵味、形象等的感受。如把小鸟的叫声想象为少女在动听地歌唱,把蝴蝶优美的飞舞想象为少女的翩翩起舞。教师运用各种不同手段,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促使他们展开联想,诱使学生在发现、思考中领悟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学习主动性及参与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有了一定想象能力后,会把储存在大脑里的丰富想象表现出来,创造一种新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结合纯正的音乐趣味、良好的音乐技巧和准确的音乐知识,以挖掘和表现音乐艺术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老师就奖励谁。”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上课故意让学生找错,要求他们用质疑态度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陶冶情操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创新能力需要积极的心态,没有积极的形态就没有积极的行动,不会有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可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学生会被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樂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既然要让学生创新,就得首先为学生营造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所以,我首先改变上课场地。教室里没有讲台、桌子、椅子,我可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时与他们用商量语气共同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既成为他们的老师,又成为他们的朋友、合作伙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环境是这种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有横向延伸和发展,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艺术中,感受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都收到极佳的效果,从而提高音乐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 培养方式
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独特的魅力,是用旋律、节奏等构成音乐的特殊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塑造艺术形象的,而音乐自身的美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充分表现。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在音乐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应该说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音乐兴趣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让学生每每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快体验,音乐课堂便能成为学生精神的家园,音乐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成为其心里美好的东西。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堂就要创新,要大胆改革。
我国教育大多停留在“一言堂”、“填鸭式”的教法上,整节课由教师一人大包干。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乎乎,而根本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如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即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能让学生说的,老师不说;能让学生做的,老师不做,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点拨。如欣赏一首乐曲时,老师不要先讲,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发言,谈谈他们对这首乐曲的情绪、情节、韵味、形象等的感受。如把小鸟的叫声想象为少女在动听地歌唱,把蝴蝶优美的飞舞想象为少女的翩翩起舞。教师运用各种不同手段,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境感染,促使他们展开联想,诱使学生在发现、思考中领悟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学习主动性及参与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在有了一定想象能力后,会把储存在大脑里的丰富想象表现出来,创造一种新的事物。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的时候,结合纯正的音乐趣味、良好的音乐技巧和准确的音乐知识,以挖掘和表现音乐艺术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在课上,我故意安排错误的讲解和示范,在课前告诉学生:“老师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知识时,在示范演唱和演奏时都故意安排了一些错误,谁发现的错误多,老师就奖励谁。”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对老师的盲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上课故意让学生找错,要求他们用质疑态度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陶冶情操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而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打好基础。创新能力需要积极的心态,没有积极的形态就没有积极的行动,不会有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可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学生会被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樂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既然要让学生创新,就得首先为学生营造民主、融洽、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所以,我首先改变上课场地。教室里没有讲台、桌子、椅子,我可以走到学生中,与学生围坐在一起,甚至像小孩子一样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唱唱、跳跳。在讲授知识时与他们用商量语气共同讨论,征求他们的意见,从而既成为他们的老师,又成为他们的朋友、合作伙伴,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标新立异。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上课形式的变化,其实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环境是这种变化的实质,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知识的同时有横向延伸和发展,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整体素质。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艺术中,感受音乐的美,创造美的音乐,都收到极佳的效果,从而提高音乐教育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