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它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内在规律的重要原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本人改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大数,如679、1946、9844、10023、345690等等,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来。当学生们忙于计算出第一道题时,我已把全部的数找出来了。学生惊讶地问:为什么老师判断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妙?我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心理,说:“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想!”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指导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方法的影响,不具备系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一旦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学生的活动还须由老师来引导,以免走上了“歧途”。
1.提供必要的创造线索
学生在知识“再创造”过程中,有时受到知识、背景的限制,很可能会停滞不前,或遭到挫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这时,教师必须提供一些线索,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发现一些方法或新观点,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2.提供充裕的探索时间
学生探索创新的过程,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鼓励质疑问难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欲望。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一起探究解决。同时,要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从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三、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多地倡导学生主动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探究知识,比教师直接教给的知识要好得多。因为通过操作,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口,掌握知识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怎样才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大小一样的两张梯形纸,并分别测量出它的上底、下底的长度和高度;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拼、割、补等方法,把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两个等高不等低的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等高的三角形;再根据这些图形推算出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操作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还为他们自我表现、展示探究成果、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舞台。
四、利用开放式习题,拓展和延伸探究成果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大胆创新。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常设计些开放练习,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乘法估算》时,设计巩固练习:
一个19人的旅行团去九寨沟5日游,费用如下:
请同学们估算该旅游团所需费用。
这类题目趣味性强,解题方法灵活多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最佳答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善于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善当学生探究路上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乐于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它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内在规律的重要原因,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的情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成为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的动机,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本人改变以往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师生竞赛,由学生报出几个大数,如679、1946、9844、10023、345690等等,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出能被2整除的数来。当学生们忙于计算出第一道题时,我已把全部的数找出来了。学生惊讶地问:为什么老师判断如此神速?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奥妙?我及时抓住学生的疑问心理,说:“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想!”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把学生渴求获得知识的积极性大大地调动了起来。
二、指导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小学生由于受知识、年龄、方法的影响,不具备系统的自主探究能力,所以一旦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学生的活动还须由老师来引导,以免走上了“歧途”。
1.提供必要的创造线索
学生在知识“再创造”过程中,有时受到知识、背景的限制,很可能会停滞不前,或遭到挫折,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这时,教师必须提供一些线索,搜集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发现一些方法或新观点,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
2.提供充裕的探索时间
学生探索创新的过程,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保证。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后,应让学生有充裕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3.鼓励质疑问难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引起思考,才可能引发创新欲望。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当学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一起探究解决。同时,要在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不同意见,从而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热情。
三、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更多地倡导学生主动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操作中去探究知识,比教师直接教给的知识要好得多。因为通过操作,学生能够动手、动脑、动口,掌握知识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怎样才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拿出已准备好的大小一样的两张梯形纸,并分别测量出它的上底、下底的长度和高度;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用拼、割、补等方法,把梯形拼成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两个等高不等低的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等高的三角形;再根据这些图形推算出面积,进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操作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还为他们自我表现、展示探究成果、培养创新能力提供舞台。
四、利用开放式习题,拓展和延伸探究成果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能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大胆创新。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常设计些开放练习,让学生多角度思考,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乘法估算》时,设计巩固练习:
一个19人的旅行团去九寨沟5日游,费用如下:
请同学们估算该旅游团所需费用。
这类题目趣味性强,解题方法灵活多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找到最佳答案。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要善于营造主动探究的氛围,善当学生探究路上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掌握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