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dy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微博、微信、微视频以及各种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形式早就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中,“微时代”效应产生的一系列产品也早有体现,其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既是有利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面对那些机遇与挑战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机制和思维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也是当务之急,以便有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关键词: 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高校改革
  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新媒体时代到来的客观前提,同时也催生了互联网思维的出现。新媒体盛行的时代,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饋,微博、微信以及各种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社交软件的出现更是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对于受众来说,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接收、反馈、发布信息的渠道,为其传播活动的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碎片化、裂变化、聚合化以及即时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产生的影响对90后大学生们作用巨大,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结合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对有效改进教学模式拓宽教学思路具有积极作用。
  一、 “微时代”的内涵及特征
  “微时代”是在新媒体的发展下影响人们传播活动的时代性产物,以微博、微信、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广泛应用为代表,在传播过程中,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再到达受众,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微时代”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数字技术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体总和的一种媒体形态。在这个过程中,传授双方进行双向传播,每个人都可以是传播内容的生产者,内容的传播也突破了原有障碍,任何内容都可以得到即时性传播。地理障碍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跨地域、跨国界、跨文化的传播交流日益频繁,其中更是涵盖了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传播符号的有机结合。
  二、 “微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传统模式在面临重重困境的情况下,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这或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转折点。
  (一) 改变了教学的表达形式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思维表达形式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放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思想的推论之上,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课变得枯燥无味且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微时代”背景下,微博、微信、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的出现,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缩小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问题,对事件的传播和报道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到学生手中,对学生获取信息、关注社会万象、发表自己的观点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表达形式上从现成论逐渐向生成论过渡,不仅保障了高校思想教育政治课的传授目的,增进了与学生间的沟通交融,同时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在思维方式范畴内的转变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表达形式上的转变,本身就属于教育方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更是一种面向未来与时俱进的教学表达方式。
  (二) 改变了教学的交流方式
  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交流方式相比,“微时代”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从多视角、多关联、多样化创新的角度出发,能够以不同的立场去观察思考问题。重视在不同阶段学生思想状况所存在的差异,鼓励学生在接收各种各样的信息懂得筛选和过滤,能够善于观察情况,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把握在互动时所体现出的细节信息,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关注。树立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应树立的首要原则,授课方式要以引导为主,教育为辅,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将学生的话语权放在重要位置,保障学生在校园内主人翁的地位,打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确引导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关注学生的切身想法。
  (三) 加大了教学的复杂性
  “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早已不再局限于对课本中知识理论的严格要求,而是跨国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界限,以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从时间观察列举出现实案例。由于目前的在校90后大学生,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新媒体产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热衷于电子书等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媒介,比如说喜欢刷微博、微信,不读报通过手机客户端获得新闻动态,因此便在追求潮流的同时而忽视掉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关注。为了重新吸引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特点变得显而易见。能够在各种联系中找到共同的话题。所以,在“微时代”背景下,让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兴趣得到激发,主动学习获取理论知识,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理论基础。因此,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复杂性。
  (四) 给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
  “微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媒体产品的盛行,大学生们接触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他们对环境的认知,信息的需求日益凸显,渴望自由表达观点,获得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其中对观点自由表达和社会参与感方面的需求,源于传统教育模式中对学生个性的束缚,使其在“微时代”环境下,更加注重对自身个性的表达,这些因素给大学生价值体系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挑战。新媒体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际课堂授课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首先,在表达方式上,“微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产物重视自我观点的抒发,强调个性,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一贯提倡的大局意识和集体利益观是一场冲击。其次,“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传播具有即时性、动态性、裂变性、多样性的特点,这样的信息传播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堂监管面临着重重考验,而所传递信息的碎片化和裂变性使学生们接触的信息良莠不齐,然而很多学生并不具备对信息进行正确过滤筛选的能力。因此,一旦把握不好将会对学生造成片面的认识,影响其逻辑思维的方式。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作为其秉承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课堂自主探究代替传统的教案教学已成必然。在历史课堂上,更应该强调“以生为本”,重新构建学生的学习方式。现在课堂上的探究式教学,必定是无处不在,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新思维。本文就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的功能展开阐述。  关键词: 历史课堂;探究式教学;教学策略  历史课堂本就是有趣的,但以过去讲、听的方式来
摘 要: 在我国,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传授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理论与基本观点的知识,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以及思辨能力,达到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共同提升的效果。所以这就要求从事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者为了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效果,必须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灌输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参与力,真正地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本文中,笔者会就改变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歷学习的过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