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在蕴含思维的数学活动中产生。所以,对儿童来说,学数学,并不等于就是去记数学、背数学、去练数学、去考数学。教师应该把注意力从传统的数学知识方面转移到数学学习过程方面。把数学教学视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把“学数学”转变成“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做数学”就是从做中学,不仅要注意数学的内容方面,更要注意数学的过程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一、问题的引出、知识建立、推广、发展的过程;二、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三、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规律的概括、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展开学生的思维,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生活再现,“做”新知的引出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区别。“做”问题的引出需要“做”情境,“做”情境要具备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做出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星星服装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红宇服装店购买商品满100返现金20元。两个店都有同一件原价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在哪家店里买合算一些?这样,在生活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二、自主探究,“做”新知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反思感悟等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迸发出火花。如:在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记忆方法。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最难记?你是怎样记的?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后,反馈:生1:“六七四十二”最难记,我的方法是多读几遍,就记住了。生2:“三七二十一”也很难记,我的方法是想二七十四,三七就再加1个7,就是三七二十一。生3:“五七三十五”,5个7,积的最后一个数一定是5。生4:“四七二十八”也很难记,我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减去1个7,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生5:我用俗语记住了两句口诀: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四七二十八。
三、合作交流,“做”智慧的共享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但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十分的重要。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听某位老师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出示例题:中华钢笔7元/支,一种文具盒的价格是这种钢笔价格的5倍,这种文具盒多少元?这时教师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反馈时,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四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位学生都有事做,一位说题意并画出线段图,一位说确定算法的依据:“求文具盒多少元,就是求5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一位板书算式:7×5=35(元),最后一位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位说:“还有一个算式:5×7=35(元)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位说:“我有补充,还可以这样想:求文具盒多少元,就是求7的5倍是多少?”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地回答和补充。教师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和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四、反馈总结,“做”知识的悟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
“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动手实践操作是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操作交流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操作交流得以升华。如果只有实践操作和交流,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探索”和“感悟”互动的过程是“做”数学的重要途径。
五、回到生活,“做”知识的用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例如,教学《找规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教学《认识钟表》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的能力。
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效。
“做数学”就是从做中学,不仅要注意数学的内容方面,更要注意数学的过程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一、问题的引出、知识建立、推广、发展的过程;二、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三、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规律的概括、发展过程。在过程中展开学生的思维,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生活再现,“做”新知的引出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区别。“做”问题的引出需要“做”情境,“做”情境要具备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做出的情境,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又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知识。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星星服装店挂着一则商业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红宇服装店购买商品满100返现金20元。两个店都有同一件原价120元的衣服,老师想买这件衣服,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在哪家店里买合算一些?这样,在生活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二、自主探究,“做”新知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符合儿童的这种心理。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感知、独立思考、反思感悟等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迸发出火花。如:在推导出7的乘法口诀后,让学生自主探究记忆方法。师: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句最难记?你是怎样记的?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后,反馈:生1:“六七四十二”最难记,我的方法是多读几遍,就记住了。生2:“三七二十一”也很难记,我的方法是想二七十四,三七就再加1个7,就是三七二十一。生3:“五七三十五”,5个7,积的最后一个数一定是5。生4:“四七二十八”也很难记,我记住了五七三十五,减去1个7,就记住了四七二十八。生5:我用俗语记住了两句口诀: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四七二十八。
三、合作交流,“做”智慧的共享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让学生尽可能经历合作与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共同参与、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但合作学习的方法也十分的重要。
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合作的方法,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失去了它的作用。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应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不要怕这样做耽误时间,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听某位老师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出示例题:中华钢笔7元/支,一种文具盒的价格是这种钢笔价格的5倍,这种文具盒多少元?这时教师没有马上进行讲解,而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反馈时,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合作的基础上,四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位学生都有事做,一位说题意并画出线段图,一位说确定算法的依据:“求文具盒多少元,就是求5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一位板书算式:7×5=35(元),最后一位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位说:“还有一个算式:5×7=35(元)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位说:“我有补充,还可以这样想:求文具盒多少元,就是求7的5倍是多少?”等等。面对这一个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地回答和补充。教师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和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四、反馈总结,“做”知识的悟
“悟”不仅是一个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结果。当学生有所“悟”的时候,才是真的有所收获。“悟”是数学以及其他任何学习的重要阶段。
“悟”一般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领悟或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质发展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如果动手实践操作是外在的动,则“悟”是动脑动心的内在的动。操作交流可以为“悟”提供外部信息,而“悟”则可以使操作交流得以升华。如果只有实践操作和交流,则只是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探索”和“感悟”互动的过程是“做”数学的重要途径。
五、回到生活,“做”知识的用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例如,教学《找规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教学《认识钟表》后,我指导学生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做作业、睡觉,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学《统计》后,我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用数学思维看待生活的能力。
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只有把“学数学”转变为“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