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精彩的实验探究课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b35606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科版八上《声音的特征》课后的“WWW”,有这样的一道题: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拨动刻度尺使它振动,听见了什么?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后,刻度尺的振动频率有什么变化?音调有什么变化?(如图1)本人在讲授新课时将这个实验改成了课堂探究实验,因这一变化,给我带来不少惊喜和一些感悟。
  【课堂实录片段一】
  甲学生展示:将刻度尺按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刻度尺。
  听到了“噗噗”地声音。
  学生乙:这个声音是尺子撞击桌面的声音,不是尺子振动的声音。
  多数学生附和,并提供建议:要压紧尺子。
  学生甲依言操作,“噗噗”地声音小了一点,但仍盖住了其它的声音。
  学生丙将一抹布递上:垫在下面试试。
  甲同学垫上后,用力压紧尺子后拨动,“噗噗”地声音几乎没有了。
  甲同学一做完,学生丁立即举手:老师,我们听到的是手拨尺子时,手划过尺子端点的声音,这个声音应该仍然不是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甲同学楞在那儿,求助的目光转向老师。
  教师微笑,不置可否。
  此言一出,一片哗然,不少学生拿起尺子操作起来。
  七嘴八舌地议论:
  “这个声音确实不是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好像还听到轻微的呼呼地声音”
  课堂中很是热闹。
  教师环顾四周微笑地:同学们我们再请一个同学给我们演示一次,并说说我们到底应该听那个声音?
  丁拿着尺子走到讲台前,一边演示一边解说。
  “手滑过尺子时肯定是有声音的,但我们应该听得是手离开尺子后,尺子继续振动发出的声音,就是这个呼呼地声音。”
  教师:同学们认同吗?
  学生的声音此起彼伏:“认同”“就是这个声音”……
  丁同学继续边演示边解说:“我们不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轻拨和重拨刻度尺,比较两次的声音,我们发现尺子振动的幅度越大,听到的声音也越响。”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同学们实验探究完成得非常好,关于这个实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要压紧尺子”
  “不能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
  教师:对,为什么不能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呢?我刚才在巡视时还看到有的组将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改变呢?
  
  学生:老师是我们这组这样做的,后来改过来了,因为我们发现这是两次对比实验,不好比较响度了。
  学生:是的,如果这两组对比实验中,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敲击的力度都发生变化,不好比较响度和振幅的关系了。
  我所教的这个初二(3)班是直升班,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比较高,物理课刚刚才上了三节课,学生们就能通过相互合作交流,默契配合近乎完美地完成了这个实验,原本我是准备引导学生排除实验过程中的干扰因素,然而不需我的参与,他们就能从这个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让我深切感受到我的这些学生的身上潜藏着一股求知的激情和难以预测的智慧,课上到这儿我也和同学们一样很兴奋,头脑中闪过一个词:孺子可教,但也不好教,在接下来进行音调与频率关系的探究实验中,鉴于学生的表现,我决定放手,让学生继续用刻度尺来做这个探究实验,在课前备课时,我也做了这个实验,我发现如果只做两组对比实验的话,很难将两次的声音比较出来,如果第一次尺子伸出较短,用手拨动后,尺子能量衰减很快,听到的多是手划过尺子的声音,如果伸得较长,尺子振动频率过小,音调低,又听不见尺子振动的声音,除非在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能够将两次尺子的声音区分开。
  在这样一个嘈杂的实验课堂上,我很想看看我们这群聪明又肯动脑筋的学生如何完成这个探究。
  【课堂实录片段二】
  学生实验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师巡视。
  教室里声音嘈杂,有学生做实验时尺子和桌面碰撞发出的声音,有学生之间的讨论声。
  教师走到一学生桌前:你能告诉我你的实验结论吗?
  学生边演示边解释: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的力拨尺子,我听到尺子伸出桌面长的音调低,伸出桌面短的音调高。
  教师:你能确定你听到了音调的变化吗?
  学生有点不自信地点头。
  旁边一学生叫了起来:老师,我觉得听不出来,区别不是很大。
  一学生附和:我把耳朵贴近在上面听,也不能区分两次的音调不同。
  教师微笑:你们再试试。
  附近的学生听了,都把头低了下来贴近刻度尺,相互研究起来。
  教室里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脸上的表情大多凝重。
  一学生举手兴奋地大声说:老师,如果我连续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不断拨动,就能听到音调渐渐的变化,就如同初学钢琴的人,可能难以单独区分“dou”“rai”两个音,在音调上他们区分不大,但如果连起来弹,就可辨别两音的高低了。
  教师激动地:太好了,你不仅能想到通过连续的拨动感知声音的变化,而且能举这样的一个通俗的例子来帮助理解,真聪明!
  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在这个实验的探究过程中,我原以为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会为了实验而实验,应付了事,但他们能从干扰因素中抓住现象的本质,不肯放弃、锲而不舍的专研,让我也不由的佩服,我为自己遇到这样的学生感到高兴,但也同时感到了压力,面对这样的一群聪明、悟性极高的学生,教师该如何引导他们,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有所感悟:
  张宪魁教授说过:我们要陪着学生从起点看向终点,教师只有弯下腰来才能看到学生所看到的风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施展才华,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展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何谓“引导”?是如同将走向岔路的孩子领回正路,而不是代替他们走路一样?这样的一种引导可以保证学生不走弯路,可以让学生尽快获取知识,然而,挫折、荆棘是人生所必经的,知识的获取过程亦是如此,一位伟人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是的,本节课中如果在学生最初遇到问题时,教师立即以一个智者的身份将方法告知的话,学生就不可能有后来精彩的表现,也就搏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个体,三十个学生就有三十个隆重的存在,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可能就有三十个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生命课堂,精心预设,重视生成,掌握课堂的教学方向,放低姿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
  曾经有一个说法:作为一个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诚然,教师的一桶水是必须的,然而现在的教育不仅要注满一杯水,而是要点燃一把火,点燃一把思维之火,教师应当追求智慧的课堂,教师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有足够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让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我们应当追求这样的课堂:让学生走进思维的世界,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使学生的思维飞扬起来!这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一堂成功的课是看看学生在你的课堂中有效思维的时间,就是看学生在你的课堂中获得了多少成长,而不仅仅是获得了某些知识,这样的教育观念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如何能成为智慧的教师?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何能不辜负我们可爱的学生?我们任重而道远。
其他文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帮手,因此高效率的利用实验是现在课堂教学的关键,除了教材上安排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外,教师如果能巧妙的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有趣的小实验,并适时运用于课堂教学,将会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  虽说是小实验,却能在教学中发挥它的大的作用。  1 增进学生与物理的感情  因为小实验的实验器材都是取
1 引言  地磁场的三要素在中学地理教材中早已提及,科学家们通过实验的方法很早就对其进行了测定.这次我们对地球提出了疑问,并且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实验研究,估测出了地磁场的三要素(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磁偏角及磁倾角),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2 实验的操作过程  2.1 地磁场水平分量的测量  实验材料:小磁针、筷子、漆包线、开关、细缝衣针、电位器、学生电源、木板、硬纸筒、木螺丝、电工胶布、毫安表、学
索尔—普尔玛特(Saul Perlmutter)等三位天体物理学家因“通过对遥远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宇宙在加速膨胀,这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宇宙的认识.就好比我们往空中抛一小球,小球非但没有被引力拉回,反而以越来越快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  宇宙学作为现代科技的最前沿,在物理教学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早在2002年下半年制订的全日制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对此已经给出
1855年,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发现在磁场中运动的金属板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电流,被称为电涡流,也叫傅科(Foucault)电流,这是傅科在电磁学方面的重要发现.  1 电涡流效应的概念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块状的金属导体置于变化着的磁场中,或在固定磁场中作切割磁力线运动时,金属导体内就要产生感应电流,该电流流线在金属导体内呈闭合回线,类似水的旋涡形状,故称之为电涡流,这种现象称为电涡流效应.  
1 教材分析  1.1 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力学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二力平衡知识和弹簧测力计的实际应用,教材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