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于土地管理工作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加,地籍测量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工作之一,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好高新的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实现。本文探讨了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一、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控制测量与地籍碎部测量在整个地籍测量过程中缺一不可,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必备基础。与其他类型的测绘技术相比,GPS测量技术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进行布点作业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实施难度。同时,就成果精度而言,GPS技术同样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要,因此,在该步骤的地籍测量中得到了颇为广泛的应用。
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的过程中,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依次为建立GPS的地籍首级控制网,随后,依据测绘对象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并最终采取GPS-RTK手段设立控制网。进行GPS地籍首级控制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从相应的设计原则展开作业。首先,为了提高控制网的可靠程度,技术人员所设计的GPS网最好采用闭合图形的模式,从而使得检测条件得以强化;在控制网的临点间基线向量精度分布控制过程中,需注意精度应控制均匀分布;控制网网点需与原有的地表的控制点尽可能的契合起来;此外,在进行GPS的网点设定位置选取时,应注意尽量选取空旷的、视野开阔的区域,以便于网点测量工作的开展。在进行测量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考虑观测时间、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技术水平等多项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待测量点的实际状况,以及测量工作的计划进程要求等,最终编订出合理的GPS测量方案。
2、GPS测量技术在地籍碎部测量中的应用
在进行地籍碎部测量的过程中,往往采取GPS-RTK方法开展具体操作。同样,由于不同的地籍测量作业其所涉及区域、测量条件等因素各有不同,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需首先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随后,对于要参与测量的技术人员等应进行相关培训,使其对于待测地区实现初步的背景信息把握。测量仪器的检测步骤同样是在进行地籍碎部测量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还应作业人员进行合理的测绘分工,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开展技术培训等。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后,同样应进行控制网及基准站的建立,并随后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对于上游工作所采集到的各类相关數据,分析技术人员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处理,生成并汇总得出相应的解释结论,用于最终的地籍测量结果呈现。
3、GPS测量技术的尚存不足
GPS测量技术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但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信号易受干扰、波动性强势最为明显的技术缺陷。一方面,由于受高层楼房等大型设施的影响,时常导致测量过程中信号缺失;此外,磁场较强的天线、信号塔等,亦会对GPS测量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信号波动、失真的现象,均会对GPS测量过程中的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在目前的GPS测量中普遍存在,是行业内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所需要应对的主要待解决问题。如今,科研人员已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然而信号干扰现象仍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这成为阻碍GPS技术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工程概况
某东西长19.8公里,南北宽54.8公里,测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万人。具体地理位置为:东经:87°45′北纬:44°13′。
三、测量技术设计
1、设计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经批准的省市县实施方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1997)《地籍图图式》CH 5003-94《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
2、设计精度
2.1工程导线GPS点测量
控制测量是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的基础性工作,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逐级加密的原则,由于原有四等点布设密度不能满足要求,根据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Ⅰ级导线点作为首级控制。GPS的数据采集使用美国Trim ble5700双频接收机型标称精度为5m m±1ppm x D的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其基本技术要求如下表:
采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通讯设备的畅通,接收机的性能正常与否等。时段开机前量取天线高至毫米,并及时记录点名、年月日、接收机号、开机时间、结束时间、天线高等。每日数据采集结束后,及时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文件的备份。
2.2 GPS数据处理
基线的解算:基线向量的解算使用随机软件TBC在微机上进行。其基线向量的检核包括同步环、独立异步环和复测基线3类。基线限差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2.3 GPS网平差处理
首先在W 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核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各项精度统计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后,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投影方式为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后归算至测区平均面。最后在EGM 2008水准模型上进行高程拟合计算。一级导线点应埋设固定标石,标石规格为12×20×50cm混凝土标石,埋石有困难的街巷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直径为1厘米以上,长度为10厘米的钢桩代替标石,并刻有相应标记并注记点号。
2.4 RTK技术:
RTK技术定位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的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利用RTK技术,经过多点校正,可直接进行碎部点采集,同时编辑属性代码,方便内业工作整理。
结束语
在当前,GPS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操作简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达到较高的精度。GPS排除了各个控制点之间要求通视的约束,布点灵活,但是使用时应该考虑通讯卫星以及电磁波的影响。GPS技术进行的动态监测,保证了对于土地使用状况进行整合的现实性。GPS技术是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的结晶,同时也是卫星技术,天文技术以及电子通讯技术的结晶,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改良,会进一步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变革,促进国土资源事业能够健康,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健,张武英.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131-134.
[2]杨辉,唐培军,马文河,宋美.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4,01:110-112.
[3]黄玲.浅谈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01:215.
关键词:地籍测量;GPS;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 P271 文献标识码: A
一、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实际应用
1、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控制测量与地籍碎部测量在整个地籍测量过程中缺一不可,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必备基础。与其他类型的测绘技术相比,GPS测量技术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进行布点作业的优势,大大降低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术实施难度。同时,就成果精度而言,GPS技术同样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要,因此,在该步骤的地籍测量中得到了颇为广泛的应用。
在GPS技术进行地籍控制测量的过程中,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依次为建立GPS的地籍首级控制网,随后,依据测绘对象实际状况,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并最终采取GPS-RTK手段设立控制网。进行GPS地籍首级控制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遵从相应的设计原则展开作业。首先,为了提高控制网的可靠程度,技术人员所设计的GPS网最好采用闭合图形的模式,从而使得检测条件得以强化;在控制网的临点间基线向量精度分布控制过程中,需注意精度应控制均匀分布;控制网网点需与原有的地表的控制点尽可能的契合起来;此外,在进行GPS的网点设定位置选取时,应注意尽量选取空旷的、视野开阔的区域,以便于网点测量工作的开展。在进行测量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考虑观测时间、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技术水平等多项实际问题,同时,结合待测量点的实际状况,以及测量工作的计划进程要求等,最终编订出合理的GPS测量方案。
2、GPS测量技术在地籍碎部测量中的应用
在进行地籍碎部测量的过程中,往往采取GPS-RTK方法开展具体操作。同样,由于不同的地籍测量作业其所涉及区域、测量条件等因素各有不同,在进行实际操作之前,需首先制定相应的测量方案。随后,对于要参与测量的技术人员等应进行相关培训,使其对于待测地区实现初步的背景信息把握。测量仪器的检测步骤同样是在进行地籍碎部测量工作中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此外,还应作业人员进行合理的测绘分工,并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开展技术培训等。完成必要的准备工作后,同样应进行控制网及基准站的建立,并随后进行相关数据采集。对于上游工作所采集到的各类相关數据,分析技术人员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处理,生成并汇总得出相应的解释结论,用于最终的地籍测量结果呈现。
3、GPS测量技术的尚存不足
GPS测量技术精度高,可操作性强,但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信号易受干扰、波动性强势最为明显的技术缺陷。一方面,由于受高层楼房等大型设施的影响,时常导致测量过程中信号缺失;此外,磁场较强的天线、信号塔等,亦会对GPS测量信号产生干扰,导致信号波动、失真的现象,均会对GPS测量过程中的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这些问题在目前的GPS测量中普遍存在,是行业内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研发时所需要应对的主要待解决问题。如今,科研人员已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然而信号干扰现象仍无法得到彻底的解决,因此,这成为阻碍GPS技术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工程概况
某东西长19.8公里,南北宽54.8公里,测区总面积368.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1万人。具体地理位置为:东经:87°45′北纬:44°13′。
三、测量技术设计
1、设计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经批准的省市县实施方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 73-1997)《地籍图图式》CH 5003-94《城市测量规范》(CJJ 8-1999)
2、设计精度
2.1工程导线GPS点测量
控制测量是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的基础性工作,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从高级到低级,分级布网,逐级加密的原则,由于原有四等点布设密度不能满足要求,根据需要布设一定数量的Ⅰ级导线点作为首级控制。GPS的数据采集使用美国Trim ble5700双频接收机型标称精度为5m m±1ppm x D的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其基本技术要求如下表:
采集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通讯设备的畅通,接收机的性能正常与否等。时段开机前量取天线高至毫米,并及时记录点名、年月日、接收机号、开机时间、结束时间、天线高等。每日数据采集结束后,及时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并做好数据文件的备份。
2.2 GPS数据处理
基线的解算:基线向量的解算使用随机软件TBC在微机上进行。其基线向量的检核包括同步环、独立异步环和复测基线3类。基线限差按《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执行。
2.3 GPS网平差处理
首先在W GS-84坐标系中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检核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各项精度统计符合《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的规定后,再进行二维约束平差。投影方式为在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后归算至测区平均面。最后在EGM 2008水准模型上进行高程拟合计算。一级导线点应埋设固定标石,标石规格为12×20×50cm混凝土标石,埋石有困难的街巷或水泥地面上可打入直径为1厘米以上,长度为10厘米的钢桩代替标石,并刻有相应标记并注记点号。
2.4 RTK技术:
RTK技术定位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的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到一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以处于运动状态;可在固定点上先进行初始化后再进入动态作业,也可在动态条件下直接开机,并在动态环境下完成周模糊度的搜索求解。在整周未知数解固定后,即可进行每个历元的实时处理,只要能保持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必要的几何图形,则流动站可随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利用RTK技术,经过多点校正,可直接进行碎部点采集,同时编辑属性代码,方便内业工作整理。
结束语
在当前,GPS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操作简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达到较高的精度。GPS排除了各个控制点之间要求通视的约束,布点灵活,但是使用时应该考虑通讯卫星以及电磁波的影响。GPS技术进行的动态监测,保证了对于土地使用状况进行整合的现实性。GPS技术是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的结晶,同时也是卫星技术,天文技术以及电子通讯技术的结晶,其自身的不断发展和改良,会进一步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变革,促进国土资源事业能够健康,快速,稳步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永健,张武英.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5:131-134.
[2]杨辉,唐培军,马文河,宋美.浅谈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4,01:110-112.
[3]黄玲.浅谈GPS测量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4,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