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产生的重要影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面对“网络时代”的巨大冲击,要以积极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正确认识网络,认真研究网络传播规律和特点,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充分发挥党在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是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交锋和斗争的重要场所,如果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文化放任自流,那么将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地位。要充分认识网络和网络舆论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和完善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的方法和机制,努力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要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组织好主流网站的正面宣传,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网上宣传强势,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深入人心。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懂得网络、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过硬的网络新闻宣传队伍,同时,注意团结和培养一批公信力和影响力强的“网络意见领袖”,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增强主流舆论,稀释非主流言论,引导舆论走向。
积极运用网络平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网络传播媒介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象的直观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政党与群众的沟通方式,网络媒体的功能为空前规模的讨论和协商提供了技术保证,克服了以往人们沟通的许多障碍。要善于运用网络,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首先,辩证看待网上舆论。网上舆论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件发表的看法和意见,是群众心态和情绪的晴雨表,不能因为网络舆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忽视它的存在。如果对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忽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将出现难以估量的后果。其次,在密切关注和监控舆论热点的同时,积极参与网上的各种讨论,虚心听取和收集网上民意,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对舆论热点反映的情况进行沟通和反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化解舆论危机。再次,引导网民通过网络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畅达社情民意、积极引导与尊重网民的自主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使网络最终成为引导社会热点的“方向盘”、疏导公众情绪的“安全通道”。
加快建立网络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中,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理意见和工作进展,及时掌握“话语权”。防范舆论危机传播。如果关键时刻“失语”,就会给小道消息和谣言传播留下空间。特别要增强对突发事件舆论的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的网络传播空间。事实证明,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越是及时、准确、权威,工作就越主动。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畅通网上舆情收集渠道,构建以相关部门为依托、以网站为主要渠道的舆情搜集系统,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舆情通报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定期对网上重大舆情进行研判。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分析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洞察舆情走向。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分析上报机制和快速处理机制,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
加强对网络反腐的引导
一些群众通过网络举报贪腐案件,推动了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已经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特点。与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相比,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同时,网络为官民搭起直接互动的交流平台,创造平等及时的对话机会,可以让领导干部更便捷地倾听民声、把脉民意,及时改错纠偏,提高执政能力,从而降低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网络举报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不容乐观。针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对网络反腐的引导,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有效展示党和政府在广大网民中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网络是党对外介绍自己、展示形象的窗口。要善于运用网络的开放性,建立党建网站,以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介绍党的发展历程、基本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加深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识,在网络中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开放开明、与时俱进的形象。要把网络作为党执政的重要资源,想方设法利用网络资源为党的各项工作服务。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创新和改进宣传方式,对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避免空洞说教,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利用网络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把网络建设成为党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同时,通过运用网络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网络行政,节约资源能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努力实现从“管理网络”到“建设网络”的转变
当前,我国互联网管理手段主要是控制和导向,包括行政手段监督、技术手段控制、网络立法管理和行业自律约束。要把“建设”理念贯彻到网络管理中,在进一步做好行政手段监管和技术手段控制的同时,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推动行业自律。政府主管部门要把“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条件。加强协调和协作,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合作高效的工作机制,注重政策和管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政出多门,缺乏效率。对网络舆论,要像大禹治水,重在疏而非堵。少用、慎用删除、屏蔽、卧底等手段,防止网民积累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引导网络舆论要讲究“引导”艺术,科学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网民实际,研究网民特点,因势利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充分运用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和突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将党和政府需要与倡导的新闻、信息、视频、博客、帖子放置在网站首页或突出位置,以增强对网民的吸引力。分清网络上的“公域”和“私域”,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对不挑战主流价值的小众及其舆论持宽容态度,对色情、反动内容坚决打击。加强网络文明和网络伦理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积极引导网民自律,不点击、不登陆、不转发网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的培训
网络舆论引导关键靠人,要分层级、分批次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网络的认识,克服网络“本领恐慌”,增强运用网络的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运用网络转变。
(作者系《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编审,法学博士)
充分发挥党在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是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网络是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交锋和斗争的重要场所,如果对形形色色的网络舆论和网络文化放任自流,那么将严重动摇党的执政地位。要充分认识网络和网络舆论的新特点,不断创新和完善舆论引导和网络管理的方法和机制,努力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要加强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建设,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组织好主流网站的正面宣传,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形成网上宣传强势,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深入人心。培养一批熟悉网络、懂得网络、思想素质高、业务水平过硬的网络新闻宣传队伍,同时,注意团结和培养一批公信力和影响力强的“网络意见领袖”,积极组织评论员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增强主流舆论,稀释非主流言论,引导舆论走向。
积极运用网络平台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网络传播媒介以其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丰富性、形象的直观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政党与群众的沟通方式,网络媒体的功能为空前规模的讨论和协商提供了技术保证,克服了以往人们沟通的许多障碍。要善于运用网络,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听取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调动群众依法、有序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首先,辩证看待网上舆论。网上舆论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和公共事件发表的看法和意见,是群众心态和情绪的晴雨表,不能因为网络舆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忽视它的存在。如果对民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忽视网络舆论的力量,将出现难以估量的后果。其次,在密切关注和监控舆论热点的同时,积极参与网上的各种讨论,虚心听取和收集网上民意,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对舆论热点反映的情况进行沟通和反馈,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化解舆论危机。再次,引导网民通过网络有序参与社会事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畅达社情民意、积极引导与尊重网民的自主选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良性互动,使网络最终成为引导社会热点的“方向盘”、疏导公众情绪的“安全通道”。
加快建立网络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
要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建立网上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信息的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灾难性的突发事件中,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理意见和工作进展,及时掌握“话语权”。防范舆论危机传播。如果关键时刻“失语”,就会给小道消息和谣言传播留下空间。特别要增强对突发事件舆论的掌控能力和引导能力,抢占舆论引导先机,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的网络传播空间。事实证明,在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越是及时、准确、权威,工作就越主动。建立网络舆情分析和预警机制。畅通网上舆情收集渠道,构建以相关部门为依托、以网站为主要渠道的舆情搜集系统,建立部门联动机制、舆情通报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工作,定期对网上重大舆情进行研判。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国际国内突发事件、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分析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洞察舆情走向。建立和完善网络舆论分析上报机制和快速处理机制,增强防范和化解网上舆论危机的能力。
加强对网络反腐的引导
一些群众通过网络举报贪腐案件,推动了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处理,已经成为当前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特点。与传统的社会监督模式相比,网上举报因为其速度快、影响大和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更容易形成舆论热点,其积极意义不可小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的开放性使其形成一个人人可以参与的扁平化的舆论场,对权力运行可以进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关注,促进官员谨慎用权,约束言行。同时,网络为官民搭起直接互动的交流平台,创造平等及时的对话机会,可以让领导干部更便捷地倾听民声、把脉民意,及时改错纠偏,提高执政能力,从而降低了腐败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网络举报因其偶发性甚至戏剧性的弱点,使得反腐效果不容乐观。针对当前严峻的反腐败形势,通过顶层设计,加强对网络反腐的引导,将网络反腐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只有这样,社会监督的正能量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有效展示党和政府在广大网民中的良好形象
在中国与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网络是党对外介绍自己、展示形象的窗口。要善于运用网络的开放性,建立党建网站,以网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介绍党的发展历程、基本知识和路线方针政策,加深世界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认识,在网络中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开放开明、与时俱进的形象。要把网络作为党执政的重要资源,想方设法利用网络资源为党的各项工作服务。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创新和改进宣传方式,对党的思想、理论和政策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宣传,避免空洞说教,增强宣传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利用网络信息交流的互动性,加强与群众的互动联系,把网络建设成为党与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同时,通过运用网络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网络行政,节约资源能源,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行政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
努力实现从“管理网络”到“建设网络”的转变
当前,我国互联网管理手段主要是控制和导向,包括行政手段监督、技术手段控制、网络立法管理和行业自律约束。要把“建设”理念贯彻到网络管理中,在进一步做好行政手段监管和技术手段控制的同时,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推动行业自律。政府主管部门要把“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为互联网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资源条件。加强协调和协作,形成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合作高效的工作机制,注重政策和管理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避免政出多门,缺乏效率。对网络舆论,要像大禹治水,重在疏而非堵。少用、慎用删除、屏蔽、卧底等手段,防止网民积累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引导网络舆论要讲究“引导”艺术,科学把握网络舆论发展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网民实际,研究网民特点,因势利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充分运用技术、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和突出对社会主流价值的传播,将党和政府需要与倡导的新闻、信息、视频、博客、帖子放置在网站首页或突出位置,以增强对网民的吸引力。分清网络上的“公域”和“私域”,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对不挑战主流价值的小众及其舆论持宽容态度,对色情、反动内容坚决打击。加强网络文明和网络伦理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积极引导网民自律,不点击、不登陆、不转发网上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文明行为,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的培训
网络舆论引导关键靠人,要分层级、分批次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对网络的认识,克服网络“本领恐慌”,增强运用网络的能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运用网络转变。
(作者系《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编审,法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