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9、10期“写作支招”栏目《“传情文本”写作思维探索》文中我们提到了传情文本写作需要思考读者感受文本情感的途径、文本情感的表现形式、文本传递情感的载体和文本情感的集中强化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期我们将继续探讨最后一个问题。
我们在了解了情感的感受途径、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的承载载体、情感的强化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传情文本写作的操作方法。
(一)传情文本写作的基本思维环节
其实任何事件和景物,于其本身并无任何情感,只是这些事件和景物的某些部分、某些特点与人类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只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这些事件和景物,并不能起到传递人类情感的作用。譬如,一朵花独自开放在无人观赏的原野,在自然中自生自灭,这朵花没经过人们任何的思维加工,那么这朵花便不能传递任何的情感。凡是被作者写入文本中的事件和景物,必然着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为了传递某种确定的情感,作者就得对这些事件或景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能传递某种情感的一些特点凸显出来,强化这些特点与人类情感的联系,这样被写进作品中的事件或景物才能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总结出了传情文本写作的基本思维环节。
我们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阐释传情文本写作的四个基本思维环节。
1.确定所要传递之情感
很明显,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的目的就在于传达他那淡淡的哀愁,抒发自己难得的片刻宁静。也就是说,朱自清在动笔写作此文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此文所要传递的情感是什么,作者十分清楚后面的写作过程都必须指向这种情感。
2.思考情感之表现形式
作者在确定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接着思考的便是这种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宁静的表现形式,作者选取了行为动作和心理意识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比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作者选择悄悄出门、独自一人踱步、不知不觉到家门、轻轻推门等行为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淡淡的哀愁。同样,这些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则是作者选择通过自我意识来表现自己淡淡的哀愁和对片刻宁静的喜悦。
3.选择承载情感之载体
在明确了所传之情和所传之情的表现形式之后,接着思考的便是用什么载体来承载这种情感。很明显朱自清所借助的载体是乐景,即给人宁静、美好的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作者是以这种乐景反衬出自己淡淡的哀愁和对宁静美好的向往。
4.加工传情载体之方法
在选定承载情感的载体之后,朱自清并没有直接客观地再现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的真实情景,而是根据传情的需要,把不适宜传情的景物全部去掉,用大量笔墨来强化与情感紧密相联的那些景物特点,这便是对传情载体的思维加工。比如以下一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从生活常识来看,我们相信整个荷塘的叶子和荷花并不都是十分美好,也有一些叶子出水并不高,甚至打了卷,开着的荷花有的生了虫,有的已呈病态。但为了写出月下荷塘的美景来反衬自己的淡淡的哀愁和表达对宁静的渴望,朱自清写作时便滤去了荷叶、荷花不好的一面,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令人心驰神往的乐景来。这便是对承载情感的载体进行思维加工。只有通过思维加工后的载体才有资格承载情感。
(二)传情文本的思维加工方法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把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景物加工成乐景,来传达自己淡淡的哀愁和难得的片刻宁静。这种方法,是先有情,然后才选择景物对其加工,使景物具有传情之作用。同样的道理,对于写入传情文本中的事件来说,仍然要根据传情之需要,对事件进行刻意加工,使事件获得传情的资格。笔者归纳和梳理出了几种“传情记叙文写作”的思维技巧,呈现于后。
1.景随情迁,境随心转,事随意变
这是传情文本思维加工的基本原则。为了传情达意,要么因情造景、因心置境、因意设事,要么随情改景、随心修境、随意择事。其中的“迁”“转”“变”“造”“置”“设”“改”“修”“择”便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只不过思维加工的目的方向是为了传情,通过思维加工后,这些景、境、事便滤去了不宜传情的因素,保留并强化了传情的因素。思维加工后的景、境、事便着上作者的情感色彩,已失去了部分的客观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因情而造的景。
2.再现情感形成过程
有时,把情感产生的细节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眼睁睁地看着主人公一步步地陷入情感深处,如陷入失望、陷入绝境、心灰意冷,这时的读者随着阅读过程体验着一种伤心欲绝的心理历程。比如《窦娥冤》这一戏曲,便是把张驴儿如何一步步地走进窦娥家庭、毒死亲爹、威逼窦娥婆媳、状告窦娥婆媳、使窦娥无奈认罪、最终窦娥蒙冤被斩等过程残忍地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伤心过程。所以,这种思维加工方法能使文本有效地强化情感的深濃程度。
3.诉诸感觉
所谓诉诸感觉,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能引起情感之往事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起读者的五官感觉产生与情感相应的反应。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其中写道: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此文中,作者把项脊轩若干次改造的细节变化、妪对往事的回忆、大母对“我”的关心以及长辈对“我”的期望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读者亲临其境一般,使读者感同身受,读者的五官感觉皆随着作者的叙述而产生悲哀的情绪反应。
诉诸感觉的另一种方式,便是把情感所引起的五官感觉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详细地刻画出来。极度悲哀的人眼睛是呆滞无神的,看见一切事物都毫不在乎,眼睛里没有色彩,没有起伏;耳朵常常是听若无闻,一切声音听起来都好像一个样,没有高低,没有长短,没有乐声,没有噪音;鼻子失去了嗅觉的功能,无所谓香与臭;舌头没有味觉,吃饭饭不香,吃糖糖不甜,一切酸甜苦辣都味同嚼蜡;皮肤失去了敏感性,感觉一切外物都十分冷,床是冷的,空气是冷的,握住别人的手也感觉冰凉,即使是三伏天也感觉冷得透不过气来。这种直接把反应悲哀情绪的五官感觉有意甚至是夸张式地刻画出来,是常见的一种思维加工方式。
4.选择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传达情感,能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常常能够拉近文中的“我”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与读者在面对面的交流,能把读者拉入文章中的情境,让读者与作品中的“我”共同经历着悲欢离合。所以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最适宜抒发情感,把哀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现摘录部分。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这段文字,文章采用“我”(作者)与“你”(十二郎)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将“我”的怀疑、不平、痛苦、悲哀一股脑儿直接倾诉出来,好像“你”就在听“我”哭诉一般,使“我”的哀情完全释放出来。所以,将事件加工成第一人称叙述的亲身参与的方式,也能有效地传递情感。
客观的事件、景物本身无所谓情感,而要使这些事件、景物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事件、景物进行加工改造,通过一系列的详略取舍加工,使其能够凸显情感的要素更加强化、明显,而与情感无关的要素则逐渐淡去,甚至全部去掉。当然对这些事件、景物进行加工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思维方法,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技巧。本文提供的方法只是對一些常见的思维技巧进行的归纳总结,不必生搬硬套。要想写好传情文本,还需要孩子们在写作的实战中对以上思维技巧融会贯通。
五、文本情感传递的操作方法
我们在了解了情感的感受途径、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的承载载体、情感的强化方法的基础上,归纳了传情文本写作的操作方法。
(一)传情文本写作的基本思维环节
其实任何事件和景物,于其本身并无任何情感,只是这些事件和景物的某些部分、某些特点与人类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只是客观地、真实地再现这些事件和景物,并不能起到传递人类情感的作用。譬如,一朵花独自开放在无人观赏的原野,在自然中自生自灭,这朵花没经过人们任何的思维加工,那么这朵花便不能传递任何的情感。凡是被作者写入文本中的事件和景物,必然着上了作者的情感色彩。为了传递某种确定的情感,作者就得对这些事件或景物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能传递某种情感的一些特点凸显出来,强化这些特点与人类情感的联系,这样被写进作品中的事件或景物才能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总结出了传情文本写作的基本思维环节。
我们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来阐释传情文本写作的四个基本思维环节。
1.确定所要传递之情感
很明显,朱自清写作《荷塘月色》的目的就在于传达他那淡淡的哀愁,抒发自己难得的片刻宁静。也就是说,朱自清在动笔写作此文之前,就已经明确了此文所要传递的情感是什么,作者十分清楚后面的写作过程都必须指向这种情感。
2.思考情感之表现形式
作者在确定要传递的情感之后,接着思考的便是这种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宁静的表现形式,作者选取了行为动作和心理意识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比如,“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作者选择悄悄出门、独自一人踱步、不知不觉到家门、轻轻推门等行为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淡淡的哀愁。同样,这些句子“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则是作者选择通过自我意识来表现自己淡淡的哀愁和对片刻宁静的喜悦。
3.选择承载情感之载体
在明确了所传之情和所传之情的表现形式之后,接着思考的便是用什么载体来承载这种情感。很明显朱自清所借助的载体是乐景,即给人宁静、美好的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作者是以这种乐景反衬出自己淡淡的哀愁和对宁静美好的向往。
4.加工传情载体之方法
在选定承载情感的载体之后,朱自清并没有直接客观地再现塘上月色和月下荷塘的真实情景,而是根据传情的需要,把不适宜传情的景物全部去掉,用大量笔墨来强化与情感紧密相联的那些景物特点,这便是对传情载体的思维加工。比如以下一段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从生活常识来看,我们相信整个荷塘的叶子和荷花并不都是十分美好,也有一些叶子出水并不高,甚至打了卷,开着的荷花有的生了虫,有的已呈病态。但为了写出月下荷塘的美景来反衬自己的淡淡的哀愁和表达对宁静的渴望,朱自清写作时便滤去了荷叶、荷花不好的一面,并通过自己的想象极力渲染出令人心驰神往的乐景来。这便是对承载情感的载体进行思维加工。只有通过思维加工后的载体才有资格承载情感。
(二)传情文本的思维加工方法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一文中,把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景物加工成乐景,来传达自己淡淡的哀愁和难得的片刻宁静。这种方法,是先有情,然后才选择景物对其加工,使景物具有传情之作用。同样的道理,对于写入传情文本中的事件来说,仍然要根据传情之需要,对事件进行刻意加工,使事件获得传情的资格。笔者归纳和梳理出了几种“传情记叙文写作”的思维技巧,呈现于后。
1.景随情迁,境随心转,事随意变
这是传情文本思维加工的基本原则。为了传情达意,要么因情造景、因心置境、因意设事,要么随情改景、随心修境、随意择事。其中的“迁”“转”“变”“造”“置”“设”“改”“修”“择”便是思维加工的过程,只不过思维加工的目的方向是为了传情,通过思维加工后,这些景、境、事便滤去了不宜传情的因素,保留并强化了传情的因素。思维加工后的景、境、事便着上作者的情感色彩,已失去了部分的客观性。“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因情而造的景。
2.再现情感形成过程
有时,把情感产生的细节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眼睁睁地看着主人公一步步地陷入情感深处,如陷入失望、陷入绝境、心灰意冷,这时的读者随着阅读过程体验着一种伤心欲绝的心理历程。比如《窦娥冤》这一戏曲,便是把张驴儿如何一步步地走进窦娥家庭、毒死亲爹、威逼窦娥婆媳、状告窦娥婆媳、使窦娥无奈认罪、最终窦娥蒙冤被斩等过程残忍地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也经历着跌宕起伏的伤心过程。所以,这种思维加工方法能使文本有效地强化情感的深濃程度。
3.诉诸感觉
所谓诉诸感觉,有两种方式,一是把能引起情感之往事的细节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引起读者的五官感觉产生与情感相应的反应。比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其中写道: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此文中,作者把项脊轩若干次改造的细节变化、妪对往事的回忆、大母对“我”的关心以及长辈对“我”的期望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同读者亲临其境一般,使读者感同身受,读者的五官感觉皆随着作者的叙述而产生悲哀的情绪反应。
诉诸感觉的另一种方式,便是把情感所引起的五官感觉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详细地刻画出来。极度悲哀的人眼睛是呆滞无神的,看见一切事物都毫不在乎,眼睛里没有色彩,没有起伏;耳朵常常是听若无闻,一切声音听起来都好像一个样,没有高低,没有长短,没有乐声,没有噪音;鼻子失去了嗅觉的功能,无所谓香与臭;舌头没有味觉,吃饭饭不香,吃糖糖不甜,一切酸甜苦辣都味同嚼蜡;皮肤失去了敏感性,感觉一切外物都十分冷,床是冷的,空气是冷的,握住别人的手也感觉冰凉,即使是三伏天也感觉冷得透不过气来。这种直接把反应悲哀情绪的五官感觉有意甚至是夸张式地刻画出来,是常见的一种思维加工方式。
4.选择第一人称叙述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传达情感,能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常常能够拉近文中的“我”与读者的距离,好像“我”与读者在面对面的交流,能把读者拉入文章中的情境,让读者与作品中的“我”共同经历着悲欢离合。所以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最适宜抒发情感,把哀情传达得淋漓尽致。比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现摘录部分。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几何不从汝而死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这段文字,文章采用“我”(作者)与“你”(十二郎)面对面交流的形式,将“我”的怀疑、不平、痛苦、悲哀一股脑儿直接倾诉出来,好像“你”就在听“我”哭诉一般,使“我”的哀情完全释放出来。所以,将事件加工成第一人称叙述的亲身参与的方式,也能有效地传递情感。
结语
客观的事件、景物本身无所谓情感,而要使这些事件、景物起到传递情感的作用,就必须对这些事件、景物进行加工改造,通过一系列的详略取舍加工,使其能够凸显情感的要素更加强化、明显,而与情感无关的要素则逐渐淡去,甚至全部去掉。当然对这些事件、景物进行加工时,不必拘泥于某一种思维方法,常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技巧。本文提供的方法只是對一些常见的思维技巧进行的归纳总结,不必生搬硬套。要想写好传情文本,还需要孩子们在写作的实战中对以上思维技巧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