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创新人才,作为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还应从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统筹课堂内外,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新人才统筹课堂内外
旧的教育体系下的数学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解题方法,考查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为目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要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还应从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重视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规划指导,为他们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自主动手动脑的良好环境。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统筹课堂内外,构建高效课堂。
一、提倡学生课外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加强。
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应该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先于课堂对一些问题的实验思考,能够使课堂教学更顺利、更精彩地实施,从而提高教师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探究活动结合起来。
二、筹划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学生的探究需要带着问题去实践,激发兴趣去思考,以收获成果为乐趣。因此,筹划课外活动,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教师要学生为了学习新知识需要做的操作准备,进而筹划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在课前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为一切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实践。在组织活动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也不能缺失,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就很可能丧失方向,就不能达到理想目标。
对于课外探究活动而言,它是分散的,不定地点和时间、途径,教师的精心筹划、科学指导能使课外探究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前,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操作、思考。收集:要求学生收集或制作一些常见的几何体,如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等,或者用卡纸制作别的几何体。操作:要求学生把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等一些几何体,参照课本适当剪开并展开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平面图形,并画出自己所得到的这个平面图形。思考: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某些棱剪开,至少要剪开几条棱才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有哪些不同的展开图?学生在同一活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在课堂上交流。在这样的课前探究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是最好的形式,学生既有分工操作,又可以及时在小组中合作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形成较成熟的结论,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在活动前的指导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兴趣分好小组、确定组长,让组长和组员共同商定好如何去做、如何分工。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和家长共同去学习、实践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比如在《展开与折叠》课前探究准备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家做好一些几何体,并做一些操作和观察,动员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找几何体,一起剪裁、观察、归纳。家长的参与让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前探究实践活动更加有趣、温馨,同样也能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三、统筹课堂内外,构建高效课堂
有了学生的课前探究准备,课堂教学也就变得轻松活泼。教师的课内教学可以通过交流、展示学生的探索成果,讨论有关问题,使学生轻松地感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比如《展开与折叠》的教学,学生有了课前的探究准备,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制作的模型,展示学生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使全班学生都能轻松地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到有些立体图形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有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立体图形。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学生自然会对常见的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形成系统认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操作讨论,学生会思考诸如一个长方体沿一条侧棱和上、下底面的棱展开可以画出哪些展开图、沿两条侧棱和底面的一些棱展开又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等问题。
在思考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统筹课堂内外,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更重要的是,统筹课堂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高效课堂创新人才统筹课堂内外
旧的教育体系下的数学教学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解题方法,考查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成绩,这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反思和改进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动手动脑为目标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要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还应从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重视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规划指导,为他们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自主动手动脑的良好环境。教师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统筹课堂内外,构建高效课堂。
一、提倡学生课外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加强。
探究式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更应该提倡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养成习惯、掌握方法。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和先于课堂对一些问题的实验思考,能够使课堂教学更顺利、更精彩地实施,从而提高教师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与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探究活动结合起来。
二、筹划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
学生的探究需要带着问题去实践,激发兴趣去思考,以收获成果为乐趣。因此,筹划课外活动,教师首先对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目标有一个清晰认识。教师要学生为了学习新知识需要做的操作准备,进而筹划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在课前探究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为一切活动都要求学生自己去实践。在组织活动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同样也不能缺失,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就很可能丧失方向,就不能达到理想目标。
对于课外探究活动而言,它是分散的,不定地点和时间、途径,教师的精心筹划、科学指导能使课外探究活动收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前,教师要求学生收集、操作、思考。收集:要求学生收集或制作一些常见的几何体,如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等,或者用卡纸制作别的几何体。操作:要求学生把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长方体、三棱锥、四棱锥等一些几何体,参照课本适当剪开并展开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平面图形,并画出自己所得到的这个平面图形。思考: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某些棱剪开,至少要剪开几条棱才能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有哪些不同的展开图?学生在同一活动小组内交流,并推荐一名学生代表本组在课堂上交流。在这样的课前探究活动中,小组分工合作是最好的形式,学生既有分工操作,又可以及时在小组中合作交流,通过交流讨论形成较成熟的结论,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在活动前的指导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兴趣分好小组、确定组长,让组长和组员共同商定好如何去做、如何分工。
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和家长共同去学习、实践更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比如在《展开与折叠》课前探究准备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家做好一些几何体,并做一些操作和观察,动员有条件的家长参与其中,让家长们和孩子一起找几何体,一起剪裁、观察、归纳。家长的参与让学生觉得这样的课前探究实践活动更加有趣、温馨,同样也能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
三、统筹课堂内外,构建高效课堂
有了学生的课前探究准备,课堂教学也就变得轻松活泼。教师的课内教学可以通过交流、展示学生的探索成果,讨论有关问题,使学生轻松地感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比如《展开与折叠》的教学,学生有了课前的探究准备,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自己制作的模型,展示学生展开后的平面图形,使全班学生都能轻松地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到有些立体图形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有些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立体图形。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学生自然会对常见的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形成系统认识。同时,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学生在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操作讨论,学生会思考诸如一个长方体沿一条侧棱和上、下底面的棱展开可以画出哪些展开图、沿两条侧棱和底面的一些棱展开又可以画出什么样的图形等问题。
在思考教学设计时,教师如果能真正做到统筹课堂内外,就能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更重要的是,统筹课堂内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培养有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