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茶中出黄金”,在湘西保靖县葫芦镇葫芦村党支部书记刘云庄的心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个原本与黄金茶并无关联的苗族土家族聚集区,如今却把脱贫致富的梦想寄托在了一片片茶叶上,而刘云庄也在锲而不舍地进行着他连续7年的黄金茶脱贫实验。
一两茶叶一两金
保靖县地处湖南最西部,与重庆相邻。虽处在张家界与吉首之间,却没有出名的旅游景点且交通不畅,身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保靖名气并不高。
但近年来,保靖却凭借着一种名为黄金茶的特产而声名远播,尤其是2011年4月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保靖黄金茶春茶拍卖会上,保靖黄金茶古茶园1号母树上的2两茶叶,拍出了9.8万元的高价,来自保靖的黄金茶2号、8号母茶树的各2两茶叶,也分别拍出了6.8万元、3.88万元的高价。按当时黄金市价换算,2两黄金才值3.1万元,保靖黄金茶创造了比黄金还贵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则是保靖茶叶发展所经历的黄金6年。
黄金茶名字的由来有它的历史典故:根据《保靖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某道台巡视保靖六都,路经冷寨河(今葫芦镇黄金村)品尝该地茶叶后,颇为赞赏,曾赏黄金一两,后人遂将该地茶叶取名为“黄金茶”,该地地名也改为“黄金寨”。此后该茶在市场上有了“黄金茶”之名和“一两黄金一两茶”的尊贵身价,此苗寨也因而名为“黄金村”。经专家考证,黄金茶源于乔木型大叶类品种和三千五百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保靖黄金茶种”,并列入国家级种子名库。
黄金茶原本只生长于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该村距离乡镇府所在地有几个小时的车程,县宣传部干部彭思进告诉记者,1996年保靖县才开始尝试种植黄金茶。
2005年黄金荼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2006年茶叶专家在野生保靖黄金茶群体种中,经选育和无性繁殖成黄金荼优良品种,在保靖广泛种植和推广。2007年,保靖县与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达成共同开发黄金茶的协议,逐步发展成品质卓著,有一定规模的保靖黄金茶产业。
“去年发展了1.2万亩,前年是8500亩。”彭思进说:“在保靖,农民种植黄金茶每亩能有5000-8000元的收益,但目前种植地点还是主要在两三个苗族聚集区,平均下来每人有1亩。”
保靖县黄金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提供苗木、整地费用、材料费用,而群众只需要投工投劳投少量资金的发展模式。到2011年底,保靖全县黄金茶面积已达3.6万亩,可采面积1.1万亩,范围覆盖48个行政村5500多户3.25万人,超过100亩的种植大户有80余家,2011年全县实现黄金茶总产值8500万元。该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黄金茶园1.5万亩,到2015年黄金茶总面积达到10万亩。
彭思进说:“我们一直和湖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今年还和上市公司隆平高科联系,希望共同开发黄金茶产品。”
葫芦村的黄金梦
从保靖县城出发,开车经过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地处三县八乡镇交界的葫芦镇,在镇政府所在的葫芦村党支部书记刘云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当地响当当的种茶能手。
说是种茶能手,不如说刘云庄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2006年,厌倦常年在外打工生活的他打算回乡创业。在一个偏远的乡镇创业,到底能干什么呢?他想通过种柑橘、烤烟,养殖牛羊,但回来后觉得稳定性都不好。
“以前村里都是传统农业,农民将玉米、红薯、油菜种在自己的田地里,亩产值不超过1000元。我认为,经济收入是决定种什么作物的衡量指标。”刘云庄一直这样想:农民生存的根本是土地,而农村的脱贫致富就是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2007年,保靖农业局有个搞茶叶研究的人向我推荐黄金茶种植。”在刘云庄的回忆里,虽然当时保靖黄金茶发展很慢,但已相继完成了黄金茶从有性到无性繁殖,然后推良,并使黄金茶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黄金茶发源于葫芦镇,但却没有在葫芦镇大面积种植。“当时镇里并没有黄金茶种植的先例,对于整个保靖县来说,这里是一个新的黄金茶种植区域。”刘云庄要在自己的家乡把黄金茶种起来。
2007年,刘云庄正式开始自己的家乡创业之旅,一开始,他就租下20多亩地用来种茶,每亩地的租金是300斤稻谷或300元钱。他也打算请村民一起种,一起致富,但是老百姓的一句“不种稻子吃什么?”让他很无奈。农户家还能打工的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村两委开会也不行,亲自下村做工作村民们也不接受。”刘云庄知道村民们对于陌生的茶叶种植心里没底,“农民要看见种茶今年比去年好才会认可。”于是,他利用一人15元的价格雇工打理茶树。
“第二年发展到100亩时出现了一些状况,有些田地价格上去了,有的地也不租了。”面对利益,农民们总会用脚投票,这让想不断扩大规模的刘云庄很犯难。
“去年地租的价格涨到了每亩地500斤稻子。”村民们肆意涨价,身为村干部的他也不能和老百姓打官司。
虽然地租的问题很突出,但他还是相信这个产业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黄金茶比苞谷、水稻效益好。以前传统农业每亩产值不超过1000元,现在种茶能达到3000--5000元,普通农民按传统手段种就没问题。可以肯定的说,茶叶产业选择正确,是符合我们地区发展的产业。”
坚持终究换来回报,第三年,他的茶树初见效益,渐渐地也有一些村民愿意和他一起种茶叶。在刘云庄家的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种村务工作表格,其中有一份表格尤为醒目,当中详细记载了每家的黄金茶种植面积。“今年种植了30000多亩,去年有25000亩。”刘云庄心里有数。
“按照我的计划,村里的四百八十户中有二、三百户种茶叶,但是茶叶3-5年才能有效益,而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这几年不种稻子没收益。”
如今,刘云庄已经当了八九年的村干部,他觉得自己的“肩膀很窄,扁担很宽”——能力有限,但自己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担子很重。 “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仅需要持之以恒,还要政府多多给予支持,支持的方面不仅要包括技术、资金、硬件,还要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吹糠见米、马上见效。”刘云庄认为,葫芦村搞这个产业很好,但是能否真正带领村民致富,还要国家将支持落实到实际的投入中。
刘云庄说,自己2007年开始做黄金茶时就想要把土地集约,搞大户承包,引进有实力的外来企业,进一步降低农户投入的风险。“这样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保持它的品质,但是需要农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产业不要怀疑,不要太急,要一步一步发展好。”
对于这一点,50多岁的刘云庄其实很自责,“做了这么多年,村里面没有—个工厂,而且我都做不好,村民的难度比我大多了。”他一直很想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公司,为此曾去烟台张裕公司考察,但他深知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和能力,目前只能寄希望引进外来企业。村里建立了一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只是一个注册了的空壳子,“正规合作社该有的都没有。”
“随意种的话这个产业发展肯定不好,要种就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不能只卖叶子,不卖产品。尤其不准搞农药,这个对品质的影响很大,是产业发展失败的祸根。”刘云庄说:“我是实实在在,不吹嘘面积和效益。”
“一天两杯要10克茶,一个月就可以喝掉300克,而一斤就是500元,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金矿。但是近两年种植黄金茶的农民还没见到收益,只是解决了部分妇女和五六十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刘云庄承认,种茶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而一些跟着我发展比较快的村民也见到了效益,其他晚一点的效益并不大。
在一户临街的小卖店旁,一位75岁的大娘正在收拾自己当天刚刚冒雨采回来的茶叶,她一人就采了15斤的鲜叶。当地干部说,现在葫芦镇,老人采茶已经成了当地一道风景。茶叶种植对于困难户仍是杯水车薪
葫芦村曾召清家位于主街的一侧,当记者和刘云庄一起走到他家的木屋时,他正托着碗和自己的二儿子在家门口借日光吃饭,碗中除了米饭就是几片清淡的炒青笋。
村干部介绍说,曾召清的老婆因为脑溢血去世了。今年64岁的他还要靠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茶叶和套种玉米养活自己和智力有缺陷的二儿子。
2011年,曾召清曾在自己的两亩地上种了茶树,“我没花钱,就出了点劳力”。在茶树还没有收益的这段时间里,他就靠着给别人打工生活。
挣多少花多少是他一家收入和支出最直接的表现。由于只能季节性打工且有骨质增生,曾召清一天只能干两三个小时,一年只能赚个两三千。“我死了,他就没办法了”,看着门外二儿子,老曾无奈地叹气。
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一般当地的木屋都有三间,但这两间已经盖了十多年的木屋是老曾以前拼命打工才盖起来的,当年他花了两三万元,现在要十多万元才能盖起来,“工钱每天都要一百多块了”。
“以前的房子比这还破。”村干部带着记者走到后院,他以前住的破房仍没有扒掉,这里已经成为老曾的杂物间和二儿子的卧室,在破房边能看到有一个水龙头和水表,老曾指着旁边一个出水口说,那个自来水我没用,用的是从山上接下来的泉水,自来水还要花钱的。
离曾召清的家不远就是66岁的曾宪虎的残破木屋,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一家是没有办法了,基本没法生活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曾宪虎并不是太愿意,话说的不多,他有个女儿出嫁了,儿子身体不好,今年外出去杭州打工,刚走20多天,“我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找老婆,一看这家庭,没有姑娘愿意来。”
在曾宪虎这座住了四代人的木屋里,床上盖了一层塑料布,一问才知道,木屋一下雨就会漏水。上面和蚊帐似的塑料布实际是防止漏雨和漏灰的,下大了还要在屋里用盆接雨。
平常他也要下地干农活,但那是给别人干活,因为他家的两亩地已经转租给别人了,在自己的自留地上,他种了点玉米,留给自己吃,“一个月吃一顿肉,每次买半斤到一斤”。
生活来源方面,曾宪虎除了打工还能每个月领到一次养老金,还有粮食直补金,过节期间还有送温暖行动,但身体不好的他每次发病都要到卫生院去打针,每针一百块钱的花费让他经常超过新农合的报销额度。
刘云庄告诉记者,村中低保户去年有31户,今年增加到了38户,家庭自身因素致贫的占了全村人口的10%。
“这些家庭的困难不是两三年就能解决的,我们平常只能通过给钱和献爱心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一些困难,如果给项目的话,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我觉得需要大户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将自己的本地一部分收入返还到弱势群体中,”刘云庄说。
一个原本与黄金茶并无关联的苗族土家族聚集区,如今却把脱贫致富的梦想寄托在了一片片茶叶上,而刘云庄也在锲而不舍地进行着他连续7年的黄金茶脱贫实验。
一两茶叶一两金
保靖县地处湖南最西部,与重庆相邻。虽处在张家界与吉首之间,却没有出名的旅游景点且交通不畅,身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保靖名气并不高。
但近年来,保靖却凭借着一种名为黄金茶的特产而声名远播,尤其是2011年4月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保靖黄金茶春茶拍卖会上,保靖黄金茶古茶园1号母树上的2两茶叶,拍出了9.8万元的高价,来自保靖的黄金茶2号、8号母茶树的各2两茶叶,也分别拍出了6.8万元、3.88万元的高价。按当时黄金市价换算,2两黄金才值3.1万元,保靖黄金茶创造了比黄金还贵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则是保靖茶叶发展所经历的黄金6年。
黄金茶名字的由来有它的历史典故:根据《保靖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年间某道台巡视保靖六都,路经冷寨河(今葫芦镇黄金村)品尝该地茶叶后,颇为赞赏,曾赏黄金一两,后人遂将该地茶叶取名为“黄金茶”,该地地名也改为“黄金寨”。此后该茶在市场上有了“黄金茶”之名和“一两黄金一两茶”的尊贵身价,此苗寨也因而名为“黄金村”。经专家考证,黄金茶源于乔木型大叶类品种和三千五百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保靖黄金茶种”,并列入国家级种子名库。
黄金茶原本只生长于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该村距离乡镇府所在地有几个小时的车程,县宣传部干部彭思进告诉记者,1996年保靖县才开始尝试种植黄金茶。
2005年黄金荼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2006年茶叶专家在野生保靖黄金茶群体种中,经选育和无性繁殖成黄金荼优良品种,在保靖广泛种植和推广。2007年,保靖县与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达成共同开发黄金茶的协议,逐步发展成品质卓著,有一定规模的保靖黄金茶产业。
“去年发展了1.2万亩,前年是8500亩。”彭思进说:“在保靖,农民种植黄金茶每亩能有5000-8000元的收益,但目前种植地点还是主要在两三个苗族聚集区,平均下来每人有1亩。”
保靖县黄金茶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提供苗木、整地费用、材料费用,而群众只需要投工投劳投少量资金的发展模式。到2011年底,保靖全县黄金茶面积已达3.6万亩,可采面积1.1万亩,范围覆盖48个行政村5500多户3.25万人,超过100亩的种植大户有80余家,2011年全县实现黄金茶总产值8500万元。该县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新建黄金茶园1.5万亩,到2015年黄金茶总面积达到10万亩。
彭思进说:“我们一直和湖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今年还和上市公司隆平高科联系,希望共同开发黄金茶产品。”
葫芦村的黄金梦
从保靖县城出发,开车经过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地处三县八乡镇交界的葫芦镇,在镇政府所在的葫芦村党支部书记刘云庄家里,记者见到了这位当地响当当的种茶能手。
说是种茶能手,不如说刘云庄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2006年,厌倦常年在外打工生活的他打算回乡创业。在一个偏远的乡镇创业,到底能干什么呢?他想通过种柑橘、烤烟,养殖牛羊,但回来后觉得稳定性都不好。
“以前村里都是传统农业,农民将玉米、红薯、油菜种在自己的田地里,亩产值不超过1000元。我认为,经济收入是决定种什么作物的衡量指标。”刘云庄一直这样想:农民生存的根本是土地,而农村的脱贫致富就是让土地效益最大化。
“2007年,保靖农业局有个搞茶叶研究的人向我推荐黄金茶种植。”在刘云庄的回忆里,虽然当时保靖黄金茶发展很慢,但已相继完成了黄金茶从有性到无性繁殖,然后推良,并使黄金茶产业快速发展起来。
黄金茶发源于葫芦镇,但却没有在葫芦镇大面积种植。“当时镇里并没有黄金茶种植的先例,对于整个保靖县来说,这里是一个新的黄金茶种植区域。”刘云庄要在自己的家乡把黄金茶种起来。
2007年,刘云庄正式开始自己的家乡创业之旅,一开始,他就租下20多亩地用来种茶,每亩地的租金是300斤稻谷或300元钱。他也打算请村民一起种,一起致富,但是老百姓的一句“不种稻子吃什么?”让他很无奈。农户家还能打工的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
“村两委开会也不行,亲自下村做工作村民们也不接受。”刘云庄知道村民们对于陌生的茶叶种植心里没底,“农民要看见种茶今年比去年好才会认可。”于是,他利用一人15元的价格雇工打理茶树。
“第二年发展到100亩时出现了一些状况,有些田地价格上去了,有的地也不租了。”面对利益,农民们总会用脚投票,这让想不断扩大规模的刘云庄很犯难。
“去年地租的价格涨到了每亩地500斤稻子。”村民们肆意涨价,身为村干部的他也不能和老百姓打官司。
虽然地租的问题很突出,但他还是相信这个产业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黄金茶比苞谷、水稻效益好。以前传统农业每亩产值不超过1000元,现在种茶能达到3000--5000元,普通农民按传统手段种就没问题。可以肯定的说,茶叶产业选择正确,是符合我们地区发展的产业。”
坚持终究换来回报,第三年,他的茶树初见效益,渐渐地也有一些村民愿意和他一起种茶叶。在刘云庄家的墙上,密密麻麻贴满了各种村务工作表格,其中有一份表格尤为醒目,当中详细记载了每家的黄金茶种植面积。“今年种植了30000多亩,去年有25000亩。”刘云庄心里有数。
“按照我的计划,村里的四百八十户中有二、三百户种茶叶,但是茶叶3-5年才能有效益,而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这几年不种稻子没收益。”
如今,刘云庄已经当了八九年的村干部,他觉得自己的“肩膀很窄,扁担很宽”——能力有限,但自己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担子很重。 “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不仅需要持之以恒,还要政府多多给予支持,支持的方面不仅要包括技术、资金、硬件,还要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吹糠见米、马上见效。”刘云庄认为,葫芦村搞这个产业很好,但是能否真正带领村民致富,还要国家将支持落实到实际的投入中。
刘云庄说,自己2007年开始做黄金茶时就想要把土地集约,搞大户承包,引进有实力的外来企业,进一步降低农户投入的风险。“这样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保持它的品质,但是需要农民、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产业不要怀疑,不要太急,要一步一步发展好。”
对于这一点,50多岁的刘云庄其实很自责,“做了这么多年,村里面没有—个工厂,而且我都做不好,村民的难度比我大多了。”他一直很想建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公司,为此曾去烟台张裕公司考察,但他深知自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和能力,目前只能寄希望引进外来企业。村里建立了一个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但只是一个注册了的空壳子,“正规合作社该有的都没有。”
“随意种的话这个产业发展肯定不好,要种就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不能只卖叶子,不卖产品。尤其不准搞农药,这个对品质的影响很大,是产业发展失败的祸根。”刘云庄说:“我是实实在在,不吹嘘面积和效益。”
“一天两杯要10克茶,一个月就可以喝掉300克,而一斤就是500元,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金矿。但是近两年种植黄金茶的农民还没见到收益,只是解决了部分妇女和五六十个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刘云庄承认,种茶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利益,而一些跟着我发展比较快的村民也见到了效益,其他晚一点的效益并不大。
在一户临街的小卖店旁,一位75岁的大娘正在收拾自己当天刚刚冒雨采回来的茶叶,她一人就采了15斤的鲜叶。当地干部说,现在葫芦镇,老人采茶已经成了当地一道风景。茶叶种植对于困难户仍是杯水车薪
葫芦村曾召清家位于主街的一侧,当记者和刘云庄一起走到他家的木屋时,他正托着碗和自己的二儿子在家门口借日光吃饭,碗中除了米饭就是几片清淡的炒青笋。
村干部介绍说,曾召清的老婆因为脑溢血去世了。今年64岁的他还要靠在自家的土地上种茶叶和套种玉米养活自己和智力有缺陷的二儿子。
2011年,曾召清曾在自己的两亩地上种了茶树,“我没花钱,就出了点劳力”。在茶树还没有收益的这段时间里,他就靠着给别人打工生活。
挣多少花多少是他一家收入和支出最直接的表现。由于只能季节性打工且有骨质增生,曾召清一天只能干两三个小时,一年只能赚个两三千。“我死了,他就没办法了”,看着门外二儿子,老曾无奈地叹气。
当地的村干部告诉记者,一般当地的木屋都有三间,但这两间已经盖了十多年的木屋是老曾以前拼命打工才盖起来的,当年他花了两三万元,现在要十多万元才能盖起来,“工钱每天都要一百多块了”。
“以前的房子比这还破。”村干部带着记者走到后院,他以前住的破房仍没有扒掉,这里已经成为老曾的杂物间和二儿子的卧室,在破房边能看到有一个水龙头和水表,老曾指着旁边一个出水口说,那个自来水我没用,用的是从山上接下来的泉水,自来水还要花钱的。
离曾召清的家不远就是66岁的曾宪虎的残破木屋,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一家是没有办法了,基本没法生活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曾宪虎并不是太愿意,话说的不多,他有个女儿出嫁了,儿子身体不好,今年外出去杭州打工,刚走20多天,“我儿子三十多岁还没有找老婆,一看这家庭,没有姑娘愿意来。”
在曾宪虎这座住了四代人的木屋里,床上盖了一层塑料布,一问才知道,木屋一下雨就会漏水。上面和蚊帐似的塑料布实际是防止漏雨和漏灰的,下大了还要在屋里用盆接雨。
平常他也要下地干农活,但那是给别人干活,因为他家的两亩地已经转租给别人了,在自己的自留地上,他种了点玉米,留给自己吃,“一个月吃一顿肉,每次买半斤到一斤”。
生活来源方面,曾宪虎除了打工还能每个月领到一次养老金,还有粮食直补金,过节期间还有送温暖行动,但身体不好的他每次发病都要到卫生院去打针,每针一百块钱的花费让他经常超过新农合的报销额度。
刘云庄告诉记者,村中低保户去年有31户,今年增加到了38户,家庭自身因素致贫的占了全村人口的10%。
“这些家庭的困难不是两三年就能解决的,我们平常只能通过给钱和献爱心的方式帮助他们渡过一些困难,如果给项目的话,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我觉得需要大户的支持和榜样的力量,将自己的本地一部分收入返还到弱势群体中,”刘云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