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Sputnik-1)送入轨道,美国随后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斯普特尼克危机”(Sputnik crisis)。
苏联核弹在美国城市上空盘旋的可能性让当时的美国人有些尴尬。在学校上学的孩子们需要不时举行安全演练,政客们则争先恐后地寻找有关“美国的导弹是不是落后于苏联”、“美国是不是正在输掉冷战”等问题的答案。
在苏联发射第一颗卫星的11天后,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收到了一份正式报告。《巴伦周刊》当时报道称,这份报告详细介绍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应对苏联的科技挑战”。于是,太空竞赛拉开了序幕。但当时《巴伦周刊》的编辑并没有为报告中提到的登月或勇敢开拓无人疆域等梦想感到迷醉,他们的报道更偏向于就事论事。
《巴伦周刊》写道,“应对苏联的科技挑战将极大地刺激显微镜、试管、本生灯和如今科学实验室所需的所有精密仪器(其中有些价格非常昂贵)的销售。”报道指出,Owens-Illinois(现为O-I Glass)、Corning Glass Works(现为Corning)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公司都将从中受益。
在《巴伦周刊》看来,早期的太空竞赛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商机。太空探索也的确令许多行业受益,影响了无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进而巩固了战后经济繁荣,推动美国进入上世纪60年代及之后的繁荣时期。
太空竞赛最初是一场军事竞赛。当年纳粹德国想通过第一枚远程弹道导弹V-2火箭来扭转二战局面。《巴伦周刊》在1945年1月写道,“V-2火箭于1944年9月发射升空,从英格兰北部到法国洛林一路散播恐怖气息。”虽然当时德国发动了最后的疯狂攻势,但欧洲战事的结束已即将到来。
当同盟国军队于当年春天涌入德国时,美苏军队竞相缴获V-2火箭、科学家和秘密技术。之后,冷战拉开了序幕。
在太空竞赛初期,苏联处于领先地位,在发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时把一只狗送入太空,之后又于1961年将第一位男性宇航员送入太空,并在1963年将第一位女性宇航员送入太空。
而当时,美国也即将登月,尽管像《巴伦周刊》在1960年所写的那样,美国“起飞得太慢了”。同时美国工业也面临挑战——“两国的‘太空竞赛’为工业界产下了太多‘金鸡蛋’,现在的问题是必须决定孵育一个或哪几个”,《巴伦周刊》在1959年的报道中称。
例如,第一颗气象卫星Tiros-I有望揭示“龙卷风等大气受干扰事件背后的原因,”《巴伦周刊》报道称。Tiros-I是我们现在极为依赖的天气预报系统的先驱。
196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發射“该公司自己的人造卫星”的计划造就了第一颗有源通信卫星Telstar1号。如今,地球上空的轨道布满了上万颗卫星(Telstar1号等许多卫星已经停止工作,但仍围绕轨道运行),《巴伦周刊》在1958年写道。
“在美国电话电报、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和西屋(Westinghouse)等公司的带领下,微波技术也正在突飞猛进。”
随后兴起了微波集成电路技术,在20世纪60年代,NASA是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客户。不过到了1974年,《巴伦周刊》开始报道雅达利(Atari)新推出的Pong电子游戏机使用的芯片,这款游戏机当时已在美国各地风靡。今天,集成电路对于电脑、手机和整个现代文明的构成都是必不可少的。
到20世纪60年代末,NASA马不停蹄地从1968年10月到1969年7月期间执行了五次阿波罗飞行任务。在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中,阿波罗11号第一次把人类带上了月球。
虽然这一标志性事件令人激动不已,但美国人开始质疑向太空计划中投入的巨额资金。《巴伦周刊》在1969年的报道中问道,“把人类送上月球”是否可以完成“比机器人更多的工作”,此外,NASA的60亿美元预算“是否是对公共资金的最明智的利用”。
《巴伦周刊》在1999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写道,作为NASA的下一个大型项目,航天飞机成本太高,无法成为预想中的主力。文章指出,下一次太空竞赛应该以盈利为目的,而不是另一个政府项目。“我们并不缺乏资本,也不缺乏愿意为了丰厚回报而冒巨大风险的资本家。”
现在,太空竞赛的中心从太空城休斯敦转移到了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身上,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翻译:张日纳;《巴伦周刊》英文版2021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