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re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对于青年学子思政素养的提高可谓意义非凡。但互联网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需要面对新的难题和挑战。本文主要以网络空间视角为切入点,在阐明高校思政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探讨网络空间建设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并分析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拓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困境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网络空间;高校;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说:“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高校作为广大青年学子成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是我国社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部分;而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青年学生汲取思政知识的核心渠道,国家一直以来对其予以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涵盖的内容广泛,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心理观等多个方面[2]。开展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为美好和谐校园的构建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而且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以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可以明显看到的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网络社会早已崛起。在全媒体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有了网络的助力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灌输式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不得不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开发和利用网络,因势利导地革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必然路径。可是,尽管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前途都是光明的,却也无法避免发展历程的艰巨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角已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且与传统狭隘的思政教育方式相比,以网络空间为主阵地的思政教育似乎为青年学子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也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认可和支持,但面对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开发过程中的新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闻。高校思政教育若想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更好把握青年学子的思想状况并促進他们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建设输送优质人才,就必须结合当前阶段的社会实际情况,在演变的过程中抓住契机、解决矛盾、不断创新,积极寻找新的出路与对策。
  1 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建设的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社会的分化愈加明显,多元化成分持续增多。传统的思政教育由于教育措施的单一化,以及受时间、空间、学习人数、学习资源等限制,很难完全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个体诉求多样化的趋势和多元化社会的变化。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建设似乎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带来了黎明前的曙光。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依赖教师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进行的课堂教学。融入网络空间后,高校思政教育将迎来新的教育渠道和模式。原来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现实空间等资源要素在网络空间中转化为了技术设备、教育对象的在线操作和虚拟的网络环境。这克服了传统教育依赖时空性的弊端,剔除了原来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烦琐且不必要的环节,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便捷性和灵活性,也给广大受教育者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为思政教育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传统的教育模式受时空限制,只能容纳有限的受教育对象,这不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思政教育网络空间的建设能把大量的学生融入一个纵横交贯、四通八达的立体网络系统之中,将他们纳入一个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之中。在这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展开学习,由此突破了传统教育学习时空特定性的限制,提供了大规模教育的可能,弥补了现实教育中只能小范围教育的缺陷和不足。
  思政教育网络空间是一种较传统教育更为自由、更为充分、更为直接、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其开发也为广大高校生的思政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传统的思政教育能给予的内容只限于现实课堂及自身学校,缺乏一定的时效性。而思政网络空间则为学习者提供了接触其他学校或媒体思政资源的机会,他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并根据自身兴趣聆听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学校和老师关于思政理论的讲解,并且还可以在网上下载最新的、最前沿的学习资料[3]。这实现了资源和信息的持续性和即时共享,也更好地满足了个体的多样化需要。
  2 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建设的困境
  社会是瞬息万变的,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在面临外部和内部环境改变时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只有及时做出调整,适应这种内外变化,才能得到长存。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空间的开发和运用凸显了其具有一定的可利用性和可发展性,但是在面对复杂的环境变化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碍。如何解决和控制这些难题并脱离发展困境,成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点难题。
  第一,网络空间以其巨大的容纳能力吸引了高校思政教育资源,但同时也为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观点,这使得大量真假难辨、好坏混合的信息涌入,使得网络信息趋于饱和,并掩盖积极的思政信息[4]。高校大学生还处于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他们很容易遭受错误信息的诱导,并出现行为上和语言上的趋众化、极端化、情绪化倾向,从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与非法的行为。这为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对公共网络空间秩序的构建和公民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构成了极大的障碍和威胁,更是背离了思政教育的初衷,弱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挑战了思政教育的地位。因而,高校思政教育若想要在网络空间中稳稳立足,就必须积极抢占网络空间话语权,进一步牢固积极正确思想和言论的主导地位[5]。   第二,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对的对象仅限于高校大学生,而当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网络空间后,面对的人群则更加宽泛。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和知识文化背景,因而他们的价值观存在分歧是正常的。各种如潮水般涌入的多元价值观汇聚在一起,若无法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妥协,那么随之而来的必然也就是激烈的碰撞。网络空间文化较传统文化而言,在内容、形态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多元化的性质,这也导致虚拟网络空间中的价值观冲突比现实世界的价值观冲突更加激烈和频繁,加之虚拟的网络空间和现实世界并不是相互隔绝而是相互交融的,许多现实性和虚拟性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冲突局面更加复杂且难以把控。如果高校青年学子被置于此种开放且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其面临的冲击可谓难以预料。
  第三,传统的思政教育侧重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讲授,在这一过程中,师生能够产生许多的情感交流,教师也能够更加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的思政素养提升情况。而思政网络空间则把老师和学生分隔在了屏幕的两端,两者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视频观看或者文字输入,冷冰冰的设备以及格式化的操作使得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趋于淡化。加之虚拟空间面对的人群极为广泛,老师对于学生所表达的信息量的接收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便难以避免会出现某个或某些学生被忽视的情形。这种情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教师监测学生学习效果和发展状况的难度增加,也极易导致学生对老师和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总体来说,在我国,高校对于思政教育网络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其展现了巨大的可利用性,但是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难以克服的难题,许多累积且交织在一起的新旧困扰依然还需要各高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进行解决。
  3 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建设的路径
  第一,从受教育者方面来看,应当提升高校青年学子的信息甄别能力和媒介素养。高校青年学子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发声者和传播者,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和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由此,青年学子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法律意识,提高辨明是非的能力,以理性的姿态、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抵制和反对网络中的消极行为和现象,使自己的行为适宜客观实际的需求,做一名合格的好网民。
  青年学子媒介素养培育需要着眼于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应对当前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范畴[6]。
  第二,从教育者方面来看,广泛意义上的思政教育者是指各大高校,而狭义上教育者仅指思政老师。对教育者而言,要促进思政教育在虚拟环境的进行,就应该积极抢占网络空间的话语权,用正能量的觀念去抵制不良思潮。
  一方面,各高校应当利用自身的实际优势来构建具有思政特色的综合性教育平台或主题网站,让平台面向人民群众,并利用平台的优势在网络空间中积极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此洗涤人们的心灵和灵魂。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堂的讲授中,各位思政老师是与广大青年学生直接或间接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教学理念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作为学生思想和行为塑造者的思政老师,应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意义,在平等有效的互动中监督学生的发展趋向,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7]。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在课程的讲授中积极投入情感关怀,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友爱的学习氛围。
  第三,从作为承载媒介的网络空间来看,应当严格限制信息准入的条件,加强对信息传播的管理和监督,由此将不利于大众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念和思想扼杀在摇篮里[8]。而这需要网络平台开发者、运营者以及国家监管机关和人员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清除网络空间中的负面信息,整合碎片化的信息,为高校思政教育平台的运营和推广提供一个优化的网络生态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空间中的开展,推动网络真正融入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中。
  4 结语
  思政教育网络空间是在全媒体时代不断发展的“新生儿”,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诞生和成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为高校思政教育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促使高校教育逐步从“现实”向“虚拟”过渡,在一定程度上让更多高校和学子获得了的话语权。不可否认,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带来的效益的确是巨大且无法衡量的,它真正推动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然而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思政教育网络空间作为一种新事物,其发展和推进目前还处于探索的关键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困境和挑战,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若想要与网络发展深度融合,必须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效用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 易帅东.论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J].北京青年研究,2017,26(04):14-18.
  [2] 孟翠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3] 施庆晖.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多维互动育人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5):39-42.
  [4] 胡运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空间及其优化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09):7-9.
  [5] 徐向阳,陈云玲.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8-10.
  [6] 李永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5):90-94.
  [7] 鲁宽民,徐奇.论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网络空间治理中的使命担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7):72-74.
  [8] 姜金林.网络空间治理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70-72.
  作者简介:甘红霞(1997—),女,贵州遵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地,每年为国家输送数以万计的社会精英和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各行各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发展状况和思想观念直接决定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高校必须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加强高校的思政教学研究工作,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本文基于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创新展开研究,并分析高校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旨
摘要:情感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情感教育的内涵及特征出发,具体分析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几点策略,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关键词: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1 情感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1.1 内涵  情感是态度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指人对客观事物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雕塑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多元的材料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为公共雕塑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支撑。材料课程的重要作用在高校雕塑教学体系中日益凸显,但受教学理念、教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现下材料教学仍存在教学课时短、实践基地缺失等多种问题,据此本文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完善高校雕塑材料教学还需社会、高校、教师多方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公共雕塑;材料教学;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雷神庙战斗遗址拥有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的实物和人文特色,本土文化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形成了重要的战斗遗址文化景观.随着爱国主义思潮的兴起,战斗遗址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
情境测评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对测评提出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格外强调情景语境,要求命题以情境为载体,提高以核心素
摘要:目前,信息可视化主要包含数据图表、图形创意两个设计角度。本文通过研究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辩证关系,整理分析数据图表、图形创意的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并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创新点。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数据图表;图形创意;二十四节气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信息可视化设计就是将要
摘要: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的差异性渐渐减少,设计方式日趋模式化,城市特色趋同的现象严重,从而出现“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局。本文从人性化城市的建设、城市建筑的文化特性和共生理论等方面研究讨论城市建设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现象,提出城市的多元化、文化特性和人性化才是城市发展之本。  关键词:城市建设;文化;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我国城市绿地近年来实现了蓬勃发展,但目前许多城市绿地未能实现艺术表现和景观体验感的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领域的交互式设计对人来说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本文以多种学科的交叉理论为基石,对绿地交互性的概念及应用理论进行探究。该理论可为设计提供新的思维角度,完善绿规体系,其人性化的内涵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应用层面,城市交互性绿地也可从以绿地运行为核心的效率和以游人体验为核心的体验两个角度进
摘要:山体资源长期遭受人为与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山体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山体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本文基于“城市双修”的理念探讨城市化背景下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与景观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模式。  关键词:城市双修;破损山体;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2-0-02  改革开放初期,为追求最快的发展速度,各地区组织对山体进行无
本文主要研究符号学视角下青铜器纹样中饕餮纹和夔龙纹在园林景观要素中的应用和表达,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现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且利用符号学中地方文化符号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