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 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6例)给予氨氯地平治疗,B组(26例)给予贝那普利治疗,C组(26例)给予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治疗12周并观察3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为78.3%,B组总有效率为82.6%,C组总有效率为95.7%,A、B组显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血脂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其中任意一种单一用药。
关键词: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及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长期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降压已经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其核心为血压控制达标[1]。故合理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目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院将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与方法
将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6例。A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4 ~69岁,平均年龄(57.2±6.5)岁;病程5.0~30.3年,平均(16.9±4.2)年;高血压分级一级13例,二级10例。B组男14例,女9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7.3±6.2)岁;病程5.0~29.6年,平均(16.8±4.1)年;高血压分级一级12例,二级11例。C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57.1±6.3)岁;病程6.1~30.5年,平均(17.2±4.0)年;高血压分级一级13例,二级10例。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治疗方法
A组给予氨氯地平5mg口服,每天1次[2];B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口服,每天1次;C组给予氨氯地平5mg及联合贝那普利1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期间所选病例每日钠盐的摄入量以及非药物治疗措施保持不变,定期检查心率、血压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动态血压监测(ABP)[3];偶测血压测量(OBP);生化指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
1.4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制定原则)中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标准[4],具体为:若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并且坐位的舒张压已下降到正常范围内,或者舒张压没有降到正常范围内,但是其下降幅度≥20mmHg则为显效;若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且已经降到正常范围内则为有效;若未达到上述指标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由我院专门统计人员进行收集整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试验观测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临床降压疗效比较
经药物治疗12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78.3%,B组总有效率为82.6%,C组总有效率为95.7%,A、B组显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治疗效果比较(n,%)
注:A、B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0.7963(p=0.3722),A、C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14.3236(p=0.0002),B、C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8.9918(p=0.0027).
2.2治疗前后OBP变化比较
3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治疗前后3组BOP变化比较(mmHg)
注:与C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治疗前后3组血脂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mmHg)
注:与C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系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常累及多个器官的功能衰竭。在高血压防治中,要求血压达标及合理联合用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动脉壁有特异性抗增生作用,能逆转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结构改变,对肾血流动力学效应有利,可以改善肾功能;氨氯地平为钙拮抗剂,有高度血管选择性,主要通过作用于冠状动脉平滑肌,使心肌舒张,增加舒张期的心肌充盈量[5]。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可以逆转或延缓左心室重构同时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6]。同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改善钙拮抗剂引起的踝部水肿。从本次实验结果:经药物治疗12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78.3%,B组总有效率为82.6%,C组总有效率为95.7%,A、B组显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血脂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可以得知,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卫华,黄通瑞,齐丽娟等.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9):10-12.
[2] 林允信.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84例疗效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1):1008-1009.
[3] 杨利英.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或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4例[J].世界临床药物,2006,27(12):754-756,760.
[4] 徐海樱.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5):1313-1314.
[5] 叶应春,陈伟芬.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2):1797-1799.
[6] 文峰.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03(16):1-2.
关键词:贝那普利;氨氯地平;原发性高血压;疗效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及多种危险因素的相互作用,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一种全身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长期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降压已经成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其核心为血压控制达标[1]。故合理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理想目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已经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院将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与方法
将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26例。A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24 ~69岁,平均年龄(57.2±6.5)岁;病程5.0~30.3年,平均(16.9±4.2)年;高血压分级一级13例,二级10例。B组男14例,女9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57.3±6.2)岁;病程5.0~29.6年,平均(16.8±4.1)年;高血压分级一级12例,二级11例。C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57.1±6.3)岁;病程6.1~30.5年,平均(17.2±4.0)年;高血压分级一级13例,二级10例。3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
1.2治疗方法
A组给予氨氯地平5mg口服,每天1次[2];B组给予贝那普利10mg口服,每天1次;C组给予氨氯地平5mg及联合贝那普利10mg口服,每天1次。治疗期间所选病例每日钠盐的摄入量以及非药物治疗措施保持不变,定期检查心率、血压等情况。
1.3观察指标
动态血压监测(ABP)[3];偶测血压测量(OBP);生化指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
1.4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制定原则)中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标准[4],具体为:若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并且坐位的舒张压已下降到正常范围内,或者舒张压没有降到正常范围内,但是其下降幅度≥20mmHg则为显效;若舒张压下降幅度≤10mmHg且已经降到正常范围内则为有效;若未达到上述指标则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均由我院专门统计人员进行收集整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患者试验观测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之。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临床降压疗效比较
经药物治疗12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78.3%,B组总有效率为82.6%,C组总有效率为95.7%,A、B组显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组治疗效果比较(n,%)
注:A、B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0.7963(p=0.3722),A、C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14.3236(p=0.0002),B、C组间总有效率比较χ2=8.9918(p=0.0027).
2.2治疗前后OBP变化比较
3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治疗前后3组BOP变化比较(mmHg)
注:与C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2.3治疗前后3组血脂变化比较,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mmHg)
注:与C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3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系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常累及多个器官的功能衰竭。在高血压防治中,要求血压达标及合理联合用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动脉壁有特异性抗增生作用,能逆转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结构改变,对肾血流动力学效应有利,可以改善肾功能;氨氯地平为钙拮抗剂,有高度血管选择性,主要通过作用于冠状动脉平滑肌,使心肌舒张,增加舒张期的心肌充盈量[5]。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可以逆转或延缓左心室重构同时对肾功能有保护作用[6]。同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改善钙拮抗剂引起的踝部水肿。从本次实验结果:经药物治疗12周后,A组总有效率为78.3%,B组总有效率为82.6%,C组总有效率为95.7%,A、B组显总有效率均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三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血脂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们可以得知,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崔卫华,黄通瑞,齐丽娟等.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9):10-12.
[2] 林允信.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84例疗效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11):1008-1009.
[3] 杨利英.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或吲哒帕胺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4例[J].世界临床药物,2006,27(12):754-756,760.
[4] 徐海樱.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5):1313-1314.
[5] 叶应春,陈伟芬.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12):1797-1799.
[6] 文峰.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03(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