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详细介绍了抗虫棉苗期、成株期、花铃期主要病害以及中前期、中后期主要虫害的防治技术,并提出了害虫对抗虫棉抗性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关键词 抗虫棉;病害;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一生中受到多种病虫危害。据统计,有300种左右的害虫能危害棉花,其中经常危害的有30多种。主要害虫有棉蚜、棉盲蝽及棉叶螨、棉铃虫等。棉花的病害有4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的病害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苗病、铃病。棉花受病虫危害,常年减产在15%~20%,而且纤维品质也下降。因此,加强棉花病虫害防治对确保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有重要作用。
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80%,有效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天敌,促进棉田乃至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棉田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棉铃虫、棉红铃虫危害已降为次要地位,而棉叶螨、棉蚜、棉蓟马、棉盲蝽、棉叶蝉、白粉虱、斜纹夜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其病害仍以苗期的立枯病、炭疽病,生长中后期的黄萎病、枯萎病为主。有些对钾肥敏感的抗虫棉品种,在土壤缺钾的棉区,棉花红叶茎枯病上升主要病害。
1转基因抗虫棉不是“无虫棉”
1.1抗虫性的时空变化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的时空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棉株不同的发育时期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二是指棉株的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抗虫能力也不同。研究表明,抗虫棉的抗虫性随着棉株生育期进展而降低,即抗虫棉的杀虫活性主要在棉铃虫的1代和2代,而在3代、4代时明显降低;在同一时期内,棉株营养器官的抗虫性较生殖器官要强,即叶蕾铃花,其中以花蕾的抗性最弱,棉田中的幼虫多在花蕊中找到。所以,转Bt基因棉在受2代、3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黄淮海棉区抗虫性比较好,而在受3代、4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长江流域棉区抗性较弱。
1.2抗虫范围狭窄
现有抗虫棉的抗性比较单一。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抗虫棉品种只能对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等磷翅目害虫产生抗性,而对危害棉花的其他重要害虫如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白粉虱等抗性较差。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蚜、棉叶螨、棉蓟马、棉盲蝽、棉叶蝉、白粉虱、斜纹夜蛾等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
1.3害虫抗性的问题
用抗虫棉在室内逐代汰选棉铃虫初孵幼虫,抗虫棉对汰选种群的抗性等级由“高抗”级分别降低为“抗”和“中抗”级。大量试验表明,棉铃虫对抗虫棉会产生抗性。这就存在着不仅Bt抗虫棉失效,而且Bt生物农药失效的巨大隐患。
1.4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抗虫棉对环境或生态的影响;二是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隐患;三是抗虫棉的棉籽及其加工品对人、动物的影响。
2抗虫棉病害防治
2.1抗虫棉苗期主要病害
棉花苗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疫病、猝倒病、褐斑病、轮纹斑病、角斑病、叶斑病等,其中立枯病、炭疽病在各棉区均有发生,棉苗在未出土之前就能感病,引起烂种、烂芽、根部腐烂,轻者影响棉苗生长发育,重者造成大量死苗。棉苗疫病、褐斑病在沿江棉区发生很普遍,红腐病在淮北棉区较常见。
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棉苗的生长强弱、病菌数量的多少和播种后棉苗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出土后当2片子叶展开、第1片真叶刚出现的阶段,如果遇上不良的气象条件,如阴雨、低温等,来自种子、土壤、病残体及肥料的病原菌就会侵害棉苗,造成病害流行。
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应提倡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
(1)合理轮作。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育苗移栽的苗床土,要每年更换,最好用种植禾谷类作物田的土壤,并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
(2)精选良种,适时播种。选用经脱绒、精选和药剂包衣的种子,确保棉苗健壮。适时播种,避免播种过早,一般以5cm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为宜。
(3)加强苗期管理。棉苗出土后抓紧时机中耕松土,骑行锄棉苗两侧,使土壤通气增温。双层膜拱棚育苗应及时通风,棉苗长到2片真叶到移栽前,应昼揭夜盖,晴揭雨盖,开始逐步炼苗,有效抑制苗病发生。
(4)田间喷药保护。棉花齐苗后,若遇有寒流阴雨,应及时给棉苗喷药保护。可用1∶1∶20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65%代森锌、50%退菌特500~800倍液等防治。
2.2抗虫棉成株期主要病害
2.2.1枯萎病和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性的棉花重要病害,感病的棉株除外部表现症状外,茎杆内部的木质部变成褐色。多数病区往往是枯萎病和黄萎病混合发生,甚至同株混生。棉株一旦感染枯萎病或黄萎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由土壤中病菌和种子带菌及肥料(棉籽饼)、流水等带菌、田间病株残体、农事操作等传播致病。一般温度适中而土壤湿度大有利发病,但温度偏高,在28~30℃以上明显抑制发病;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等都会促使发病。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防治策略是保护无病区——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棉种带菌传播;消灭零星病区——拔除销毁个别病株,对病株处土壤进行消毒,控制有病区——综合治理,防止病害发展,逐步改造重病区——种植抗病良种。主要防治技术如下: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治理枯萎病、黄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②抓好播种期的主动防治。应选用经精加工药剂包衣的商品种子。避免施用带菌农家肥和带菌棉子饼肥。病地的棉花秸杆、枝叶、铃壳等必须彻底腐熟灭菌后再施到棉田。病地生产的棉籽饼勿在无病地棉田施用;③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加土壤肥力,氮磷钾配合施用,促进棉株健壮生长。不要大水串灌,做好棉田排水工作,及时中耕晾墒,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④实行轮作倒茬。主要与玉米、谷子等禾谷类作物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⑤药剂防治。目前尚无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有良效的药剂。在轻病地对少数病株发病初期用增效多菌灵(250倍液每株100mL灌入根际)对抑制发病有一定效果,或用多菌灵、克黄枯、棉康等400~500倍液喷雾防治;重病田可适当加大用药量,用200~300倍液喷雾,每次间隔7~10d,连喷3次,对病情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另外,用缩节胺、腐植酸等生长调节剂喷施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2.2.2棉花红叶茎枯病。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在棉株生长旺盛时期,一般是在7月底到9月初田间水肥供应不足,尤其是土壤缺钾而引起发病。缺钾越重发病越早。防治方法:①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②重施基肥,巧施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③科学管理。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期需肥水规律,合理追肥浇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2.3抗虫棉花铃期主要病害
棉花花铃期病害主要有棉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角斑病、红粉病、黑果病等。一般通称铃病。由于铃病影响,造成棉铃脱落或形成僵瓣烂铃,不仅产量下降,纤维品质也变劣,烂铃的棉籽发芽率降低,甚至不能做种。
主要防治技术如下:①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棉田湿度。做到雨后及时排水,灌后不留积水。此外,中后期及时整枝打杈,除去中下部空枝老叶。在棉株高大荫蔽情况下及早推株并垄。以增强棉田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从而减轻铃病发生;②科学施肥,增加钾肥。如氮肥过多,棉花徒长而荫蔽,铃病易发生。适当增施钾肥,可增强抗病力,减轻铃病发生;③加强防治虫害。对中后期的钻蛀性害虫如棉铃虫等要加强防治,以减少虫伤,减轻铃病发生;④及时摘除早期病铃。将开始感病 (铃壳变色,略见病斑)的棉铃及早摘下,摊开晒干或晾干,剥壳取花,可以挽回约60%的产量损失,同时避免烂铃的病菌在田间再次传播侵染。这是减少烂铃损失切实有效的办法; ⑤喷药保护。药剂防治铃病效果并不理想。如有条件也可作为防病的辅助措施,即在铃病初见时喷药,用50%多菌灵、50%福美双、5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400~500倍液喷于结铃部位,每隔7~10d喷1次,喷2~3次。
3抗虫棉虫害防治
3.1中前期主要害虫防治
自棉花播种至7月中旬,此期棉花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蜗牛、棉蚜、棉叶螨和2代棉铃虫,自然天敌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强。①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合理施肥,及时防旱排涝,充分发挥转Bt基因抗虫棉的自身抗虫水平;做好冬耕冬灌,减少农田虫口基数,降低害虫产生抗性的机会;及时灭茬除草,压低害虫虫口密度;②选用高纯度转Bt基因抗虫棉种。完善管理体制,保证推广应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杀虫蛋白表达量高、纯度高,并通过行政和技术措施控制棉农自行留种繁种,以免因种子混杂、杀虫效果降低而加速抗性发展;③保护利用害虫天敌。当前期刺吸性害虫发生重时,可选用内吸性强的化学农药,加入具有缓释作用的材料配成药剂缓释剂进行涂茎防治,尽量推迟首次喷药防治时间,以保护和充分利用以瓢虫为主的自然天敌控制棉蚜、棉叶螨等的为害;④适时用药。棉蚜为害卷叶株率棉苗3叶前达5%~10%、4~8叶达10%~20%、棉叶螨的螨害株率达20%时应喷药防治,可选用吡虫啉、扫螨净等。
3.2中后期主要害虫防治
7月中旬以后,棉花主要害虫有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和3~5代棉铃虫等,由于气温高,棉田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较中前期明显减少,同时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的抗虫性有所减弱。应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生态控制为辅的措施,尽量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天敌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及时防治残活个体。与常规棉田棉铃虫卵期施药不同,棉农发现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降低时往往已失去防治最佳时机。据田间观察,棉铃虫初孵幼虫体色较黑且多皱折,在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水平较高阶段,初孵幼虫很快死亡。如发现幼虫体色变浅且体形趋于丰满(1日龄),则可判定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水平已降低。当此种幼虫数量达到13头/百株,需及时防治。3代棉铃虫以使用硫丹、多虫清、辛硫磷、阿维菌素和万灵防治为宜,4代、5代棉铃虫可使用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及其与有机磷农药复配制剂,轮换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4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1)种植转多基因抗虫棉,如种植双价抗虫棉。
(2)禁止在同一地区同时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和转Bt基因抗虫玉米,限制Bt生物制剂在棉区棉铃虫各种寄主作物上的应用。
(3)轮换种植或混系种植不同类型的单抗品种。
(4)建立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
关键词 抗虫棉;病害;虫害;防治技术
棉花一生中受到多种病虫危害。据统计,有300种左右的害虫能危害棉花,其中经常危害的有30多种。主要害虫有棉蚜、棉盲蝽及棉叶螨、棉铃虫等。棉花的病害有40多种,其中常见的有10多种,最主要的病害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和其他苗病、铃病。棉花受病虫危害,常年减产在15%~20%,而且纤维品质也下降。因此,加强棉花病虫害防治对确保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有重要作用。
随着抗虫棉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50%~80%,有效减轻环境污染,保护天敌,促进棉田乃至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棉田生态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棉铃虫、棉红铃虫危害已降为次要地位,而棉叶螨、棉蚜、棉蓟马、棉盲蝽、棉叶蝉、白粉虱、斜纹夜蛾等上升为主要害虫。其病害仍以苗期的立枯病、炭疽病,生长中后期的黄萎病、枯萎病为主。有些对钾肥敏感的抗虫棉品种,在土壤缺钾的棉区,棉花红叶茎枯病上升主要病害。
1转基因抗虫棉不是“无虫棉”
1.1抗虫性的时空变化
转基因抗虫棉抗虫的时空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棉株不同的发育时期对棉铃虫的抗性不同;二是指棉株的不同部位、不同器官的抗虫能力也不同。研究表明,抗虫棉的抗虫性随着棉株生育期进展而降低,即抗虫棉的杀虫活性主要在棉铃虫的1代和2代,而在3代、4代时明显降低;在同一时期内,棉株营养器官的抗虫性较生殖器官要强,即叶蕾铃花,其中以花蕾的抗性最弱,棉田中的幼虫多在花蕊中找到。所以,转Bt基因棉在受2代、3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黄淮海棉区抗虫性比较好,而在受3代、4代棉铃虫危害较重的长江流域棉区抗性较弱。
1.2抗虫范围狭窄
现有抗虫棉的抗性比较单一。目前,生产上推广应用的抗虫棉品种只能对棉铃虫、红铃虫、造桥虫等磷翅目害虫产生抗性,而对危害棉花的其他重要害虫如棉蚜、棉蓟马、棉叶螨、白粉虱等抗性较差。转Bt基因抗虫棉棉田棉蚜、棉叶螨、棉蓟马、棉盲蝽、棉叶蝉、白粉虱、斜纹夜蛾等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
1.3害虫抗性的问题
用抗虫棉在室内逐代汰选棉铃虫初孵幼虫,抗虫棉对汰选种群的抗性等级由“高抗”级分别降低为“抗”和“中抗”级。大量试验表明,棉铃虫对抗虫棉会产生抗性。这就存在着不仅Bt抗虫棉失效,而且Bt生物农药失效的巨大隐患。
1.4安全性问题
转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性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抗虫棉对环境或生态的影响;二是棉铃虫产生抗性的隐患;三是抗虫棉的棉籽及其加工品对人、动物的影响。
2抗虫棉病害防治
2.1抗虫棉苗期主要病害
棉花苗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疫病、猝倒病、褐斑病、轮纹斑病、角斑病、叶斑病等,其中立枯病、炭疽病在各棉区均有发生,棉苗在未出土之前就能感病,引起烂种、烂芽、根部腐烂,轻者影响棉苗生长发育,重者造成大量死苗。棉苗疫病、褐斑病在沿江棉区发生很普遍,红腐病在淮北棉区较常见。
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发展,与棉苗的生长强弱、病菌数量的多少和播种后棉苗所处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出土后当2片子叶展开、第1片真叶刚出现的阶段,如果遇上不良的气象条件,如阴雨、低温等,来自种子、土壤、病残体及肥料的病原菌就会侵害棉苗,造成病害流行。
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应提倡预防为主,坚持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原则。
(1)合理轮作。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育苗移栽的苗床土,要每年更换,最好用种植禾谷类作物田的土壤,并施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保证棉苗在苗床内健壮生长。
(2)精选良种,适时播种。选用经脱绒、精选和药剂包衣的种子,确保棉苗健壮。适时播种,避免播种过早,一般以5cm地温稳定在15℃以上时播种为宜。
(3)加强苗期管理。棉苗出土后抓紧时机中耕松土,骑行锄棉苗两侧,使土壤通气增温。双层膜拱棚育苗应及时通风,棉苗长到2片真叶到移栽前,应昼揭夜盖,晴揭雨盖,开始逐步炼苗,有效抑制苗病发生。
(4)田间喷药保护。棉花齐苗后,若遇有寒流阴雨,应及时给棉苗喷药保护。可用1∶1∶20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65%代森锌、50%退菌特500~800倍液等防治。
2.2抗虫棉成株期主要病害
2.2.1枯萎病和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是世界性的棉花重要病害,感病的棉株除外部表现症状外,茎杆内部的木质部变成褐色。多数病区往往是枯萎病和黄萎病混合发生,甚至同株混生。棉株一旦感染枯萎病或黄萎病,轻者减产,重者绝收。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均由土壤中病菌和种子带菌及肥料(棉籽饼)、流水等带菌、田间病株残体、农事操作等传播致病。一般温度适中而土壤湿度大有利发病,但温度偏高,在28~30℃以上明显抑制发病;氮肥过多,大水漫灌等都会促使发病。
棉花枯萎病与黄萎病的防治策略是保护无病区——加强植物检疫,防止棉种带菌传播;消灭零星病区——拔除销毁个别病株,对病株处土壤进行消毒,控制有病区——综合治理,防止病害发展,逐步改造重病区——种植抗病良种。主要防治技术如下:①选用抗病品种。这是治理枯萎病、黄萎病的经济有效途径;②抓好播种期的主动防治。应选用经精加工药剂包衣的商品种子。避免施用带菌农家肥和带菌棉子饼肥。病地的棉花秸杆、枝叶、铃壳等必须彻底腐熟灭菌后再施到棉田。病地生产的棉籽饼勿在无病地棉田施用;③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增加土壤肥力,氮磷钾配合施用,促进棉株健壮生长。不要大水串灌,做好棉田排水工作,及时中耕晾墒,增强土壤的透气性,降低土壤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④实行轮作倒茬。主要与玉米、谷子等禾谷类作物轮作,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好;⑤药剂防治。目前尚无对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有良效的药剂。在轻病地对少数病株发病初期用增效多菌灵(250倍液每株100mL灌入根际)对抑制发病有一定效果,或用多菌灵、克黄枯、棉康等400~500倍液喷雾防治;重病田可适当加大用药量,用200~300倍液喷雾,每次间隔7~10d,连喷3次,对病情能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另外,用缩节胺、腐植酸等生长调节剂喷施也有减轻病害的作用。
2.2.2棉花红叶茎枯病。棉花红叶茎枯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其主要发病原因是在棉株生长旺盛时期,一般是在7月底到9月初田间水肥供应不足,尤其是土壤缺钾而引起发病。缺钾越重发病越早。防治方法:①精耕细作,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②重施基肥,巧施追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③科学管理。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期需肥水规律,合理追肥浇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2.3抗虫棉花铃期主要病害
棉花花铃期病害主要有棉铃疫病、红腐病、炭疽病、角斑病、红粉病、黑果病等。一般通称铃病。由于铃病影响,造成棉铃脱落或形成僵瓣烂铃,不仅产量下降,纤维品质也变劣,烂铃的棉籽发芽率降低,甚至不能做种。
主要防治技术如下:①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棉田湿度。做到雨后及时排水,灌后不留积水。此外,中后期及时整枝打杈,除去中下部空枝老叶。在棉株高大荫蔽情况下及早推株并垄。以增强棉田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从而减轻铃病发生;②科学施肥,增加钾肥。如氮肥过多,棉花徒长而荫蔽,铃病易发生。适当增施钾肥,可增强抗病力,减轻铃病发生;③加强防治虫害。对中后期的钻蛀性害虫如棉铃虫等要加强防治,以减少虫伤,减轻铃病发生;④及时摘除早期病铃。将开始感病 (铃壳变色,略见病斑)的棉铃及早摘下,摊开晒干或晾干,剥壳取花,可以挽回约60%的产量损失,同时避免烂铃的病菌在田间再次传播侵染。这是减少烂铃损失切实有效的办法; ⑤喷药保护。药剂防治铃病效果并不理想。如有条件也可作为防病的辅助措施,即在铃病初见时喷药,用50%多菌灵、50%福美双、50%代森锰锌等杀菌剂400~500倍液喷于结铃部位,每隔7~10d喷1次,喷2~3次。
3抗虫棉虫害防治
3.1中前期主要害虫防治
自棉花播种至7月中旬,此期棉花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蜗牛、棉蚜、棉叶螨和2代棉铃虫,自然天敌不仅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强。①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改善棉田生态环境。合理施肥,及时防旱排涝,充分发挥转Bt基因抗虫棉的自身抗虫水平;做好冬耕冬灌,减少农田虫口基数,降低害虫产生抗性的机会;及时灭茬除草,压低害虫虫口密度;②选用高纯度转Bt基因抗虫棉种。完善管理体制,保证推广应用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的杀虫蛋白表达量高、纯度高,并通过行政和技术措施控制棉农自行留种繁种,以免因种子混杂、杀虫效果降低而加速抗性发展;③保护利用害虫天敌。当前期刺吸性害虫发生重时,可选用内吸性强的化学农药,加入具有缓释作用的材料配成药剂缓释剂进行涂茎防治,尽量推迟首次喷药防治时间,以保护和充分利用以瓢虫为主的自然天敌控制棉蚜、棉叶螨等的为害;④适时用药。棉蚜为害卷叶株率棉苗3叶前达5%~10%、4~8叶达10%~20%、棉叶螨的螨害株率达20%时应喷药防治,可选用吡虫啉、扫螨净等。
3.2中后期主要害虫防治
7月中旬以后,棉花主要害虫有棉蚜、棉叶螨、斜纹夜蛾和3~5代棉铃虫等,由于气温高,棉田害虫天敌的种类和数量较中前期明显减少,同时随着棉花的生长发育,转Bt基因抗虫棉后期的抗虫性有所减弱。应采取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生态控制为辅的措施,尽量协调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天敌的矛盾,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及时防治残活个体。与常规棉田棉铃虫卵期施药不同,棉农发现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抗性降低时往往已失去防治最佳时机。据田间观察,棉铃虫初孵幼虫体色较黑且多皱折,在转Bt基因抗虫棉抗性水平较高阶段,初孵幼虫很快死亡。如发现幼虫体色变浅且体形趋于丰满(1日龄),则可判定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水平已降低。当此种幼虫数量达到13头/百株,需及时防治。3代棉铃虫以使用硫丹、多虫清、辛硫磷、阿维菌素和万灵防治为宜,4代、5代棉铃虫可使用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及其与有机磷农药复配制剂,轮换使用,提高防治效果。
4害虫对转基因抗虫棉抗性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1)种植转多基因抗虫棉,如种植双价抗虫棉。
(2)禁止在同一地区同时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和转Bt基因抗虫玉米,限制Bt生物制剂在棉区棉铃虫各种寄主作物上的应用。
(3)轮换种植或混系种植不同类型的单抗品种。
(4)建立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