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意识是公民素质的重要构成,合格的社会公民应该具备健康的公民意识,即认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和应履行的社会责任。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人”的因素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人”的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公民意识教育渐渐成为一种共识。中职学生是中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公民意识状况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共性,又具有中职学生的个性。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要求及研究意义。
关键词:中职生;公民意识;要求;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38-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职生群体公民意识缺失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何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要求与研究意义,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民与公民意识
1.1 公民
在我国,通常是这样来界定“公民”的:所谓公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概念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公民”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有区别;第二,“公民”与民主密切相关,真正意义的公民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第三,现代意义的公民具有独立、平等、自由等基本特征。第四,公民意味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待关系。具体而言,表现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权利义务的平衡。
2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他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这种意识,广泛的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层含义,主要有主体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公德意识、爱
国意识与人文意识。另外,公民还应当有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了解历史的历史文化意识;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环境生态与环保意识;监督国家公务员正确行使权利的监督意识;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文化意识等。所有这些都应当是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品质与公民行为,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一个在思想品德上合格的公民,应当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2 中职学生公民意识要求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职学生是未来的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未来的从职者,中职学生要发展自己,成就事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有良好的公民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对中职学生的具体要求是:“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职学生应具有的两个层次的公民意识是协调一致的,普通高中生公民意识要求是中职学生应具有的主体公民意识要求,而职业意识则是对中职学生公民意识的核心要求,是前一种意识的延伸和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职业教育特点。
3 研究当前中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3.1 公民意识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的指导思想。《决议》还把“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作为今后 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来实施。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概念,《纲要》也第一次提出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这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行为准则。可见,增强公民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重任。中职学生作为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对其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以此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3.2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变,淡化了社会成员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固定化的身份界限,而强化了作为市场主体不同社会成员的共同的基本身份——“公民”的角色。这对增强公民意识提出了客观要求,又为增加公民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的现代化,呼唤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现代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特别是民主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法制健全和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公民政治地位与法律地位的确立,公民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点和精神支柱。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对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关注和重视,往往也是出现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莫不如此。同时,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许多重大的变化,而体制、法律及管理等方面的完善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容易淡化和失落。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殊为必要。
3.3 公民意识教育是教育面向21 世纪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都有许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针对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出现的青少年公民意识缺陷与失落、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美国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韩国把促进每一个公民完美的品格作为其教育目的;日本1996年7月通过的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发展方向》报告中,提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教育口号,而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被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当代教育和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不久前,国际教育局发表公民教育专集讨论世界公民教育问题。最近,“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是实现个人发展和建设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良好关系的最好手段;十分强调青少年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同生活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培养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3.4 有利于改变当前中职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现状。
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家,公民意识尤其是民主、法律和公民权利意识素来较为淡薄,加上长期以来公民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公民教育制度不健全,致使公民意识培养处于落后状态。旧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公民教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取消了公民课程;学校德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政治教育所代替,公民教育根本没有地位。公民教育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据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现代公民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抽样调查,当前青少年公民意识不强并有淡化的趋向。在所调查的1009名大、中、小学生中,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意识小中大学生比例分别 79.5%、73.5%和 61.4%,但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却十分淡薄,平均只有 20.2%;社会公德意识比例分别为 90.4%,48.3%和 42.5%;自觉遵守法纪的意识分别为 87.1%,61.2%和 28.6% 。这几方面的意识取向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与社会要求距离增大的趋向,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普通中学生,中职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淡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较多。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迫切性。
3.5 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步入社会
在目前这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容易淡化和失落。就社会状态而言,公民意识浓厚的社会比公民意识淡薄的社会更容易建立稳定持久的道德和法治秩序,而公民意识的缺失则极易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公民意识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要求能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效果;(2)德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效果;(3)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效益的德育效率。”
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特别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通过现代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年轻一代的公民意识和现代人格。通过对中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使中职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接受公民与国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素养、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形成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公共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等,具有科学观念、民主智慧和理性参与精神,养成独立、自主人格,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体,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分子的中职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具有了公民意识,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J].教学研究,1997 (7): 31.
3 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东方出版社,2001.
关键词:中职生;公民意识;要求;研究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38-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中职生群体公民意识缺失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何中职生公民意识的要求与研究意义,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中级技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公民与公民意识
1.1 公民
在我国,通常是这样来界定“公民”的:所谓公民是指拥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概念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公民”是一个历史概念,其内涵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含义有区别;第二,“公民”与民主密切相关,真正意义的公民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出现;第三,现代意义的公民具有独立、平等、自由等基本特征。第四,公民意味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对待关系。具体而言,表现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权利义务的平衡。
2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对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他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成员精神和物质生活共同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依据,这种意识,广泛的表现在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多层含义,主要有主体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公德意识、爱
国意识与人文意识。另外,公民还应当有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意识;了解历史的历史文化意识;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资源的环境生态与环保意识;监督国家公务员正确行使权利的监督意识;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文化意识等。所有这些都应当是我国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公民意识,养成良好的公民品质与公民行为,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公民。一个在思想品德上合格的公民,应当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和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2 中职学生公民意识要求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 ”中职学生是未来的中级技术人才,作为未来的从职者,中职学生要发展自己,成就事业,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应有良好的公民意识。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指出对中职学生的具体要求是:“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荣誉、独立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视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立志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确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提高自我就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合法权益;遵守校纪校规和职业岗位规范。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诚实守信,敬业爱岗,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乐观向上,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职学生应具有的两个层次的公民意识是协调一致的,普通高中生公民意识要求是中职学生应具有的主体公民意识要求,而职业意识则是对中职学生公民意识的核心要求,是前一种意识的延伸和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中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中生的职业教育特点。
3 研究当前中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
3.1 公民意识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都明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提出“在把物质文明建设得更好的同时,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并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的指导思想。《决议》还把“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作为今后 15年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来实施。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第一次提出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概念,《纲要》也第一次提出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这也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行为准则。可见,增强公民意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是落实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措施。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的重任。中职学生作为青少年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更应对其加强公民意识的教育,以此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3.2 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变,淡化了社会成员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固定化的身份界限,而强化了作为市场主体不同社会成员的共同的基本身份——“公民”的角色。这对增强公民意识提出了客观要求,又为增加公民意识提供了客观条件。社会的现代化,呼唤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而现代公民意识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途径。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现代公民意识,特别是民主与法律意识。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法制健全和高度民主、文明的社会。公民政治地位与法律地位的确立,公民民主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中介点和精神支柱。也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对公民教育和公民意识培养的关注和重视,往往也是出现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莫不如此。同时,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许多重大的变化,而体制、法律及管理等方面的完善需要较长的过程。这一时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容易淡化和失落。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公民意识培养殊为必要。
3.3 公民意识教育是教育面向21 世纪人们共同关注的课题
面向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都有许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针对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同时出现的青少年公民意识缺陷与失落、青少年公民意识培养成了各国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不少国家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报告中,都把道德价值和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提到了议事日程。美国强调培养青少年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和必备的道德品质;韩国把促进每一个公民完美的品格作为其教育目的;日本1996年7月通过的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日本教育发展方向》报告中,提出让孩子拥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教育口号,而国际意识、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公民意识被列为生存能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公民教育已成为世界当代教育和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一个关注点。不久前,国际教育局发表公民教育专集讨论世界公民教育问题。最近,“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是实现个人发展和建设个人与集体、国家之间良好关系的最好手段;十分强调青少年道德价值、学会与人共同生活等公民素质的培养。可见,注重现代公民意识培养是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
3.4 有利于改变当前中职学生公民意识薄弱现状。
我国是一个封建传统影响根深蒂固的国家,公民意识尤其是民主、法律和公民权利意识素来较为淡薄,加上长期以来公民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公民教育制度不健全,致使公民意识培养处于落后状态。旧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几乎没有公民教育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一度受“左”的思想的影响,取消了公民课程;学校德育在相当长时期内为政治教育所代替,公民教育根本没有地位。公民教育的薄弱导致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缺乏和淡化。据广州市现代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现代公民素质研究课题组的抽样调查,当前青少年公民意识不强并有淡化的趋向。在所调查的1009名大、中、小学生中,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意识小中大学生比例分别 79.5%、73.5%和 61.4%,但关心时事政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却十分淡薄,平均只有 20.2%;社会公德意识比例分别为 90.4%,48.3%和 42.5%;自觉遵守法纪的意识分别为 87.1%,61.2%和 28.6% 。这几方面的意识取向均呈现出随年龄增长而与社会要求距离增大的趋向,这是值得重视的现象。青少年时期,特别是中学阶段,是公民意识,尤其是权利与责任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注重这个时期的公民意识培养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较普通中学生,中职学生的公民意识总体淡薄,行为习惯存在问题较多。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和迫切性。
3.5 有利于帮助中职学生健康成长、步入社会
在目前这种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公民意识,尤其是公德心、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等容易淡化和失落。就社会状态而言,公民意识浓厚的社会比公民意识淡薄的社会更容易建立稳定持久的道德和法治秩序,而公民意识的缺失则极易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公民意识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的有效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要求能顺利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在效果;(2)德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外在效果;(3)以最少的时间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效益的德育效率。”
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要特别注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通过现代教育和文化建设,培养年轻一代的公民意识和现代人格。通过对中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使中职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之前,接受公民与国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素养、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形成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公共意识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等,具有科学观念、民主智慧和理性参与精神,养成独立、自主人格,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社会主体,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分子的中职生,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具有了公民意识,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J].教学研究,1997 (7): 31.
3 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东方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