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产业扶贫作为政府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其中农业扶贫是我国贫困地区尤其是直过民族地区开展扶贫工作的首选形式。农业扶贫成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民族地区尤其是以农业为主的偏远直过民族地区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营盘村发展特色农业虽具有显著的自然优势,但因其特殊的历史发展条件,在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进行农业扶贫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关键词:直过民族地区 农业扶贫 营盘村
2018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1]云南省德宏州营盘村自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通过政府各部门及当地居民的不懈努力,其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进行脱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以营盘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该地区实施农业扶贫开发的情况与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为营盘村扶贫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实际借鉴。
一、营盘村概况
(一)自然人文概况
德宏州具备显著的自然生态优势, 地处中切割中山区,是低热暖坡山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2]营盘村地处西山乡西南方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2公里,据芒市6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帕软和杏欢村民小组距离营盘村村委会最远,其他的村民小组都在村委会附近。2017年末,全村共有人口645户2522人,营盘村是一个典型的景颇族村,景颇族高达百分之九十二以上。
(二)农业发展情况
营盘村共有耕地9453亩,其中水田2411亩,旱地7042亩,人均耕地3.56亩;拥有林地28327亩,人均林地10.67亩。种植业方面,甘蔗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农作物,亩产可达7吨,利润在1000元左右,当地有专门的制糖厂收购。谷子和玉米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部分田地较多的居民有余粮才出售。烤烟种植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在政府实行控产量和控面积的“双控”政策下,烤烟亩产收入可达到4000-5000元。坚果、四季豆、无筋豆、西番莲作为当地政府鼓励种植的新型作物,当前种植面积及产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养殖业方面,营盘村每家农户都养殖牲畜,如杂交猪、小耳朵猪、水牛、黄牛等,并仍旧延续传统饲养方式,牲畜长势缓慢,扣除粮食和饲料等成本,剩余利润甚微。
(三)当地实施农业扶贫的概况
自2017年以来,芒市政府先后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368万元,辐射带动3493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蚕桑、坚果等特色产业,扶贫效果成效明显。营盘村共有645户,人口2522人,建档立卡户共有168户556人,截止到2017年底,经营盘村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汇总,初选出脱贫户共28户108人。通过政府的帮贫政策,村民的收入情况已有所改观,脱贫人数也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虽然能让政府能按时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任务,但卻很难保证贫困户能实现可持续增收和永久脱贫。直过民族地区受传统保守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若想实现其真正的脱贫,需要改变其“等要靠”的思想,增强其商品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最终达到使这些贫困户长效脱贫的目标。
二、营盘村农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云南省德宏州营盘村自农业扶贫开发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农业是“直过民族”地区人民获取生存能量供给之源,也是实现财富累积的重要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模式,是“直过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3]国家基于这一背景,运用农业扶贫政策带动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盘村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之一,在扶贫的过程中给予了丰厚的的农业优惠政策,在农业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好转的同时,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如“等要靠”的思想比较严重,过分依赖政府;思想保守,担心风险,不乐于接受政府推出的新型农作物;喜好吸烟喝酒,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据笔者了解,虽种植蔬菜、坚果、无筋豆、四季豆等政府推出的新型农作物的收入远高于种植甘蔗的收入,但多数村民仍旧选择种植甘蔗,而不愿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作物。由于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和发展意识较薄弱,进而导致了应对农业产业转型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缺乏
营盘村地区气候适宜种植坚果、香蕉、咖啡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但营盘村地区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所以在种植作物类别上,只能选择投资小并且见效快的农作物。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重要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4]若想通过发展农业促进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完成脱贫目标,必须修建水利基础设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营盘村的传统种植业以甘蔗为主,甘蔗的生长几乎不受水的限制,若想通过农业转型,达到扶贫的效果,如种植蔬菜,就会受到当地水资源的条件限制。
(三)培训体系不够健全,教育水平偏低
为了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芒市政府不定期开展农业培训。据了解,芒市政府开展的培训主要有养殖和种植技术的培训,如养猪、养牛技术,种植坚果、蔬菜技术,但通过与农民的访谈中得知,培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用。其原因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被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较低。笔者通过访谈得知,政府在组织相关培训时未充分考虑受培训者的受教育水平,因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受培训者消化吸收农业科技能力较低,进而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
(四)相关保障政策不完善
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保障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制定完善扶贫政策措施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政策制定实施是否因地制宜,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农业风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始终。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还包括政策风险等,而且风险有日趋增长,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5]营盘村农业发展的风险主要是价格风险和自然风险,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对营盘村的农业扶贫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营盘村景颇族村民长久以来以种植甘蔗为主,其主要原因是甘蔗方便管理,风险小,价格稳定,另外就是政府推出的新型作物,如蔬菜、烤烟等,受天气和价格的影响大,且政府在该方面的保障措施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新型农作物价格监管体系,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保障措施。 三、营盘村农业扶贫的路径分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的解决可以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由于直过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业发展相对滞缓。自然农业作为直过民族地区脱贫的主要经济类型,是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展的关键着力点。在充分探析调研地在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营盘村农业扶贫的发展路径。
(一)培养自力更生的精神,培育树立市场意识
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地位是阻碍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发挥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动贫困农民,培养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而培育和树立市场意识。
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从自产自销的小农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适当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控作用,促进商品经济的良性有序发展。第二,通过各项保障补贴措施的实施,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收益,进而增强对市场经济的信心。第三,要充分发挥典范的作用,通过致富带头人的影响,带动其他人的市场意识的树立。在直过民族地区农业扶贫的过程中,要调动广大贫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市场意识,靠其自力更生的能力来改变贫困局面。
(二)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服务支持
资金匮乏是制约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第一,继续推行农业惠民的相关政策,尤其在直接财政补贴的领域,着重加强对良种种植、技术推广及农机购置等的补贴力度,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第二,增加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建成旱涝保收、高產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第三,加强对直过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利用小额贷款等方式以满足贫困户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三)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人力资本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是直过民族地区农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的在贫困地区开展实用性的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技术农民,让农民通过提升自我的技能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和拓展扶贫对接渠道,例如通过与高校和农业局的长效合作,增强对贫困农民加强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第三,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后续的加工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水平来提升脱贫致富水平。
(四)建立脱贫后的保障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虽然直过民族地区可短期内能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实现“暂时脱贫”,但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进而出现扶贫地区治标不治本现象的出现,难以实现自我持续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继续落实各种农业扶贫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对建档立卡户实行直接补贴,通过制定和探索各种风险保障政策,扩大农业种养生产规模,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为进一步实现直过民族地区成功脱贫提供切实依据和重要动力,促进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政府需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对扶贫结果不断监督与巩固,防止返贫现象再现。这就要求政府一切以民生为重心,探索一条从“农业扶民”向“农业惠民”、 “农业富民”和“农业强民”的符合当地特色路径去开展扶贫工作,切实提高直过民族地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不断优化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结构。直过民族地区的政府在注重农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引导一二三产业共同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增强招商引资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的力度,使劳动力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使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
四、总结
直过民族地区成功脱贫不仅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云南省德宏州发展农业具有特殊的自然优势,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优于其他的扶贫模式,通过增强自力更生精神,树立市场意识;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服务支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建立脱贫后的保障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进而更好地达到扶贫效果,增强了直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注释:
[1] 中国农业新闻网:受权发布: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 王玉红.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考——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甘肃农业,2011(05):59-60.
[3] 杨海东,杨会仙.“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06):85-89.
[4] 吴文朋.庆元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40-42.
[5] 辛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32-36.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云政发〔2017〕44号.
[2] 王玉红.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考——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甘肃农业,2011(05):59-60.
[3] 杨海东,杨会仙.“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06):85-89.
[4] 吴文朋.庆元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40-42.
[5] 辛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32-36.
作者简介:杨佳妮(1994-),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政府治理。
关键词:直过民族地区 农业扶贫 营盘村
2018年党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1]云南省德宏州营盘村自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通过政府各部门及当地居民的不懈努力,其中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进行脱贫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以营盘村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该地区实施农业扶贫开发的情况与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期为营盘村扶贫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实际借鉴。
一、营盘村概况
(一)自然人文概况
德宏州具备显著的自然生态优势, 地处中切割中山区,是低热暖坡山地,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该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2]营盘村地处西山乡西南方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2公里,据芒市67公里。全村国土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帕软和杏欢村民小组距离营盘村村委会最远,其他的村民小组都在村委会附近。2017年末,全村共有人口645户2522人,营盘村是一个典型的景颇族村,景颇族高达百分之九十二以上。
(二)农业发展情况
营盘村共有耕地9453亩,其中水田2411亩,旱地7042亩,人均耕地3.56亩;拥有林地28327亩,人均林地10.67亩。种植业方面,甘蔗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农作物,亩产可达7吨,利润在1000元左右,当地有专门的制糖厂收购。谷子和玉米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粮食,部分田地较多的居民有余粮才出售。烤烟种植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在政府实行控产量和控面积的“双控”政策下,烤烟亩产收入可达到4000-5000元。坚果、四季豆、无筋豆、西番莲作为当地政府鼓励种植的新型作物,当前种植面积及产量仍处于较低水平。养殖业方面,营盘村每家农户都养殖牲畜,如杂交猪、小耳朵猪、水牛、黄牛等,并仍旧延续传统饲养方式,牲畜长势缓慢,扣除粮食和饲料等成本,剩余利润甚微。
(三)当地实施农业扶贫的概况
自2017年以来,芒市政府先后投入产业扶持资金4368万元,辐射带动3493户建档立卡户发展蚕桑、坚果等特色产业,扶贫效果成效明显。营盘村共有645户,人口2522人,建档立卡户共有168户556人,截止到2017年底,经营盘村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核实汇总,初选出脱贫户共28户108人。通过政府的帮贫政策,村民的收入情况已有所改观,脱贫人数也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虽然能让政府能按时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任务,但卻很难保证贫困户能实现可持续增收和永久脱贫。直过民族地区受传统保守思想影响根深蒂固,若想实现其真正的脱贫,需要改变其“等要靠”的思想,增强其商品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利用当地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最终达到使这些贫困户长效脱贫的目标。
二、营盘村农业扶贫面临的问题
云南省德宏州营盘村自农业扶贫开发政策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农业是“直过民族”地区人民获取生存能量供给之源,也是实现财富累积的重要方式。进一步优化农业发展模式,是“直过民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3]国家基于这一背景,运用农业扶贫政策带动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营盘村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之一,在扶贫的过程中给予了丰厚的的农业优惠政策,在农业扶贫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然而扶贫地区经济社会好转的同时,问题也不断的暴露,如“等要靠”的思想比较严重,过分依赖政府;思想保守,担心风险,不乐于接受政府推出的新型农作物;喜好吸烟喝酒,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据笔者了解,虽种植蔬菜、坚果、无筋豆、四季豆等政府推出的新型农作物的收入远高于种植甘蔗的收入,但多数村民仍旧选择种植甘蔗,而不愿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农作物。由于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和发展意识较薄弱,进而导致了应对农业产业转型的积极性不高。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缺乏
营盘村地区气候适宜种植坚果、香蕉、咖啡等高原特色经济作物,但营盘村地区农民由于缺乏资金,所以在种植作物类别上,只能选择投资小并且见效快的农作物。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重要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4]若想通过发展农业促进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完成脱贫目标,必须修建水利基础设施,满足农业用水需求。营盘村的传统种植业以甘蔗为主,甘蔗的生长几乎不受水的限制,若想通过农业转型,达到扶贫的效果,如种植蔬菜,就会受到当地水资源的条件限制。
(三)培训体系不够健全,教育水平偏低
为了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在脱贫攻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芒市政府不定期开展农业培训。据了解,芒市政府开展的培训主要有养殖和种植技术的培训,如养猪、养牛技术,种植坚果、蔬菜技术,但通过与农民的访谈中得知,培训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用。其原因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被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较低。笔者通过访谈得知,政府在组织相关培训时未充分考虑受培训者的受教育水平,因受教育程度低导致受培训者消化吸收农业科技能力较低,进而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
(四)相关保障政策不完善
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保障政策的支持,政府部门制定完善扶贫政策措施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先决条件,政策制定实施是否因地制宜,直接影响到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实施效果。农业风险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性,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始终。农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包括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还包括政策风险等,而且风险有日趋增长,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各种风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5]营盘村农业发展的风险主要是价格风险和自然风险,完善的风险保障机制对营盘村的农业扶贫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营盘村景颇族村民长久以来以种植甘蔗为主,其主要原因是甘蔗方便管理,风险小,价格稳定,另外就是政府推出的新型作物,如蔬菜、烤烟等,受天气和价格的影响大,且政府在该方面的保障措施不完善,未建立有效的新型农作物价格监管体系,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有效保障措施。 三、营盘村农业扶贫的路径分析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问题的解决可以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由于直过民族地区特殊的自然、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工业发展相对滞缓。自然农业作为直过民族地区脱贫的主要经济类型,是直过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大展的关键着力点。在充分探析调研地在农业产业扶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营盘村农业扶贫的发展路径。
(一)培养自力更生的精神,培育树立市场意识
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地位是阻碍直过民族地区经济发挥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经济转向现代经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充分发动贫困农民,培养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而培育和树立市场意识。
第一,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符合地方实际的发展政策,通过政策引导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从自产自销的小农模式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并适当发挥市场的自我调控作用,促进商品经济的良性有序发展。第二,通过各项保障补贴措施的实施,使农民在市场经济中收益,进而增强对市场经济的信心。第三,要充分发挥典范的作用,通过致富带头人的影响,带动其他人的市场意识的树立。在直过民族地区农业扶贫的过程中,要调动广大贫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市场意识,靠其自力更生的能力来改变贫困局面。
(二)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服务支持
资金匮乏是制约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是解决农业发展问题的关键着力点。
第一,继续推行农业惠民的相关政策,尤其在直接财政补贴的领域,着重加强对良种种植、技术推广及农机购置等的补贴力度,进而提升当地农民的生产效率和积极性。第二,增加政府财政的支持力度,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建成旱涝保收、高產稳产的高标准农田。第三,加强对直过民族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利用小额贷款等方式以满足贫困户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三)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人力资本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强化辐射带动作用,是直过民族地区农业扶贫的重要突破口。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定期的在贫困地区开展实用性的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技术农民,让农民通过提升自我的技能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地方政府要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和拓展扶贫对接渠道,例如通过与高校和农业局的长效合作,增强对贫困农民加强种植、养殖等农业产业方面的专业培训。第三,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基础上加强产业链后续的加工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农户的科学技术水平,增强贫困农户的综合素质水平来提升脱贫致富水平。
(四)建立脱贫后的保障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虽然直过民族地区可短期内能通过国家扶贫政策和资金实现“暂时脱贫”,但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进而出现扶贫地区治标不治本现象的出现,难以实现自我持续的发展。
第一,政府应继续落实各种农业扶贫补贴政策,继续实施对建档立卡户实行直接补贴,通过制定和探索各种风险保障政策,扩大农业种养生产规模,增强农户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为进一步实现直过民族地区成功脱贫提供切实依据和重要动力,促进直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有序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二,政府需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建立扶贫的长效保障机制,对扶贫结果不断监督与巩固,防止返贫现象再现。这就要求政府一切以民生为重心,探索一条从“农业扶民”向“农业惠民”、 “农业富民”和“农业强民”的符合当地特色路径去开展扶贫工作,切实提高直过民族地区农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不断优化劳动力人口的就业结构。直过民族地区的政府在注重农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引导一二三产业共同参与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增强招商引资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的力度,使劳动力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使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与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
四、总结
直过民族地区成功脱贫不仅有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对我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云南省德宏州发展农业具有特殊的自然优势,农业产业扶贫模式优于其他的扶贫模式,通过增强自力更生精神,树立市场意识;增强财政投入力度,加大金融服务支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加人力资本;建立脱贫后的保障机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措施,进而更好地达到扶贫效果,增强了直过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
注释:
[1] 中国农业新闻网:受权发布: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 王玉红.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考——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甘肃农业,2011(05):59-60.
[3] 杨海东,杨会仙.“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06):85-89.
[4] 吴文朋.庆元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40-42.
[5] 辛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32-36.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文件.云政发〔2017〕44号.
[2] 王玉红.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的思考——以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J].甘肃农业,2011(05):59-60.
[3] 杨海东,杨会仙.“直过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以全国唯一德昂族乡三台山为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06):85-89.
[4] 吴文朋.庆元县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2(02):40-42.
[5] 辛岭.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S1):32-36.
作者简介:杨佳妮(1994-),女,汉族,籍贯:山东临沂,云南民族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当代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