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美妙的情感体验之中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
一、借助朗读,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使学生享受情感体验
文学是借助文字塑造艺术形象的,读者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符号,而朗读是将文字和意境、形象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条通幽曲径。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听完之后,两人一组,将自己想到的画面说给对方听,让对方评判鉴定,提意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情感体验。
2.齐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快读、默读等方法交替使用,营造氛围,培养兴趣。气势磅礴的文章可用齐读、诵读法,情节性强的文章可用分角色朗读法。对于《安塞腰鼓》之类抒情性强、含蓄、短句多,又蕴含着阴柔和粗犷感情的文章,先分男女声部,再用轮读、领读法效果最好。对于恹恹欲睡的学生采用定时快读比赛法效果最好。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时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
3.指导学生读准节奏。不同的停顿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只有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才能翻译为“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前面”,也才能准确理解狼的狡猾。而学生习惯上容易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就成为“其中的一只狗蹲在前面”,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4.指导学生读准重音。重音不同,意思也不同。例如“你不去谁去?”朗读重音不同,意思就不同。“你不去谁去?”意思是“必须你去,别人是不能去的”。“你不去谁去?”意思是“你不去可以,那去的人是谁呢?我想知道”。
二、倾听描述,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
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声音再现艺术形象,学生闭着眼睛听,边听边将文字转换成画面,努力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我在教学《乡愁》时,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到“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时,我让学生品味、体会久居台湾的游子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从而将自己的思亲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
又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作者对友人浓浓的不舍之情集中表现在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此,我用深沉的语调描述:“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诗人目送友人,友人已经走得很远了,绕过了山梁,再也看不到了,但是作者仍然不肯离去,痴痴地守在那里,雪已经落满了他的肩膀,雪地上留下依稀的马蹄印……”这种再现情境的描述,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枯燥的解词断句效果要好多了。
三、动手制作,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无论哪篇文章中出现的细节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或贯穿全文,或烘托主题。因此,仔细揣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小橘灯蒙眬、橘红的光象征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我让学生按照小姑娘的制作过程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在晚自习时带来,关掉电灯,点亮小橘灯,让学生重新感受小橘灯那橘红、蒙眬的光芒,将自己跟小姑娘进行比较,思考小姑娘为什么能在那样艰险的环境中挑着微弱的小橘灯在苍茫的夜色中穿行,从而对小姑娘产生敬佩之情,真正理解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四、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再现人物情感
指导编演课本剧,让学生身体力行,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体验,然后再将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教学《公输》一文时,我在简单地疏通文意后,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表演。一人演墨子,一人演楚王,一人演公输。学生一下子来了热情,纷纷自行组团,开始表演。我来回巡视,适时指导。通过表演,不但再现了墨子“兼爱”的进步思想,让学生产生了厌恶公输般、热爱墨子、反对战争的感情,而且还准确地理解了“再拜”等文言实词的含义,也理解了楚王的坐姿和大臣的坐姿,获得了多重情感体验。《唐雎不辱使命》、《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等文章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五、在续写、仿写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些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跟学生的某些经历体验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教师如果能适时点拨,既可深化理解,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如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员、青年教师袁卫星给学生朗诵了余光中《乡愁四韵》的前两韵后,让学生自己猜想后两韵,或者根据自己的阅历、体验另写几韵。受此启发,我也如法炮制,引导学生仿写。我先写了一句:“给我一抹桃花红啊桃花红/那夕阳一样的桃花红/那艳丽的红是我的思念织就的故乡的云”。有学生就写出了:“给我一杯浓咖啡呀浓咖啡/那药一样的浓咖啡/那苦药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其他学生也都跃跃欲试,获得了非常深刻的情感体验。
六、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
2007年元旦前的一天,南通下起了整个冬天唯一的一场雪。老师、学生都兴奋地站在雪地里尽情地享受着。上课铃响了,学生还是不想进教室。勉强进去了,还是探头探脑地往外面看,难以进入上课状态。怎么办?强行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随即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赏雪。
我问:大家是否特别想看雪?学生兴奋地大声回答:“想!”“那好,咱们看雪。但是要带着以下问题观察。”
1.雪在空中飘舞的整体景象是怎样的?
2.雪片像什么?(不能套用别人的,如“鹅毛”)
3.地面雪景是怎样的?例如:地表、草坪、树木、房顶……
4.大人、小孩的表现各是怎样的?他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边说,非常兴奋。最后,我又组织学生将这些答案连起来,就是一篇作文了。在这堂课中,学生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情绪,提高了观察、想象能力。
文学是人学,语文学习是人文精神的延续,抛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关争论,我们始终相信,缺乏了情感体验的语文学习是多么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那些有血有肉、情感稚嫩的学生,更需要我们从体验着手,去丰富他们的情感阅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怎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美妙的情感体验之中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此项工作:
一、借助朗读,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使学生享受情感体验
文学是借助文字塑造艺术形象的,读者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符号,而朗读是将文字和意境、形象连接起来的桥梁,是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条通幽曲径。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不要错过每一个细节。听完之后,两人一组,将自己想到的画面说给对方听,让对方评判鉴定,提意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情感体验。
2.齐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快读、默读等方法交替使用,营造氛围,培养兴趣。气势磅礴的文章可用齐读、诵读法,情节性强的文章可用分角色朗读法。对于《安塞腰鼓》之类抒情性强、含蓄、短句多,又蕴含着阴柔和粗犷感情的文章,先分男女声部,再用轮读、领读法效果最好。对于恹恹欲睡的学生采用定时快读比赛法效果最好。对于叙事抒情的文章要“美读”,即把作者的情感在读时传达出来,“激昂之处还它个激昂,委婉之处还它个委婉”。
3.指导学生读准节奏。不同的停顿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只有读成“其一/犬坐于前”才能翻译为“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蹲在前面”,也才能准确理解狼的狡猾。而学生习惯上容易读成“其一犬/坐于前”,这样就成为“其中的一只狗蹲在前面”,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4.指导学生读准重音。重音不同,意思也不同。例如“你不去谁去?”朗读重音不同,意思就不同。“你不去谁去?”意思是“必须你去,别人是不能去的”。“你不去谁去?”意思是“你不去可以,那去的人是谁呢?我想知道”。
二、倾听描述,将文字转换成画面,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
界。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用声音再现艺术形象,学生闭着眼睛听,边听边将文字转换成画面,努力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我在教学《乡愁》时,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到“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时,我让学生品味、体会久居台湾的游子对大陆的思念之情,从而将自己的思亲之情升华为爱国之情。
又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时,作者对友人浓浓的不舍之情集中表现在结尾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此,我用深沉的语调描述:“天寒地冻,大雪纷飞,诗人目送友人,友人已经走得很远了,绕过了山梁,再也看不到了,但是作者仍然不肯离去,痴痴地守在那里,雪已经落满了他的肩膀,雪地上留下依稀的马蹄印……”这种再现情境的描述,更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比枯燥的解词断句效果要好多了。
三、动手制作,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情感世界
无论哪篇文章中出现的细节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或贯穿全文,或烘托主题。因此,仔细揣摩,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小橘灯》一文中小橘灯蒙眬、橘红的光象征了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我让学生按照小姑娘的制作过程制作了一个小橘灯,在晚自习时带来,关掉电灯,点亮小橘灯,让学生重新感受小橘灯那橘红、蒙眬的光芒,将自己跟小姑娘进行比较,思考小姑娘为什么能在那样艰险的环境中挑着微弱的小橘灯在苍茫的夜色中穿行,从而对小姑娘产生敬佩之情,真正理解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四、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再现人物情感
指导编演课本剧,让学生身体力行,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情感体验,然后再将主人公的情感表现出来。例如教学《公输》一文时,我在简单地疏通文意后,让学生三人一组进行表演。一人演墨子,一人演楚王,一人演公输。学生一下子来了热情,纷纷自行组团,开始表演。我来回巡视,适时指导。通过表演,不但再现了墨子“兼爱”的进步思想,让学生产生了厌恶公输般、热爱墨子、反对战争的感情,而且还准确地理解了“再拜”等文言实词的含义,也理解了楚王的坐姿和大臣的坐姿,获得了多重情感体验。《唐雎不辱使命》、《变色龙》、《威尼斯商人》、《变脸》、《枣儿》等文章都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五、在续写、仿写中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有些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风格跟学生的某些经历体验有相似或相通之处,教师如果能适时点拨,既可深化理解,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如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语文教员、青年教师袁卫星给学生朗诵了余光中《乡愁四韵》的前两韵后,让学生自己猜想后两韵,或者根据自己的阅历、体验另写几韵。受此启发,我也如法炮制,引导学生仿写。我先写了一句:“给我一抹桃花红啊桃花红/那夕阳一样的桃花红/那艳丽的红是我的思念织就的故乡的云”。有学生就写出了:“给我一杯浓咖啡呀浓咖啡/那药一样的浓咖啡/那苦药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其他学生也都跃跃欲试,获得了非常深刻的情感体验。
六、充分关注、尊重学生的学习欲望,发展学生的情感体验
2007年元旦前的一天,南通下起了整个冬天唯一的一场雪。老师、学生都兴奋地站在雪地里尽情地享受着。上课铃响了,学生还是不想进教室。勉强进去了,还是探头探脑地往外面看,难以进入上课状态。怎么办?强行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进行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随即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赏雪。
我问:大家是否特别想看雪?学生兴奋地大声回答:“想!”“那好,咱们看雪。但是要带着以下问题观察。”
1.雪在空中飘舞的整体景象是怎样的?
2.雪片像什么?(不能套用别人的,如“鹅毛”)
3.地面雪景是怎样的?例如:地表、草坪、树木、房顶……
4.大人、小孩的表现各是怎样的?他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看边说,非常兴奋。最后,我又组织学生将这些答案连起来,就是一篇作文了。在这堂课中,学生充分释放了自己的情绪,提高了观察、想象能力。
文学是人学,语文学习是人文精神的延续,抛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关争论,我们始终相信,缺乏了情感体验的语文学习是多么枯燥无味,面目可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我们的教育对象,那些有血有肉、情感稚嫩的学生,更需要我们从体验着手,去丰富他们的情感阅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