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要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
课堂一开始的3至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学法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采用协作、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整体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只会让部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去,达不到整体教学目标,而分组分工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在检查或考核时,教师要确认小组内各成员是否都达到了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这样,分组协作、竞争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为,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掌握了知识、技能。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或富有艺术性等等。教师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应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所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策略,创造和谐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互助,让学生在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我们熟悉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准确把握好教学目标,确定好教学的重难点。
一、了解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任课教师对教材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新旧知识的关联、迁移程度,内容的重难点都要了如指掌,吃透各知识点在单元、章节乃至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教师就能胸有成竹、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知识技能。
我们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注重以情境引入,如“小雷哥哥带领椰妹学习”几乎贯通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它以问题导入,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等等。所以,作为信息技术科任教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深入领会教材精神,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上,我们要做到不光让学生学完课本知识,更要让他们懂得知识、运用知识。
二、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因材施教
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记忆力、注意力、理解能力、学习态度,了解各起点不同的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我们在设计作业或任务时要有难易不同程度或同一任务对各层次同学设不同要求。比如五年级下册学习制作幻灯片中,有的学生打字速度比较快,老师可以在他们完成课本操作内容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一两张新幻灯片给他们操作,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想象、创造性地自己设计幻灯片来制作;而打字慢的同学只要完成课本内容就好了。此外,教师要再联系教材,确定好整体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通过找出学生间的差距,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任务,注意保护好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正确引导,鼓励其追赶上学“快”生。
三、精彩、合适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精彩的课堂导入能让课堂锦上添花。
课堂一开始的3至5分钟是整堂课的重要时机。老师要善于将课堂的导入做到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恰当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能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由传统课堂中的主体转为“主导”的身份。自然,学法不是单一的,平时我们可以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讲授法、演示法结合起来使用,从而快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合理采用协作、竞争教学方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课堂整体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起点参差不齐,教师的统一演示或个别辅导有时只会让部分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中去,达不到整体教学目标,而分组分工协作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分组形式可以由教师分组或学生自由分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差异、能力强弱、兴趣爱好等进行分组。在检查或考核时,教师要确认小组内各成员是否都达到了目标、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只有这样,分组协作、竞争的教学方式才算是成功的。因为,这种共同的目标不仅促进了学生自愿性的互相帮助,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还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学习任务,掌握了知识、技能。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主阵地,我们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自主创新,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或富有艺术性等等。教师在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还应加强教学研究,探索各种合理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基点,这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定会有更深入、更长远的发展。