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创意
我国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一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亡与否的敏锐感受,包裹在词人捍卫国土的决心与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之中,使得《渔家傲秋思》悲而不凉,突破了宋初之词的婉约风气,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此词“悲而不凉”的特点展开教学,并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借助对“穷塞主”之“穷”的评价,通过比较阅读,正面欣赏“穷”字,进一步体会词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
二、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感受词中意境,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情感。
2 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分析“穷塞主”中“穷”字背后的复杂情绪。
3 以写促思,让诗词特有的情感滋养学生心灵。
三、教学过程
(一)走进《渔家傲秋思》,感受“悲而不凉”
由学生对秋日的一般感受导入,来体会《渔家傲秋思》的另一种秋日情怀。
1 读懂《渔家傲秋思》
(1)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中的意象和词人流露的情感。
预设: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词中塞下之秋的“悲”。
(2)个别朗读,学生自主评价。
提示:我从这首词中读到了_________(意象/人物/典故等),感受到了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预设: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悲”中的异样情感,感受“悲而不凉”的意味,根据情感初步处理好自己的朗读。
2 读好《渔家做秋思》
(1)学生齐读后,师作诵读指导。
1)根据词意与情感需要把握节奏,划分节拍。
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根据作者抒发感情的需要重读需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定好诵读基调。
如:诵读上片特有的边塞秋景时语调应平稳、悠长,略带一种凄凉感。下片以抒情为主,诵时应把握好作者那种激昂、悲怆、惆怅而又不甘的心境变化。整首词诵读时要注意气沉声缓,尤其是最后一句,“人不寐”要语断气不断,“征夫”与“泪”注意停顿,徐徐而出。
(2)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再次配乐齐读,感受“悲而不凉”的意味,体会作者复杂情感。
(二)品昧《渔家傲秋思》,欣赏“悲而不凉”
1 出示以下材料,请学生思考并谈看法——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魏泰认为此一“穷”字带有贬义,意思是指《渔家傲》内容过于悲凉萧索,缺乏泱泱大国的气势和身为主帅的气魄。对此你有何看法?
预设:进一步体会“悲而不凉”,学生能初步正面欣赏“穷”字,能从词人内心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入手,充分肯定其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2 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品味“穷”字背后的复杂情绪一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自由读这首诗,说一说感受到的景与情。
教师稍作提示:边读边再现画面,诗中呈现的是什么场面,氛围如何,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意境与情感?
预设:学生基本能意识到这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
(2)将《渔家傲秋思》与《凉州词》对比阅读,分析异同点,细味上面资料中提到的“穷”字。
预设:
相同——题材相似,都是边塞诗词,都写到了边塞特有的景象和声音,这样的相同点学生基本都能总结出。
相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所选意象不同,营造意境有别。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这些有着浓郁边塞色彩和鲜明军旅生活特征的意象,渲染出塞外军营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而《渔家傲秋思》开篇借展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的雁、悲壮苍凉的边声,来表现词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整座城池于一“闭”字透出暗淡、寒冷、无生气的孤立情境与戒备森严、紧张不安的形势。
2)描写场面不同,抒发情感有别。《凉州词》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热烈场面,美酒使征人“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场景紧扣上片的景而来,再现了落日西沉时城门紧闭的孤城中,端着一杯浑浊烈酒的白发将军的形象,“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浊酒传递的是浓重真诚的乡愁和“归无计”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政治环境不同,形成风格有别。王翰所处的盛唐,统治者对军功的高度重视促使唐朝士子热烈地、自觉地去追求那种慷慨激昂、富于传奇色彩的边塞军旅生活,故《凉州词》一诗的基调是雄壮高昂的,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狂热的。范仲淹是处于内忧外患处境中的“穷塞主”,那一份亲临边塞所涌现的捍卫国土的决心和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使得《渔家傲秋思》悲而不凄、悲而不凉。
教师小结:在以上的对比阅读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范词流露了更为复杂厚重的情绪,文穷而后工,正是“穷”塞主之“穷”,造就了《渔家傲 秋思》的精彩。
3 学生诵读回味。
(三)改写《渔家傲秋思》,理解“悲而不凉”
《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艺术表现及情感内容令读者荡气回肠,作为作者的范仲淹,其忧天下、念苍生的襟怀更是成就了此词的流传千古。
1 请学生依据所搜集的范仲淹资料及下发的拓展资料《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梁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理解“悲而不凉”。
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人称代词,最好选用散文化笔调。
2 学生代表朗读自己的改写作品,师生作简单评价。
3 教师用《青州说寿:一个永匣的范仲淹》最后一句(“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作一小结。
(四)结束语
西夏未灭,边烽未熄,白发将军的热泪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那一份亲临边塞所涌现的捍卫国土的决心和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使得这首作品虽历经时间的淘洗,依然感人肺腑,不为时代潮流所淘汰。就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记住那些曾用生命推动历史车轮的人吧!
我国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一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亡与否的敏锐感受,包裹在词人捍卫国土的决心与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之中,使得《渔家傲秋思》悲而不凉,突破了宋初之词的婉约风气,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此词“悲而不凉”的特点展开教学,并以此为纵线贯穿全课,使课堂结构紧凑,板块清晰,主线分明,不蔓不枝,层层展开,循序渐进:借助对“穷塞主”之“穷”的评价,通过比较阅读,正面欣赏“穷”字,进一步体会词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
二、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感受词中意境,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情感。
2 在比较阅读中进一步分析“穷塞主”中“穷”字背后的复杂情绪。
3 以写促思,让诗词特有的情感滋养学生心灵。
三、教学过程
(一)走进《渔家傲秋思》,感受“悲而不凉”
由学生对秋日的一般感受导入,来体会《渔家傲秋思》的另一种秋日情怀。
1 读懂《渔家傲秋思》
(1)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中的意象和词人流露的情感。
预设: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词中塞下之秋的“悲”。
(2)个别朗读,学生自主评价。
提示:我从这首词中读到了_________(意象/人物/典故等),感受到了__________(意境/情感),所以我觉得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语调/轻重音等)。
预设: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悲”中的异样情感,感受“悲而不凉”的意味,根据情感初步处理好自己的朗读。
2 读好《渔家做秋思》
(1)学生齐读后,师作诵读指导。
1)根据词意与情感需要把握节奏,划分节拍。
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根据作者抒发感情的需要重读需突出和强调的词语。
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根据自己感受到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定好诵读基调。
如:诵读上片特有的边塞秋景时语调应平稳、悠长,略带一种凄凉感。下片以抒情为主,诵时应把握好作者那种激昂、悲怆、惆怅而又不甘的心境变化。整首词诵读时要注意气沉声缓,尤其是最后一句,“人不寐”要语断气不断,“征夫”与“泪”注意停顿,徐徐而出。
(2)学生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再次配乐齐读,感受“悲而不凉”的意味,体会作者复杂情感。
(二)品昧《渔家傲秋思》,欣赏“悲而不凉”
1 出示以下材料,请学生思考并谈看法——
魏泰《东轩笔录》卷十一记载:“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魏泰认为此一“穷”字带有贬义,意思是指《渔家傲》内容过于悲凉萧索,缺乏泱泱大国的气势和身为主帅的气魄。对此你有何看法?
预设:进一步体会“悲而不凉”,学生能初步正面欣赏“穷”字,能从词人内心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入手,充分肯定其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
2 出示王翰的《凉州词》,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品味“穷”字背后的复杂情绪一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自由读这首诗,说一说感受到的景与情。
教师稍作提示:边读边再现画面,诗中呈现的是什么场面,氛围如何,你能感受到怎样的意境与情感?
预设:学生基本能意识到这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同时也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
(2)将《渔家傲秋思》与《凉州词》对比阅读,分析异同点,细味上面资料中提到的“穷”字。
预设:
相同——题材相似,都是边塞诗词,都写到了边塞特有的景象和声音,这样的相同点学生基本都能总结出。
相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1)所选意象不同,营造意境有别。王翰的《凉州词》中,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这些有着浓郁边塞色彩和鲜明军旅生活特征的意象,渲染出塞外军营特有的情调,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塞外古战场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
而《渔家傲秋思》开篇借展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的雁、悲壮苍凉的边声,来表现词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整座城池于一“闭”字透出暗淡、寒冷、无生气的孤立情境与戒备森严、紧张不安的形势。
2)描写场面不同,抒发情感有别。《凉州词》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热烈场面,美酒使征人“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场景紧扣上片的景而来,再现了落日西沉时城门紧闭的孤城中,端着一杯浑浊烈酒的白发将军的形象,“一杯”与“万里”对比悬殊,浊酒传递的是浓重真诚的乡愁和“归无计”下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3)政治环境不同,形成风格有别。王翰所处的盛唐,统治者对军功的高度重视促使唐朝士子热烈地、自觉地去追求那种慷慨激昂、富于传奇色彩的边塞军旅生活,故《凉州词》一诗的基调是雄壮高昂的,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狂热的。范仲淹是处于内忧外患处境中的“穷塞主”,那一份亲临边塞所涌现的捍卫国土的决心和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使得《渔家傲秋思》悲而不凄、悲而不凉。
教师小结:在以上的对比阅读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范词流露了更为复杂厚重的情绪,文穷而后工,正是“穷”塞主之“穷”,造就了《渔家傲 秋思》的精彩。
3 学生诵读回味。
(三)改写《渔家傲秋思》,理解“悲而不凉”
《渔家傲秋思》一词的艺术表现及情感内容令读者荡气回肠,作为作者的范仲淹,其忧天下、念苍生的襟怀更是成就了此词的流传千古。
1 请学生依据所搜集的范仲淹资料及下发的拓展资料《青州说寿:一个永恒的范仲淹》(梁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短文,进一步理解“悲而不凉”。
提示: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人称代词,最好选用散文化笔调。
2 学生代表朗读自己的改写作品,师生作简单评价。
3 教师用《青州说寿:一个永匣的范仲淹》最后一句(“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推动历史车轮的人”)作一小结。
(四)结束语
西夏未灭,边烽未熄,白发将军的热泪撼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那一份亲临边塞所涌现的捍卫国土的决心和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使得这首作品虽历经时间的淘洗,依然感人肺腑,不为时代潮流所淘汰。就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记住那些曾用生命推动历史车轮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