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千人到一个人再到一匹马

来源 :电影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xm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战马》问世,标志着当代电影大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历经近二十年的时间跨度,终于为他的“史诗战争三部曲”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辛德勒的名单》拍摄于1993年,当年上映;《拯救大兵瑞恩》拍摄于1997年,1998年上映;《战马》拍摄于2010年,2011年上映。把这三部电影做以对比,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三部电影都是关于拯救的故事,但拯救对象却从上千人到一个人,从一个人到一匹马。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企业家辛德勒在二战期间保护了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德国法西斯杀害;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马歇尔上将派遣一支八人小队在枪林弹雨中找回瑞恩家惟一生存的孩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而到了《战马》,令所有人魂牵梦系的则是一匹名叫乔伊的马。一个人拯救1100多个人显然是高尚而伟大的,但八个人拯救一个人则引起了人们甚至那八个人以及被救的一个人的反思。八名队员在充满矛盾的拯救道路上找到瑞恩的时候,瑞恩并不想放弃战争赋予他的光荣与责任。而当敌我双方的战士同时看见交火线上一匹受伤的马,则不约而同走出战壕去拯救它,在充满死亡气息的战场上两名战士关于一匹马的对话以及分手时的互道祝福,让我们无比感动。
  三部电影都是以战争为背景,但今天的斯皮尔伯格已经疏远血腥与暴力。《辛德勒的名单》中有大量赤裸裸的正面屠杀场面,杀人如同踩死蚂蚁一样简单,亲人、朋友、同伴眼睁睁看着一个人被子弹穿过脑袋的残酷是无法想象的。做合叶的牧师被枪决时德国军官的手枪不断失灵,那种临死前的精神折磨简直让观者都无法承受。《拯救大兵瑞恩》则以生动的影像再现二战战场的残酷景象,特别是历史上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惨烈令人震撼,《洛杉矶时报》称之为“战争片中的里程碑”。《战马》则鲜有这样的残酷,更多的笔墨放在了炮火与硝烟之外,在战马乔伊颠沛流离的传奇生涯中,许多人对它倾注了爱。
  三部电影都是史诗风格大作,但却从写实道路走向了浪漫之塔。《辛德勒的名单》取材于重大历史事件,其纪实性显而易见,而其严肃的思想性已经达到了同类作品难以超越的人性与哲学的高度。《拯救大兵瑞恩》的拍摄手法也是近乎纪实,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战马》中,故事本身的传奇性加上大量唯美镜头的运用,则使得这部电影更具浪漫主义史诗的风格。与其说《战马》是一部反战电影,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生命的作品。看罢影片,在反思战争之外,我们还分明在体会生命的意义与活着的幸福。
  尽管拯救对象从上千人到一个人又从一个人到一匹马,尽管战争场面最终退居其次,尽管故事更像故事,但文本的关注点则从表现一个人的伟大过渡到了更多地对战争的反思,直至对抽象意义上的生命的考量。也许这正是年过六旬的斯皮尔伯格与90年代拍摄前两部作品时正当壮年的斯皮尔伯格的区别,年龄的增长使他不再痴迷于暴力的视觉呈现,而更醉心于阴霾中的信念与脉脉温情。
  如果说《战马》还有什么遗憾,那莫过于这部电影与前两部命运不同,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荣获6项提名,却最终铩羽而归。是斯皮尔伯格退步了?是观众或者评委的口味变高了?还是好电影太多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奥斯卡从来都是在当下的时空中做横向对比与评判。“当下”意味着时代语境, 当下已经不是反思战争的时代,当下时代是占领华尔街的时代,当下时代是欧债危机的时代,当下时代是普通人需要生活抚慰的时代,当下时代是所有人向生活致敬的时代。君不见,本届奥斯卡获奖影片中,无论是《艺术家》中的失业演员,《初学者》中的父子,《分离》中的中产阶层夫妇,《帮助》中的黑人女佣,《后人》中的失落父亲,《雨果》中的流浪男孩,都是普通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这样一个时代,通过战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再曲线抚慰迷茫生活中人们的心灵,终究不如直接表现生活来得快。
  【责编/九月】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