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由魏东策展的《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对大众开放,画展包括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笔者有机会亲临这场视觉的饕餮盛宴现场,并写下一点仅代表个人观点的感想。
【关键词】:中法;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但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却不止50年,因为早在一百余年前,中法两国就已经在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艺术领域有了频繁的来往。近现代中国画家中也有很多赴法国学习艺术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如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刘开渠、吴作人、吴冠中、朱德群等艺术家。
2014年4月,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盛大开幕,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在美术馆对大众亮相。
据本次策展人魏东介绍,此次参展的有陈镜伟、冯均雄、何国平、邵常毅、唐亮、杨立、翟渝生、郑可等8位重庆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参展的八位中国艺术家中,邵常毅和冯均雄长期在高等艺术院校执教,其他几位则分别从事舞台设计、空间、建筑及平面设计等工作。
除了这八位中国籍艺术家之外还有一位法国籍艺术家,她就是已经80岁高龄的法国艺术家克洛德·勒苏女士的。对许多观众来讲,勒苏或许显得陌生,但是其作品值得一看,上个世纪60年代,勒苏的作品就曾在巴黎和毕加索的作品同台展出。由于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勒苏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但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和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并多次表态希望与中国艺术家一起举办画展,于是商定了这次展览。虽然勒苏女士今天不能亲自到场,但她的11件油画作品还是如约与重庆观众见面。这九位艺术家的作品打开了中法两国艺术交流新的窗口。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使得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中法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两国人民对对方历史、文化、艺术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相互之间了解的愿望也会更为迫切。中法建交50周年,画展绝对是最突出的纪念内容的形式。去年笔者有幸参观了中法艺术交流展,虽然有些画我是一头雾水没有看不懂,但感觉还是很好的。因为,提到当代的很多艺术作品,他们都像迷一般的女子,她们要你去猜、使劲儿猜她内心在想些什么,当你脑细胞损伤无数时,只看到作者在标签上写上画的名称,然后接下来一切的一切就靠自己意会了。
艺术的东西一旦太直白,也就不那么艺术了。走在展厅中,真的犹如挑灯看剑一般,每幅画都是画家倾注心血的精神粮食,无论是中国画家还是法国画家,都是画家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到迸发不能遏制的创作欲望后凝练而成的他们自我理解的成像作品,使之成为有重要的有现实感又不等同于现实的实体。这里面包含艺术家的思想隐喻,有批判,同情和对往事的回味。画纸上的就等于在画自己,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画展将展出的中法当代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混合在一起,形式包括了油画,雕塑,版画,展现了两国艺术家在当今文化形式下的自己我艺术思考实践,体现了他们在立足传统表现手法,特别是绘画本体语言的同时,不断追寻多远创新的艺术追求与丰硕成果。
布展的人并没有把两国艺术家分成两个国家各自展出,这一块是中国艺术家的,那一块是法国艺术家的,而是把它们混合在同一空间,展現了两种文化直接碰撞的各种火花,有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达思想的不同,也有审美取向的共性特性。使观者更好的对比两国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全新的观展体验,使每个人更好的在这种交流中,找到一种从心灵出发,超越语言和国界的文化艺术媒介。
图一 徐泽《潮水》
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观后感
特别喜欢徐泽的《潮水》(如图一),可能是因为笔者出生在海边的原因吧,对大海特别敏感,看惯了潮起潮落,再看这幅画,好像是在一个台风多发的时节所画的,走马云不时地遮挡了太阳,世界的每个角落的潮水都是一样的,作者并没有只单单在画某一处潮水,作者用浑浊的色彩,曲折的线条,明暗的光线这些直接而单纯的视觉传达表现了潮水在涨潮和落潮时的动态起伏,空中那道若隐若现的太阳犹如指引人生的明灯一般闪亮,而远处的海平线总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就是黑暗前的黎明,生活就像昼夜更替,潮起潮落,我仿佛可以听到潮汐涨落的声音,作家通过对潮水的深入观察,从很小的细节画出了潮汐起伏的微妙感受,可能画家每天都坐在海边看着潮汐伴随着朝阳,烈日,夕阳来来回回的品味人生的起起伏伏吧。正如作者徐泽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嘈杂反复的现代时空,在我们的精神如折翼的飞鸟般无法飞翔时,也许唯有艺术能够给我们以绵延不断的希望。
作品里有生命陪着就足够了。这是一场视觉的冲击,在畅游了中法艺术家们的作品后,感受到坚持自己喜欢的是有多么的难,但是坚持自我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画展的所有作品都在表现生活,展现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作品都是平凡中透露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平凡的人生感悟,观者能有一点点的收获就够了。
【关键词】:中法;油画展;重庆美术馆
201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五十周年,但是中法两国文化交流却不止50年,因为早在一百余年前,中法两国就已经在包括美术在内的文化艺术领域有了频繁的来往。近现代中国画家中也有很多赴法国学习艺术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如徐悲鸿、林风眠、赵无极、刘开渠、吴作人、吴冠中、朱德群等艺术家。
2014年4月,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在重庆解放碑的重庆美术馆盛大开幕,8位重庆籍中国艺术家和1位法国艺术家的一百幅油画作品在美术馆对大众亮相。
据本次策展人魏东介绍,此次参展的有陈镜伟、冯均雄、何国平、邵常毅、唐亮、杨立、翟渝生、郑可等8位重庆籍艺术家的油画作品,参展的八位中国艺术家中,邵常毅和冯均雄长期在高等艺术院校执教,其他几位则分别从事舞台设计、空间、建筑及平面设计等工作。
除了这八位中国籍艺术家之外还有一位法国籍艺术家,她就是已经80岁高龄的法国艺术家克洛德·勒苏女士的。对许多观众来讲,勒苏或许显得陌生,但是其作品值得一看,上个世纪60年代,勒苏的作品就曾在巴黎和毕加索的作品同台展出。由于年事已高且身患疾病,勒苏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但她仍然坚持不懈地创作和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并多次表态希望与中国艺术家一起举办画展,于是商定了这次展览。虽然勒苏女士今天不能亲自到场,但她的11件油画作品还是如约与重庆观众见面。这九位艺术家的作品打开了中法两国艺术交流新的窗口。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使得中法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中法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两国人民对对方历史、文化、艺术的兴趣将会更加浓厚,相互之间了解的愿望也会更为迫切。中法建交50周年,画展绝对是最突出的纪念内容的形式。去年笔者有幸参观了中法艺术交流展,虽然有些画我是一头雾水没有看不懂,但感觉还是很好的。因为,提到当代的很多艺术作品,他们都像迷一般的女子,她们要你去猜、使劲儿猜她内心在想些什么,当你脑细胞损伤无数时,只看到作者在标签上写上画的名称,然后接下来一切的一切就靠自己意会了。
艺术的东西一旦太直白,也就不那么艺术了。走在展厅中,真的犹如挑灯看剑一般,每幅画都是画家倾注心血的精神粮食,无论是中国画家还是法国画家,都是画家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到迸发不能遏制的创作欲望后凝练而成的他们自我理解的成像作品,使之成为有重要的有现实感又不等同于现实的实体。这里面包含艺术家的思想隐喻,有批判,同情和对往事的回味。画纸上的就等于在画自己,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
画展将展出的中法当代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混合在一起,形式包括了油画,雕塑,版画,展现了两国艺术家在当今文化形式下的自己我艺术思考实践,体现了他们在立足传统表现手法,特别是绘画本体语言的同时,不断追寻多远创新的艺术追求与丰硕成果。
布展的人并没有把两国艺术家分成两个国家各自展出,这一块是中国艺术家的,那一块是法国艺术家的,而是把它们混合在同一空间,展現了两种文化直接碰撞的各种火花,有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达思想的不同,也有审美取向的共性特性。使观者更好的对比两国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全新的观展体验,使每个人更好的在这种交流中,找到一种从心灵出发,超越语言和国界的文化艺术媒介。
图一 徐泽《潮水》
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8+1中法艺术家油画展》观后感
特别喜欢徐泽的《潮水》(如图一),可能是因为笔者出生在海边的原因吧,对大海特别敏感,看惯了潮起潮落,再看这幅画,好像是在一个台风多发的时节所画的,走马云不时地遮挡了太阳,世界的每个角落的潮水都是一样的,作者并没有只单单在画某一处潮水,作者用浑浊的色彩,曲折的线条,明暗的光线这些直接而单纯的视觉传达表现了潮水在涨潮和落潮时的动态起伏,空中那道若隐若现的太阳犹如指引人生的明灯一般闪亮,而远处的海平线总让人看到无限的希望,就是黑暗前的黎明,生活就像昼夜更替,潮起潮落,我仿佛可以听到潮汐涨落的声音,作家通过对潮水的深入观察,从很小的细节画出了潮汐起伏的微妙感受,可能画家每天都坐在海边看着潮汐伴随着朝阳,烈日,夕阳来来回回的品味人生的起起伏伏吧。正如作者徐泽所说的那样:在这个嘈杂反复的现代时空,在我们的精神如折翼的飞鸟般无法飞翔时,也许唯有艺术能够给我们以绵延不断的希望。
作品里有生命陪着就足够了。这是一场视觉的冲击,在畅游了中法艺术家们的作品后,感受到坚持自己喜欢的是有多么的难,但是坚持自我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画展的所有作品都在表现生活,展现生活的每个细节,每一件作品都是平凡中透露着生活中的各种不平凡的人生感悟,观者能有一点点的收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