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是我国翻译研究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对译学理论取得较大进步的时代。林语堂和傅雷也是这一时期的翻译名家。本文通过翻译目的,翻译作品以及翻译思想三方面分析和比较林傅二人翻译观的异同。
【关键词】林语堂 傅雷 翻译观 比较
一、引言
知名学者陈福康评价林语堂说:“19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做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他还认为,“关于翻译的语言问题,傅雷是在鲁迅、周作人以后论述的最好的一位”。由于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相当,林语堂和傅雷的翻译思想在某些层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人所受的教育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在某些程度上,二人的翻译目的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选取中国现代译界的两位名人 – 林语堂和傅雷,从翻译目的,翻译作品以及翻译思想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和比较林傅二人翻译观的异同,使读者不仅能够清晰透彻地理解领悟二人的翻译观,还能了解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林傅二人对中国翻译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从而认识到他们对待翻译工作的严谨的态度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二、翻译目的
林语堂从小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来又赴美留学,因此,他對英语十分精通。自1930年开始,林语堂开始采用英文改写或者是英文创作的手段向外国翻译有关中国文化的作品。如《浮生六记》等等。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林语堂的翻译目的主要是让西方的读者接纳中国文化。具体言之,他希望通过西方的语言,使中国的本土文化被理解,从而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傅雷与林语堂的教育经历十分的相似。他最初翻译的目的是受到了《巨人三传》的影响,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使当时我国的青年摆脱苦闷,重拾信心与勇气去对抗种种黑暗与挫折。由此可以看出,傅雷这时的翻译目的是出于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其次,傅雷做翻译也是因为被这些法国文学著作所感染,出于自身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而作翻译。再者,傅雷也曾说过,想让中国的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因此可以看出他的部分目的是为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翻译作品
林语堂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但中译英作品居多。比如,他编译了《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等,在这两本译著中,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古典哲学思想。其中最大的特点便在于,文本的内容充满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和思想。除此之外,《幽梦影》和《浮生六记》可是说是他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力作。这也体现了他在选取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他一直努力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因此选取了大量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编译或翻译,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傅雷前期主要选择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因为他深深地被他的著作所感染了,他认为这足以作为引导当时彷徨的中国青年的指明灯,其中有《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后期着重于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他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多,比如《高老头》,《人间喜剧》等。当然,他也不是一昧地译自己喜欢的作品,他认为选择的原文还要符合当时的时代,适合读者的需求的作品。由此看来,傅雷不仅爱国情怀满满,还有着与之相符的译者责任。
四、翻译思想
林语堂的翻译观大多发表在他最有名的译论《论翻译》一文中。他继承前人的译论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除此三条翻译标准之外,林语堂最有名的一条翻译观点是他提出的“句译”的原则,即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这个观点为译界所普遍接受。另外,他认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他们对这个充满异域色彩而又神秘的、难以理解的国度存有好奇心。为把这种神秘难解的异域文化特色传达给外国读者,林语堂大力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突出强调源语文化的语言特色,使读者感到奇特,从而满足好奇心的美感。
傅雷是神似说的代表,他具有极高的艺术涵养,因此他的翻译风格以意译为主,注重译文的艺术性。但这并不是说傅雷就纯粹不用直译,只是他更强调“神似”而已。他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从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照搬,而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他曾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关于异化与归化的争论,他认为要“兼筹并顾”,强调“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则力求易解,一则保存原作风姿。具体而言,就是一昧地追求异化或归化都是不合适的,要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等等才能具体地变化译文。他认为这有赖于长期的艺术熏陶。
五、结语
总而言之,林语堂与傅雷二人的翻译观虽有差异之处,但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还填补了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知识空白。当代的翻译工作者们应该学习他们二人对翻译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注重增强自身的品质和修养,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孝敏.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作者简介:吴苑苑(1994.6-),女,广东惠来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关键词】林语堂 傅雷 翻译观 比较
一、引言
知名学者陈福康评价林语堂说:“1930年代非左翼文学家中,对翻译理论做出贡献最大的,当推林语堂。”他还认为,“关于翻译的语言问题,傅雷是在鲁迅、周作人以后论述的最好的一位”。由于他们当时的文化背景相当,林语堂和傅雷的翻译思想在某些层面都有不少相似之处。然而,由于两人所受的教育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在某些程度上,二人的翻译目的也有所不同。本文通过选取中国现代译界的两位名人 – 林语堂和傅雷,从翻译目的,翻译作品以及翻译思想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和比较林傅二人翻译观的异同,使读者不仅能够清晰透彻地理解领悟二人的翻译观,还能了解到在当时的背景下,林傅二人对中国翻译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从而认识到他们对待翻译工作的严谨的态度和刻苦专研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二、翻译目的
林语堂从小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后来又赴美留学,因此,他對英语十分精通。自1930年开始,林语堂开始采用英文改写或者是英文创作的手段向外国翻译有关中国文化的作品。如《浮生六记》等等。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林语堂的翻译目的主要是让西方的读者接纳中国文化。具体言之,他希望通过西方的语言,使中国的本土文化被理解,从而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傅雷与林语堂的教育经历十分的相似。他最初翻译的目的是受到了《巨人三传》的影响,认为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能够使当时我国的青年摆脱苦闷,重拾信心与勇气去对抗种种黑暗与挫折。由此可以看出,傅雷这时的翻译目的是出于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其次,傅雷做翻译也是因为被这些法国文学著作所感染,出于自身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而作翻译。再者,傅雷也曾说过,想让中国的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因此可以看出他的部分目的是为了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三、翻译作品
林语堂很少译介外国文学作品,但中译英作品居多。比如,他编译了《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等等,在这两本译著中,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和古典哲学思想。其中最大的特点便在于,文本的内容充满着浓厚的东方文化和思想。除此之外,《幽梦影》和《浮生六记》可是说是他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力作。这也体现了他在选取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他一直努力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因此选取了大量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编译或翻译,对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傅雷前期主要选择翻译罗曼·罗兰的作品,因为他深深地被他的著作所感染了,他认为这足以作为引导当时彷徨的中国青年的指明灯,其中有《巨人三传》和《约翰·克里斯朵夫》。傅雷后期着重于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他翻译的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多,比如《高老头》,《人间喜剧》等。当然,他也不是一昧地译自己喜欢的作品,他认为选择的原文还要符合当时的时代,适合读者的需求的作品。由此看来,傅雷不仅爱国情怀满满,还有着与之相符的译者责任。
四、翻译思想
林语堂的翻译观大多发表在他最有名的译论《论翻译》一文中。他继承前人的译论精华,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即忠实,通顺和美的标准。除此三条翻译标准之外,林语堂最有名的一条翻译观点是他提出的“句译”的原则,即翻译只能以句为主体的“句译”,不能以字为主体的“字译”,这个观点为译界所普遍接受。另外,他认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可谓少之又少,他们对这个充满异域色彩而又神秘的、难以理解的国度存有好奇心。为把这种神秘难解的异域文化特色传达给外国读者,林语堂大力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突出强调源语文化的语言特色,使读者感到奇特,从而满足好奇心的美感。
傅雷是神似说的代表,他具有极高的艺术涵养,因此他的翻译风格以意译为主,注重译文的艺术性。但这并不是说傅雷就纯粹不用直译,只是他更强调“神似”而已。他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从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照搬,而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他曾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关于异化与归化的争论,他认为要“兼筹并顾”,强调“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则力求易解,一则保存原作风姿。具体而言,就是一昧地追求异化或归化都是不合适的,要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等等才能具体地变化译文。他认为这有赖于长期的艺术熏陶。
五、结语
总而言之,林语堂与傅雷二人的翻译观虽有差异之处,但都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贡献,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还填补了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知识空白。当代的翻译工作者们应该学习他们二人对翻译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注重增强自身的品质和修养,为我国的翻译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孝敏.浅析林语堂的翻译思想[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
作者简介:吴苑苑(1994.6-),女,广东惠来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