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对打火石角色的哲学思考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不同时期教师的角色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最早的“中心”到后来的“导演”;再由“导演”过渡到“演员”;接着从“演员”变成了“观众”……也许,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育资源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需要不同的角色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每种角色都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作为教师或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地去领会和运用。
就目前的科学教育现状,把老师当作一根火柴,教师用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熊熊知识大火,不愧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师是导演,努力引导学生去点火;教师又是演员,与学生一起点火;教师是观众,是学生点起知识之火的欣赏者、赞美者、共享者……然而,从学生的潜能发展来说,我觉得,让老师当作打火石更佳。老师把自己放在“打火石”的角色上,用自己打石产生的智慧火星,引导代表学生的棉芯自己点着,并使代表学生潜力的燃油自主供应棉芯燃烧。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更显主动,形成的知识将更有结构性。换种说法就是教师促进的是学生内生性成长,而不仅仅是外延式增长。当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打火轮的方向和按打火轮的轻重和速度;同时用防风墙挡住周围伺机想扑面火苗的各种弯风。
也许我们习惯了教学中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之火是老师给点燃的,学生自己只是将这火燃烧得更大更旺。把老师当成打火石,本质上就是把“启发”分开,在教学中老师“启”、学生“发”,也就是说,老师只是帮助学生积极创造点火的条件,知识之火是学生自己点燃的,并在自己的努力下把知识之火烧大、烧旺。前者,就是把老师当火柴,这种角色的老师,“启”和“发”都是自己做的,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新知。虽然差别就那么半步,但其产生的影响将是非常的深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体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着整个民族未来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可以说:失之毫厘,差之万里。绝非危言耸听。
2.打火石角色课堂的动态生成
发挥教师的打火石功能,能促使学生科学素养更好地动态生成。在教学行为细节上如何处理,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打火石的作用呢?下面我就今年所上的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时教师的三个细节行为处理来做些回顾和分析。
2.1 细节一:导入新课的“形式创新”。
师出示:两杯外表看似一样的冷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观察。
师操作:把相同量的淀粉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里面,并搅拌。
生观察:放入淀粉后变化。师启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生思考:由于一杯是热的,一杯是冷的。师引导:探索物体的冷热很有必要。
[打火石设计理念]:努力创设学习情景,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相互交流,诱导学生竞争和共享,让个人的优点成为大家共同的优势。巧妙地运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放入淀粉后引起的不同变化,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简单实验设计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点燃探究冷热程度的火花,形象、具体、生动。既是学生日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又是区别热水与冷水最简单、最明显的实验,有效地提升了实验的价值;同时产生问题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驱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2.2 细节二:比较四杯水的冷热的“过程创新”。
师引导:你能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2杯冷热不同的水吗?怎么倒?
生操作:很容易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师提问:那3杯、4杯呢?该怎么倒?
生交流:相互交流后操作观察。
师追问:那如果叫你到10杯……100杯……,能倒出更多的冷热不同的水吗?
师请教:就是倒出来后,你又是怎么去区别出来呢?……
[打火石设计理念]:实验的设计精妙是教学活动精彩的关键,本实验并没有叫学生直接去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而是承接“细节一”的冷热不同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去倒冷热不同的水,通过倒水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冷热的程度,使知识概念内生性有机形成,倒成功后又自觉将“科学的知识”转化成“科学的行为”。它来自于生活,又能回到生活中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获得了真实的科学知识,还发展了他们的各种科学能力。在倒冷热不同的水时有从2杯,再到3杯、4杯、5杯一直到无数,遵循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个性的特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使教师真正起到打火石的功能。有了这些铺垫,再过度到要准确区别,必须用准确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温度,也就水到渠成。
2.3 细节三:评价激励调节的“方法创新”。
师鼓励:今天你表现有很大的进步,奖你一张白纸。
师奖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奖你两张白纸。
师启示:他讲得真好!奖白纸一张,刚才听清楚了吗?谁能来重复一遍?
师引导:刚才讲的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改进的意见吗?……
师激励: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探究交流,有什么成果拿回来与老师共享。
师反馈:今天没有白纸奖到的同学还有哪些?——现在,请这些同学将桌子上的实验器材收拾整齐,我也奖大家一张纸,这么好的白纸!
师要求:这张白纸大家拿回去后,设法编一张有关“温度和温度计”相关内容的小报,看看谁编得更有创意,更有人阅读?
[打火石设计理念]:充分引导学生共享是教学成功的有效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学会科学表达和倾听、评价,是提升学生探究成效的关键一步;也是使小组、个人财富变成团体共同财富的必经之路。在交流时,教师能有效地营造好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在充满激情地参与互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是本节课教学细节非常成功的一笔,并给讲得好(认真听)的学生奖励白纸来强化学生倾听的好习惯。课中用白纸激励学生发言,课尾又用白纸激励学生整理实验器材,课后又让学生用奖来的白纸编写一张有关“温度和温度计”相关内容的小报,回来与同学共享,这张白纸成了引导、激励学生交流共享的红线,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真是绝妙。
打火石功能体现在教材处理的创新上,体现在教学结构安排的有机上,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上,体现在作业设计的增效中,体现在实验设计的点睛之处。事实证明: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打火石,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能促进学生形成有结构的科学素养。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化,不同时期教师的角色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从最早的“中心”到后来的“导演”;再由“导演”过渡到“演员”;接着从“演员”变成了“观众”……也许,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育资源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需要不同的角色综合运用,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每种角色都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和各自不同的优势和不足,作为教师或教育管理者需要认真地去领会和运用。
就目前的科学教育现状,把老师当作一根火柴,教师用星星之火去点燃学生的熊熊知识大火,不愧是一种不错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师是导演,努力引导学生去点火;教师又是演员,与学生一起点火;教师是观众,是学生点起知识之火的欣赏者、赞美者、共享者……然而,从学生的潜能发展来说,我觉得,让老师当作打火石更佳。老师把自己放在“打火石”的角色上,用自己打石产生的智慧火星,引导代表学生的棉芯自己点着,并使代表学生潜力的燃油自主供应棉芯燃烧。这样,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更显主动,形成的知识将更有结构性。换种说法就是教师促进的是学生内生性成长,而不仅仅是外延式增长。当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打火轮的方向和按打火轮的轻重和速度;同时用防风墙挡住周围伺机想扑面火苗的各种弯风。
也许我们习惯了教学中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之火是老师给点燃的,学生自己只是将这火燃烧得更大更旺。把老师当成打火石,本质上就是把“启发”分开,在教学中老师“启”、学生“发”,也就是说,老师只是帮助学生积极创造点火的条件,知识之火是学生自己点燃的,并在自己的努力下把知识之火烧大、烧旺。前者,就是把老师当火柴,这种角色的老师,“启”和“发”都是自己做的,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新知。虽然差别就那么半步,但其产生的影响将是非常的深远,不仅关系着学生个体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关系着整个民族未来迎接未来挑战的能力和发展的潜力。可以说:失之毫厘,差之万里。绝非危言耸听。
2.打火石角色课堂的动态生成
发挥教师的打火石功能,能促使学生科学素养更好地动态生成。在教学行为细节上如何处理,教师才能更好地发挥打火石的作用呢?下面我就今年所上的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温度和温度计》时教师的三个细节行为处理来做些回顾和分析。
2.1 细节一:导入新课的“形式创新”。
师出示:两杯外表看似一样的冷水和热水引导学生观察。
师操作:把相同量的淀粉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里面,并搅拌。
生观察:放入淀粉后变化。师启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生思考:由于一杯是热的,一杯是冷的。师引导:探索物体的冷热很有必要。
[打火石设计理念]:努力创设学习情景,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相互交流,诱导学生竞争和共享,让个人的优点成为大家共同的优势。巧妙地运用“问题情景”,让学生发现放入淀粉后引起的不同变化,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简单实验设计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点燃探究冷热程度的火花,形象、具体、生动。既是学生日常熟视无睹的现象,又是区别热水与冷水最简单、最明显的实验,有效地提升了实验的价值;同时产生问题冲突,激活学生思维,驱使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2.2 细节二:比较四杯水的冷热的“过程创新”。
师引导:你能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2杯冷热不同的水吗?怎么倒?
生操作:很容易倒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师提问:那3杯、4杯呢?该怎么倒?
生交流:相互交流后操作观察。
师追问:那如果叫你到10杯……100杯……,能倒出更多的冷热不同的水吗?
师请教:就是倒出来后,你又是怎么去区别出来呢?……
[打火石设计理念]:实验的设计精妙是教学活动精彩的关键,本实验并没有叫学生直接去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而是承接“细节一”的冷热不同概念的形成引导学生去倒冷热不同的水,通过倒水的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冷热的程度,使知识概念内生性有机形成,倒成功后又自觉将“科学的知识”转化成“科学的行为”。它来自于生活,又能回到生活中去,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科学的兴趣,获得了真实的科学知识,还发展了他们的各种科学能力。在倒冷热不同的水时有从2杯,再到3杯、4杯、5杯一直到无数,遵循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关注了学生个性的特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使教师真正起到打火石的功能。有了这些铺垫,再过度到要准确区别,必须用准确的工具——“温度计”来测量温度,也就水到渠成。
2.3 细节三:评价激励调节的“方法创新”。
师鼓励:今天你表现有很大的进步,奖你一张白纸。
师奖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奖你两张白纸。
师启示:他讲得真好!奖白纸一张,刚才听清楚了吗?谁能来重复一遍?
师引导:刚才讲的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还有改进的意见吗?……
师激励:同学们可以在课后去探究交流,有什么成果拿回来与老师共享。
师反馈:今天没有白纸奖到的同学还有哪些?——现在,请这些同学将桌子上的实验器材收拾整齐,我也奖大家一张纸,这么好的白纸!
师要求:这张白纸大家拿回去后,设法编一张有关“温度和温度计”相关内容的小报,看看谁编得更有创意,更有人阅读?
[打火石设计理念]:充分引导学生共享是教学成功的有效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学会科学表达和倾听、评价,是提升学生探究成效的关键一步;也是使小组、个人财富变成团体共同财富的必经之路。在交流时,教师能有效地营造好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在充满激情地参与互动。让学生学会倾听是本节课教学细节非常成功的一笔,并给讲得好(认真听)的学生奖励白纸来强化学生倾听的好习惯。课中用白纸激励学生发言,课尾又用白纸激励学生整理实验器材,课后又让学生用奖来的白纸编写一张有关“温度和温度计”相关内容的小报,回来与同学共享,这张白纸成了引导、激励学生交流共享的红线,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真是绝妙。
打火石功能体现在教材处理的创新上,体现在教学结构安排的有机上,体现在教学方法的灵活上,体现在作业设计的增效中,体现在实验设计的点睛之处。事实证明:教师把自己看成是打火石,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能促进学生形成有结构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