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警坚持11年破解悬案 终使受害家庭走出梦魇

来源 :女性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23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人遇害身亡,全家人不仅承受巨大的伤痛,还被卷进种种流言与隐忧之中。公安干警11年来坚持不懈地追查命案,终使饱受折磨的一家人心灵重现阳光。
  
  司机遇害,案情扑朔迷离
  
  吴猛一家住在广西防城港市。1999年,为了多赚点钱改善生活,他拿出辛苦攒下的钱买了一辆车跑出租,然而没过多久,厄运就降临到他身上。
  10月1日那天,吴猛照常出车,可直到天黑,他都没有回家。第二天凌晨,当地民警在防城港辖区东兴市的高速公路边找到了吴猛和他的车。现场惨不忍睹出租车车门大开,亮着双闪灯,浑身刀伤的吴猛横躺在车旁的水沟里,头部流出一大滩血,已经没有了呼吸。
  昨天还谈笑风生的亲人,转眼就变成了一具冰凉的尸体,这样的打击让吴家人难以承受。吴猛的母亲看到儿子的惨状,因为流泪过多导致眼睛受损,再也看不清东西。吴猛10岁的女儿吴欣一夜之间就变得沉默寡言……
  到底是谁这么狠心,下此毒手?
  由于案发时间在凌晨,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都很少,甚至连路灯都没有,警方没有找到目击证人。但在吴猛工作的出租车公司里,有人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10月1日晚上,有一个身高约1.65米、剪平头短发的小个头男子来公司租车去东兴,一眼就看上了吴猛的白色车子,吴猛开价60元,对方没有还价就直接上车出发。
  警方认为这名租车男子的作案嫌疑很大,迅速对其展开调查,但因为目击者记不清楚该男子的模样,无法描绘出嫌疑人的样子,调查陷入困境。为了另找线索,警方决定从犯罪动机入手,想办法收集凶手的资料。
  警方分析认为,嫌疑人可能是为了劫财,故意把吴猛骗到荒郊野外进行勒索,然后杀人灭口。但再次到现场侦察之后,民警排除了这个可能,确定凶手是在车内后排先用棍棒之类的东西敲晕吴猛,然后再将其杀害。
  照此推测,凶手应该是冲着吴猛来的,这是一起谋杀案!
  谁跟吴猛有深仇大恨?警方调查了吴猛周围的人之后发现,吴猛的人际关系非常好,根本就没有仇家。那还有什么原因可能导致吴猛遇害呢?
  这个时候,吴猛的弟弟提供了一个可能性情杀。
  据他讲述,吴猛和妻子的感情很差,两人经常吵架,就在吴猛出事前几天,他们还大吵过一次。警方决定对吴猛的妻子展开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民警们发现吴妻的举止并没有什么异常,她平常就喜欢串串门、打打麻将,也没有来往密切的男性朋友。
  就在警方即将推翻“情杀”的观点时,案情突然又峰回路转。
  
  亲人有嫌疑?女儿与母亲反目成仇
  
  原来,警方意外发现了一张1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单,而这份保险是吴妻不久前为丈夫买的。10万元不是一笔小数目,而且刚买意外保险人就出了意外,怎么看都让人觉得有些蹊跷。警方由此推测会不会是吴妻与丈夫感情不和,日子过不下去,就帮丈夫买了一份巨额保险,然后制造意外骗取巨额赔款?
  警方开始对吴妻进行秘密地、深入地调查。
  然而,调查瞒过了吴妻,却没有瞒过吴欣。从家人和邻居有意无意的谈话中,她隐约知道警方正在怀疑她的母亲,而她长期目睹父母不和,也曾有过这样的怀疑。
  会不会是母亲杀害了父亲?这样的猜想让吴欣觉得害怕,她不敢去想,却又不得不去想。每每想到这些,她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痛,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母亲。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她不再理睬母亲,即使偶尔和母亲说话,两人也是没说几句就争吵。为了避开这样的尴尬,吴欣甚至向母亲提出两人分开住,她自己住一个房间。
  无论旁人如何劝说,她们的关系都无法缓和。母女反目不仅让亲友揪心,也让当事人感到痛苦,然而面对案件带来的心理阴影,她们也很无奈。大家只能希望凶手早日伏法,洗清死者冤屈,从而抚平她们的心理创伤。
  吴妻到底是不是凶手?警方在调查中陆续发现了她为女儿、公婆、父母购买的相同额度的几份保单,而且她没有作案时间和条件,因此,警方解除了对她的怀疑。
  这样的结果对吴欣来说本该是个好消息,可年幼的她仍然陷在父亲遇害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到底是谁害了父亲?每每想到父亲的事,她就会莫名其妙地变得暴躁,并对母亲产生更大的抗拒感和更深的恨意,她也不知道该如何阻止这种情绪蔓延。
  原本好端端的家庭破裂至此,令人扼腕叹息,然而,这些伤害和苦难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仅仅是个起点。
  
  流言蜚语,逼得全家颠沛流离
  
  案件迟迟没有破获,人们开始围绕吴猛为何被杀议论纷纷,一个传言开始风行:吴猛是个二五仔(广西方言,指的是犯法分得赃款并告发同伙获取奖金的人,也称“两头吃”),因分赃不均遇害。防城港和越南只有一河之隔,有些不法分子经常从越南走私物品,很多人便猜想吴猛参与了走私并举报他人,所以被幕后老板追杀。
  这样的传言让吴家人心惊胆战:如果吴猛真像别人所说的被黑社会追杀,那么他们会不会也遭到黑社会报复?大人们害怕小吴欣出事,一直教育她出门要小心、上学放学要由家里人接送、不能搭理陌生人的话、不准一个人到处乱跑……
  父亲去世之后,吴欣已经变得沉默,这样的压力让她更加内向了。
  在学校里,她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同学们嬉戏的时候,她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警惕地看着四周。长期压抑的生活让她幼小的心灵慢慢变得灰暗,她甚至仇视起周围的一切。一次,她在走廊上不经意撞到一个女同学,女同学顺口骂了她一句“你没长眼睛吗?”她就生气地捡起一块砖头朝女同学狠狠砸去……她因此受到了学校处分,并被同学们彻底孤立。
  吴欣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变成问题少女,学校很头疼,家人也很担心,但大家对此都束手无策。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吴猛命案还是没有进展,吴家人整天生活在“黑社会报复”的担忧中。后来,为了躲避黑社会“追杀”,他们搬了好几次家,甚至连姓都改了,其中的苦处难以言说,他们不知道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惊人发现,案情出现破获曙光
  
  11年过去了。
  吴欣已经长成一个大姑娘,虽然成熟了很多,但她心里的负担却始终没有放下。一天抓不到凶手,她们全家那噩梦一般的生活就要继续下去。
  庆幸的是这一年,吴猛命案竟然因为另外一起案件中的小细节而有了惊人的发现。
  一次,防城港警方审理一起诈骗案,由于犯罪嫌疑人孙仰艺是广西合浦人,他们便按照惯例问他:“你之前有没有来过防城港?”对这么一句普通的问话,孙仰艺反应很不正常,答话含糊其辞,一会说有一会又说没有。
  警方疑心顿起,立刻对他展开攻心战术。几番审讯下来,孙仰艺终于说出一个埋藏了11年的秘密:11年前的一个晚上,他骑摩托车经过一条公路,看到相隔10米左右的路边停着一辆车,车边有两个人先是殴打车里的人,然后把车里的人拖下车,其中一个拿着钢管的打人者竟然还是他的老乡林魁!他吓得不敢出声,迅速驾车离开……
  听完孙仰艺的陈述,民警们兴奋地交换眼神:莫非他目睹 的就是当年吴猛的命案现场?经过再次仔细询问,他们发现时间和地点全都对上了。如此看来,孙仰艺目睹的正是吴猛遇害经过,而林魁就是凶手,悬了11年的命案有望告破!
  为了判定孙仰艺所说是否属实,警方决定重回11年前的案发现场,努力还原当时的情景。
  当天晚上,警方来到命案现场。同样是凌晨,同样是没有行人,同样没有路灯,也同样下着雨。一部分民警扮演吴猛和凶手,一部分民警扮演当时的目击者孙仰艺,然后模拟案发过程。很快,这场看似西方探案电影里的场景发挥了作用:站在距离出租车10米开外的地方,根本看不清楚车子所在位置的人的面貌!也就是说,孙仰艺在当时根本就不可能看清林魁的脸!
  警方从中证实了一件事:孙仰艺在撒谎!
  
  真相大白,受害家庭百感交集
  
  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似乎又断了。
  但民警们做了进一步分析后认为如果孙仰艺纯粹在撒谎,为什么他编造的内容与11年前命案发生的时间、地点如此吻合?如果不是瞎编,他很可能是这场命案的参与者!只有在场参与,他才有可能这么了解案情!
  这时,民警们想起了吴猛被害之后,出租车公司里有人提供的那条线索案发当晚,有一个身高约1.65米、剪平头的小个头男子找吴猛出车。对照孙仰艺,民警们发现他的体貌特征很像那名租车者,于是再次提审孙仰艺。
  在警方严密的推理面前,孙仰艺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他终于承认他就是那个租车者,11年前伙同另外两个人杀害了吴猛。
  吴猛身上没有什么钱,也跟孙仰艺他们无冤无仇,他们为什么要杀害他呢?
  原来,孙仰艺等三人了解到当天夜里有人走私,就商量着抢一辆车赶过去,冒充海关人员Ⅱ下走走私者后侵吞那批货物。他们把吴猛骗出来后,因为抢车时太过紧张,失手打死了吴猛。之后他们都很慌张,手脚哆嗦得没法开车,只好弃车而逃。事后三个人因为害怕事情败露,当晚就远走他乡。
  11年的命案就此告破,经过无数的调查,经过重重的困难,警方终于将凶手抓捕归案,并于第一时间通知了吴猛的家人。
  得知这个消息时,吴家人全都愣住了,个个百感交集。吴猛的弟弟为哥哥终于洗刷掉背负11年的“黑吃黑”罪名高兴;吴欣虽然可以松口气了,内心却为自己11年来仇视母亲感到愧疚;而吴妻先是失去丈夫,后被怀疑为凶手,还被女儿仇恨,11年的苦楚涌上心头……
  但无论如何,他们心里都如释重负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隐姓埋名的生活了!
  2010年10月,防城港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做出判决,对孙仰艺等3名罪犯分别判处死刑、死缓和无期徒刑。至此,这起跨越了11年的命案彻底了结。
  回顾案件侦破的过程,所有人都感慨万千:如果警方没有11年的坚持,如果警方漏掉对孙仰艺的那句追问,如果警方没有深究孙仰艺口供的可信度,如果警方没有还原现场……那么真相可能就永远不会浮出水面,而一个备受煎熬的家庭也就无法重获心灵的宁静。真相来临之后,希望受害家庭可以走出持续11年的阴影,开始全新的生活。
其他文献
她写的东西浅显直白、清汤寡水,真的没有什么可读性。换作别人,我是不会浪费时间去看的,但她的身份比较特殊,我不得不认真地或装着认真地看。她是我的表嫂,我表哥在几个月前因为癌症去世了。其实我们久无联系,如果不是表哥未申请困难补助,而经办人正好是我,我都不知道他是下岗职工。  表哥去世几个月后,表嫂来找我,找我的目的让我很吃惊,她说她在报上看到了我写的文章,她也喜欢写,就想请我帮修改一下她写的东西,她好
期刊
母亲有洁癖,在我的记忆里,她并不喜狗。朋友送妹妹一条京叭狗,非常可爱,母亲闻知。劝妹妹送回朋友。知女莫若母,她的小女儿生活忙乱,自己一日三餐都不能按时。“养狗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既然想好了养狗,就要好好养,不能让它在你家遭罪。”母亲这样对小妹说。  小妹不听劝,把狗留了下来,小狗在家里撒野撒欢,随地大小便,妹妹也不懂得如何调教它,只得把小狗关在阳台上。母亲看着阳台上被烈日炙烤得直喘粗气的小狗,
期刊
我们知道:大豆真的是好东西    从女人的角度看大豆,看见的是美白、养颜和养生。在美容方面颇有心得的“美容大王”大S说她天天都离不开豆浆的滋养,于是众多爱美女性纷纷效仿,每天喝豆浆,求的就是白皙嫩滑、青春永驻。有些精明的商家,干脆给自己的产品起名为“女人豆浆”。随便到超市走走,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豆浆机在货架上排着队,让每天喝到新鲜的豆浆不再是一件麻烦事。  从食物的角度看大豆,看见的是美味丰富的食
期刊
在2010年9月17日举行的第十二届花样游泳世界杯双人项目比赛上,双胞胎姐妹蒋文文、蒋婷婷夺得中国花样游泳在世界大赛上的首枚金牌,开创了中国花游的历史。两个月后的广州亚运会,她们又毫无悬念地获得冠军。她们说,她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伦敦奥运会。激励她们拼搏向上勇攀高峰的,是她们坚强慈爱的母亲。    女儿怨怪:妈妈真“狠毒”,没有悲怜心    蒋家姐妹的父母在她们出生后没多久就离婚了,然后又双双下岗,家
期刊
20多年前,她带着一双年幼的女儿,随人潮来到香港。  当时,轮渡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从九龙到港岛,上岸的地方就叫湾仔码头。每天,在码头上等待摆渡的人群川流不息,各式各样的小摊随处可见。为了讨生计,她也在码头摆了一个手推车的小摊,卖起了自己包的家乡水饺。她的水饺做工精细,味道独特,深受顾客欢迎。为了买到她的水饺,以生活节奏快闻名的香港市民甚至不惜排队等上一个小时或更长时间。在顾客的交相称赞中,
期刊
经济会有寒流,但人生不能有,一个人只要一直笑着,生活就会好起来。  婚姻广播电台南昌消息:某月某日凌晨4:42,市民李贤平和李爱菊的小淘气(7.2斤)平安出生。他用清澈的眼神指示李爸代其祈盼所有的爸爸好好对待所有受苦的妈妈,并用天真笑容命令李爸守护李妈不得离开半步!三声啼哭代李爸向领导请假三天。记者吉祥万宝报道、  这是贤平兄某月某日请假时发给我的短信。这哪是请假?分明是在晒幸福晾骄傲嘛。我见过当
期刊
脱光搜身,这个屈辱成了她们一生的“梦魇”    2008年4月,中专毕业的秦梅在上海某大型超市干起了销售化妆品的工作。  可就在2010年3月6日这天,她的生活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那天下午交接班时,防损部的经理周旭把秦梅和隔壁柜台的唐静叫到了办公室。她们一进去就发现经营部经理已经坐在椅子上。周旭问她们“你们中午离开超市后干什么去了?”  秦梅回答“房东催着交房租,我去银行取钱了。”唐静说“我回了
期刊
崇拜缉毒警察,误入男友圈套    李晓林是广州某大学的学生,因为平时喜欢看反映缉毒警察与毒贩斗智斗勇的影视剧,对缉毒警察崇拜得不得了,心里一直盼望着能和他们未一次“零距离接触”。  2007年的一天,李晓林在返校途中遇到了两个流氓,他们把她拉到僻静处并威胁她交出钱来。  这时,一个高大英俊的男子冲了过来。他踢飞流氓手中的刀后,飞快地捡起地上的砖头,冲向那两个流氓。对方见势不妙,拔腿就跑。  李晓林
期刊
深圳,我一直没有机会去你那里,对你仅限于神往和羡慕。可现在,在你的土地上印上了我儿子的足迹,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试着爱你。  去年秋天,儿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去了深圳。我让他去玩的时候顺便看看就业的前景。两周后,儿子在QQ上告诉我,他要上班了。  我沉默了许久才缓过神来,心情复杂得说不清是什么滋味。高兴的是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干的翻译工作,纠结的是我从此只能和最牵挂的那个大男孩遥遥相望。  从儿子打来的电
期刊
微博成为一种新时尚,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链接,就完成一次更新。如果想要像明星那样拥有众多粉丝,则可能需要不断下猛料,但一不小心,却会引发婚姻问题。  杨笑自从迷上微博后,一天要发20多条微博,转发的则不计其数,关注了一百多人。微博,就是她生活的小小直播问,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尤其是跟老公的一些婚内隐私,都被她搬了上去。她终于在2011年初拥有了将近三千的粉丝。然而战果辉煌的同时,她的婚姻却陷入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