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红丝砚珍品赏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素有“海岱明珠”之称。《尚书·禹贡》曰:“海岱惟青州”,有“铅,松,怪石”。这是赏石文化在典籍中最早记载,开赏石之先河。在青州最负盛名的当属红丝石。产自青州黑山和周边地区。
  书画大师启功曾题诗赞美红丝石:“唐人早重青州石,田海推迁世罕知。”赵朴初也曾题诗:“昔者柳公权,论砚推青州。青州红丝石,奇异盖其优。云水行赤天,墨海翻洪流。临砚动豪兴,挥笔势难收。品评宜第一,吾眼唐与欧。天下第一砚,青州红丝砚。古今珍砚,翰墨流芳。”
  红丝石砚原砚材出自青州黑山红丝石洞,清代后不知何原因以临朐老崖崮为主要产区,但青州红丝石亦有开采。
  青州黑山红丝石,成扇面、鸡窝状分布,洞坑式开采。老坑洞口狭小,正面上方崖壁刻有“大元至正二年”“洪武二年”“弘治十年”“大清乾隆……”“道光二年”“同治三年”“光绪三十四年”“民国十四年”等题记,为历年采石时所留,可见历年均有开采,成砚量可观。近年来,围绕红丝石老坑——“黑山红丝石洞”四周新开坑口,已与古代所开的老坑相连,发现石质完全一致,青州红丝石资源并未枯竭。红丝石主要坑口在清代后移至临朐老崖崮。青州每个红丝石坑是不相连的,且呈层状分布,一般层厚为40厘米左右。历史上青州红丝石砚名气虽大,成砚量可观,但是至今出土、发现量极少,唐代红丝石砚仅一方,现存于山东博物馆。宋代未见,明清时期数量也不多,青州市博物馆藏有明代一方,清代两方,均出土于青州本地。另外,高密也有一方,拍卖会出现过两方,台北故宫博物院和首都博物馆也藏有清代青州红丝砚。
  青州博物馆藏红丝砚3方,1方为明代山形砚(图1),砚台因材造形,以简洁的曲线勾勒出文人的淡雅追求;2方为清代长方形砚,形制相似,仅在砚池上方的纹饰有所区别,分别刻有蝙蝠和梅花(图2、图3)。
  高密市博物馆藏红丝石砚(图4)1方,清代,长36、宽28、高7厘米。正面雕刻龙纹和云纹,为高浮雕,砚池较深。背面通体铭文曰“尝考云林石谱,益都县之红丝石为砚材,颇发墨,陆游笔记唐彦献录:青州红丝砚覆以匣数日墨色不干。《苏易简砚谱》谓:砚材四十余品,青州红丝石为第一,端州,歙州次之。石出益都县西镜之黑山,山径崎嶇,古洞深邃,寻之不易。余做客益都,偶获斯石,亟命良工琢磨成砚,竖润光彩。古人推此石为砚材第一,洵不虚也,甲子交曰,绿野山人识于益都官廨。”
  潍坊域外收藏有红丝石砚的博物馆都是博物馆系统金字塔尖上的博物馆,如台北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山东博物馆等。
  下文我们遴选部分馆藏红丝砚珍品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清乾隆四十三年于敏中等奉敕撰写《西清砚谱》,其中收红丝砚三方,有乾隆帝御题。
  一为红丝石鹦鹉砚(图5),御制诗:“鸿渐不羡用为仪,石亦能言制亦奇。疑是祢衡成赋后,镂肝吐出一丝丝。”钤宝二,曰“会心不远”,曰“德充符”。匣盖并镌,钤宝一,曰“几暇怡情”。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为红丝石风字砚,御制砚铭:“石出临朐,红丝组绵,制为风字,宣和式审,既坚以润,腴发墨汁,虽逊旧端,足备一品。”钤宝一,曰“太朴”,匣盖并镌,钤宝二,曰“比德”“ 朗润”。
  三为红丝石四直砚,御题诗一首:“红丝鹦鹉昨曾吟,小式直方兹盍簪。未识拔茅声应处,能如斯惕予心”。钤宝二,曰“比德”“朗润”。匣盖并镌,钤宝二,曰“会心不远”“德充符”。
  “芙蓉井”红丝砚,高凤翰《砚史》 中有“芙蓉井” 红丝砚一方(图6),铭:“芙蓉井,红丝影,汲古之绠。南阜老人铭。”砚背刻隶书铭:“美不美,乡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珠道人铭。”又草书铭:“我老在乡,空负墨庄,尔曹勿荒。南村同日又铭留家塾。”砚之右侧有石帆铭:“青州红丝之砚,得自其乡前辈冯求海先生家。石帆。”砚之左侧有冯北海先生铭:“禹贡怪石,自我青州,尔出其乡,毋乃其俦,是宜昭文明于东国,而封即墨之侯。”“北海冯琦铭于冶源别墅。”高凤翰为清代山东胶州人,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人,归云老人。“扬州八怪”之一,曾任歙县丞,一生爱砚,藏砚逾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著有《砚史》《南阜集》。
  清代红丝石砚(图7),现藏于首都博物馆。长16.3、宽12.5、厚2.6厘米,砚面红肌黄纹,三边刻有回纹,清代翰林施用冰以隶书刻有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异常珍贵。
  唐代箕形红丝砚(图8),1926年出土于青州,现存于山东博物馆。砚台为唐代流行砚式之一,形似长方形箕,故而得名,又因砚尾两侧向外撇似风字形,故又名“风字形砚”。砚形上圆下方,周围有沿,面平,靠近砚首部位有凹槽,以便贮存墨汁,砚底箕口有二足,使无沿的箕口升高,以保持砚面水平。
  清乾隆钟纹红丝砚(图9),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砚平面呈长方形,砚池为钟形。左、右、上部边缘刻有复杂云纹,下部无纹饰。钟形砚池以锁链连于顶部云纹;砚池上方刻有两条相望的飞龙,姿态遒劲有力。砚池周边衬以雷纹。砚池内上游刻一卧鹿,神态悠然。此砚当为现存清代红丝砚中的精品。
  这些红丝石砚珍品虽已历经千百年时光,却依然在散发着其独有的艺术魅力,展现于世人,诉说着历史沧桑。
其他文献
绘画和体育是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自产生起两者就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体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自人类诞生就有体育活动。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历史。自绘画工艺诞生,便有大量反映体育内容的作品,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个彩陶盆,盆上就有先人运用古朴的线条描绘的“联臂踏歌”的情形。1965年1月发现的云南沧源岩
期刊
我案头这方端砚(图1),很有特色,长21.8、宽12.5、厚4.9厘米。六面纹饰满工。砚面前部浮雕一幅云松图:大片祥云飘浮舒卷,如一团团白棉。云下松树枝繁叶茂,直插云天。松云之间下挖随形砚池。砚堂大,外围边框,中间下凹。四边侧直下,阴刻线描上洞八仙,以示遨游四方。他们或坐或行,各得其所,神态自若,身旁彩云缭绕,一派仙风道骨神韵。前边吕洞宾,抬手背剑,踏云徐行。后边铁拐李,手执拐杖,身背葫芦,似坐云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收藏古玩和股市、楼市一样成为热门话题,盛世兴收藏,伴随高古瓷收藏的升温,藏家越来越看好汉晋隋唐时期的青瓷,洪州窑作为历史上著名的青瓷窑场、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特别是那些造型端庄、釉色温润、艺术性高的洪州窑青瓷尤为藏家所喜爱。伴随着洪州窑瓷器价格的突飞猛涨,受金钱利益的驱动,洪州窑瓷器仿品日渐增多,虽然仿品的质量高低不齐,也有的质量较好,达到可以乱真的程
期刊
百色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各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为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挖掘、利用馆藏和社会资源,策划主题鲜明、公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歌节,广西各地举行歌圩活动,故“三月三”也称为“歌圩节”。歌圩是壮族民众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的周期性、集体性和传统性聚会对歌活动,大的歌圩参加人数多达上万人。[1]随着时代进步,“三月三”节
期刊
米升,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无论是作为历朝历代帝王将相的治国工具,还是寻常百姓千百年来日常使用的一件民俗用品,其社会意义,已经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其艺术价值及收藏价值也得到了收藏界的重新认识,米升俨然已成为新的收藏门类。  湖南升印轩米升博物馆收藏的米升藏品,已形成专题系列,其陈列展示正从多个维度向世人呈现出米升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米升款识背后的文化基因  博物馆具有年款、量款的
期刊
《尔雅·释兽》曰:“狻麑如虦猫,食虎豹。”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狮子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往,狮子得以进入中国,从此与中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其图像在我国儒、释、道和民间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狮子被赋予了避邪纳吉、预卜洪灾、彰显权贵和太平祥和等多种美好寓意。而在清代,狮子更是融入宫廷和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
期刊
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徐燕荪,是中国人物画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作为“京津画派”中的名家,其极大影响了二十世纪人物画的进步和发展。他善绘仕女、侠士、传说和宗教人物,尤其擅绘历史故事人物,作品富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特别是他取材于历史人物、史籍典故的历史故事人物工笔画,人物形象刻画精致,故事情节和宏观场面表现清晰,衬景铺陈杂而不乱,并通过突出内心境界,表现了人物性格。同时对描绘对象的神貌、衣冠制度和公
期刊
戴云山高,浐溪水长;世界瓷都,誉满中外。  福建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德化陶瓷,始于夏商,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白”瓷,以其高超的透明胎体、精湛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白釉风格风靡整个欧洲及世界各地,成为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被国外推崇为“中国白”“中国瓷器之上品”“世界白瓷之母”,是“中国白瓷第一世界品牌”。  德化瓷塑是世上“以
期刊
狮子为大型猫科动物,原产于非洲大陆,也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中部和西部。据考证,上古瑞兽“狻猊”的原型就是狮子,“狻猊”一词出自汲冢竹书《穆天子传》:“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另《尔雅·释兽》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亦注:“即狮子也,出西域。”史书有明确记载的狮子,则最早出自《汉书·西域传》:“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所谓“师子
期刊
在青州,最负盛名的物产当属红丝石。产自青州黑山,及周边地区。红丝石制砚,历史上称之为“青州红丝砚”,由于其特殊材质,使得红丝石砚不渍磨,不损毫,曾被文人推崇的红丝石砚台居“四大名砚”之首,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  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砚论》写道:“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论端、歙。”宋代唐询(彦猷)《砚录》、李石撰《续博物志》及清代“扬州八怪”高凤翰等都有著录记载红丝砚的收藏及鉴赏文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